红色文化引领旅游风尚

2021-08-23 15:59高丽华任舒翼
中国名牌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旅红色

高丽华 任舒翼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旅游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中持续升温发展。打造红色文旅,是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现实映照,更是感悟中华文脉,增进文化认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过程。

让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群体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文化,以爱国主义为精髓,包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等精神。红色文化的载体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类,前者多指革命时期留存的革命遗址与各类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而后者多指革命时期精神层面的凝练与升华。

挖掘红色资源,凝练好红色文化的符号,是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旅游新风尚的一大重要途径。今年,随着《觉醒年代》等红色历史主题影视剧的热播,剧中的历史街区、革命旧址与文物也唤醒和加深了民众的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延乔路上满怀着思念与祝福的花海,北京香山脚下李大钊烈士陵园里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些红色景点不仅是老一辈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更成为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认同红色文化的“打卡地”。

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要改变以往红色文化景点“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让青年人主动参与和传播红色文化。一方面,通过影视剧中鲜活的人物、场景重现,青年群体可以更深入地感受红色历史文化,从心底产生近距离参与红色文化的诉求,促进红色旅游需求侧年轻化的趋向。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进步,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至关重要,“游览讲解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加入新技术元素的沉浸式剧场体验颇受青睐。6月30日,山西推出了红色主题实景演艺《太行山上》,长达40分钟的沉浸式观演,生动还原太行军民抗日画卷中浴血奋战的壮阔场景;赣州方特主题公园引入AR、VR、球幕等技术,打造了《东方欲晓》《铁道游击》等一系列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在文旅新技术的加持下,红色资源的内涵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得以提高,红色精神的传播辐射力度更加强大,青年群体对红色历史的理解与感悟更加深刻。

此外,还要注重用年轻化思维书写红色文旅新篇章。据统计,今年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量呈井喷状态,其中“95”后和“00后”占比近50%,可见,以95后为主力群体的“Z世代”正成为红色旅游的核心群体,为红色旅游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把握住年轻群体,就把握住了红色文旅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文旅资源开发时,要重视以青年群体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铺陈红色文旅的设计版图。洛可可设计的“小平故里”文创产品,不拘泥于旅游纪念品“徽章、相册、纪念币”老三样,以圆珠笔、手账本、书签等兼顾实用性与纪念性的创新产品达到了游客喜欢、愿意“带走使用”和低成本宣传的效果。上海1925书局推出了红色剧本杀服务,《觉醒年代》《黎明计划》等沉浸式、定制化的剧本将红色历史以有趣新颖的方式呈现,契合年轻人的“探寻”思维,吸引年轻人走进书局。

红色与文旅相融相通

寻求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途径,是引领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实现红色文化品牌价值的共赢举措。

红色文化与旅游相融通,最直观的体现是打造地方旅游特色点,助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是关键一环。很多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地区,通过重组和整合资源,地方政府开发了红色乡村旅游的新路线,拓展了乡村经济增长点。2021年,文旅部推出了“建黨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红色文化旅游新的特色点,既是乡村振兴的实际举措,又是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最深远的影响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认可,二者息息相关。从“记忆”到“认同”,是红色文化合理留存和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以北大红楼为例,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阵地。随着各类红色主题作品的推出,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片学术与革命的圣地,与年纪相仿而身处不同时空的革命先辈隔空“对话”,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的红色文化认同。

在打造红色文旅品牌的过程中,红色工业遗产往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红色工业遗产是红色文旅的重要资源,也是红色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天然的IP,对于红色文旅的传播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如现象级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取景地,就是“三线”工业遗产——湖北襄阳的卫东机械厂,电影的火爆给卫东机械厂带来大批前来打卡的游客,成为未来可期的红色文旅特色重镇。红色工业遗产的多元化改造,是文旅品牌IP化和焕发活力的新选择,工业建筑通常可塑性强,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借助空间的改造和利用,将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能够转变为文化创意园区、影视取景基地等不同的创意载体,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文于旅,从长远的角度去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

多元传播讲好红色文旅故事

红色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既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留存下来的红色文化特征,体现时代与区域特色;又要符合大众需求,提高大众参与程度,这样才能实现红色文化的动态传承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作为红色文化的主要推动者,应借力短视频东风,进行红色文化与地方旅游特色相结合的宣传。短视频顺应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观看的习惯,迎合了人们对信息迅速获取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娱乐化快餐式需求,已经成为当下传播的利器。各地政府要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红色文化内涵,进行内容创作,并同时倡导、鼓励其他传播主体进行短视频的整合传播。例如,与短视频融资机构、制作平台以及传统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拓展红色文化的采集渠道,建立鼓励机制,用更专业的方式进行深加工,并以短视频、动画故事等形式呈现,运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传播平台,扩大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其次,旅游地居民作为传播主体,应最大化用户生成内容的优势,为家乡红色文旅做贡献。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要积极发挥网络用户同时作为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作用,调动其内容生产与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哔哩哔哩中“打卡武汉红色旅游景点Vlog”“实地探访北大红楼”等短视频,内容真实接地气,以轻松有趣的方式讲故事,更好地发挥多元传播主体的作用。广受网民追捧的丁真以“探店类”“体验类”“生活类”内容,打造了区域特色文旅品牌,促进旅游资源的再开发与再利用,自身也成为具有影响力和亲和性的网红KOL(关键意见领袖)。

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并非新的时代命题。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传播“潮”起来,让红色底色更鲜亮进而引领旅游新风尚,既是“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推动红色文旅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高丽华系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教授;任舒翼系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编辑/汤悦晗)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文旅红色
红色是什么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红色旅游
文旅照明的兴起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