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认知情况调研及建议

2021-08-23 00:19顾凯
新西部 2021年7期
关键词:扫墓长辈习俗

顾凯

清明节是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国务院规定2008年起每年的清明节为法定假日。调研数据显视,人们普遍重视清明节,但对清明节的认知不是很深入,而且更喜欢清明节中令人愉快的活动。可见要将清明节的内涵发扬光大,还需要教育者深入研究其传承的方法。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像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一样,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我国的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4月5日定为法定的假期,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确定为法定假日,这说明清明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面临着传承危机,为了能够有的放矢地传承清明节节日文化,笔者就当代人们对清明节的了解和习俗的传承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所设计的问卷共有9个问题,第1、2、6题是调查人们对清明节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第3、4、5题是调查人们对参与清明节活动的想法,第7、8题调查人们不重视清明节的原因,第9题是调查被调研人的类型。调研于10月8日至10月15日期间进行,调研方式主要是网络调研和面对面访谈两种。共收到91份問卷。被调研者中00后有57人,90后有5人,80后有10人,70后有19人。

调研数据分析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清明节的认知情况有以下三个特点。

1、普遍重视清明节

如对第3道问题“你是否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清明节的集体活动”的回答中,有72人选择“是”,占比约为79.18%;只有19人选择“否”,占比约为20.88%。

对第4题“每年清明节放假,你和家人会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多选题)的回答中,有74人选择“扫墓、培墓”,占比约为81.32%;60人选择“出去游玩、踏青”,占比约为65.93%;14人选择植树,占比约为15.38%;58人选择“家庭聚会”,占比约为63.74%。从人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清明节这一天的活动是与清明节的习俗相关。

2、对清明节的认知不是很深入

从数据看,人们对清明节和与清明节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

如对第1题“清明节一定是在每年的四月五号吗”的回答中,正确的有62人,占比约为68.13%;回答不正确的有29人,占比31.87%。四月五日是公历,我们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不是按公历。居然有近三分一的人不能正确回答这一问题。

对第2题“‘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出自哪位诗人的诗句”,回答正确的有53人,占比58.24%;回答不正确的有38人,占比 41.76%。“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杜牧的《清明》诗,这首诗应该是每个中国人在学校都学过的,但只有不到60%的人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对第6题“下列哪些活动是清明节的习俗”(多选题)的回答中,有90人选择“扫墓”,占比约为98.9%;12人选择“荡秋千”,占比约为13.19%;71人选择“踏青”,占比约为78.02%;25人选择“放风筝”,占比约为27.47%;25人选择“插柳”,占比约为27.47%;28人选择“禁火”,占比约为30.77%。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基本上人们都知道清明节应该“扫墓”,但很少人能全面了解清明的活动,最多只有12人。因为,只有12人选择“荡秋千”这个清明节习俗。

3、人们更喜欢清明节中令人愉快的活动

如对第5题“清明节除了扫墓、踏青等,你还会选择什么活动”的回答,79人选择“用相机记录清明时分美丽春景,占比约为86.81;52人选择“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占比约为57.14%;47人选择“观看解放战争电影”,占比约为51.65%,16人选择“其他”,占比约为17.58%。在各个选项中,选择“用相机记录清明时分美丽春景”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选项,说明人们更喜欢令人愉快的活动。

4、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家庭教育和集体活动起的作用最大

对第7题“你是从哪里了解到关于清明节的知识的”(多选题)的回答中,有80人选择“从长辈的介绍中了解的”,占比约为87.91%;73人选择“从参与清明节相关习俗活动中了解的”,占比约为80.22%;43人选择“从电视书籍中看到的”,占比约为46.25%;44人选择“从学校老师讲授中学到的”,占比约为48.35%。从回答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清明节的了解来自多个方面,但其中“从长辈的介绍中了解的”和“从参与清明节相关习俗活动中了解的”两项影响最大。

5、当代人们对传统节日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第8题“现在青年人不重视清明节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3人选择“时代的进步,被新事物代替了”,占比约为58.24%;60人选择“忙于工作和学习”,占比约为65.93%;58人选择“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占比约为63.74%;28人选择“对清明节没有兴趣”,占比约为30.77%;52人选择“与老一辈关系疏远,仅仅当成节假日”,占比约为57.14%。

从数据看,影响当代人们对清明节认知的因素中,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我国已经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但因为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还是没有对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产生太大的影响。一个是传统节日的活动不能与时俱进,许多传统节日的活动都太老了,无法引起当代人的兴趣。一个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传统的传承主要靠长辈,如果长辈不能承担起传承传统的责任,晚辈自然不会深入了解传统。这三个因素的影响都占50%以上。

加强清明节文化传承的建议

因为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非常重要,而其又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应该认真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1、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引导

从调研数据看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人们认知传统节日文化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家庭和学校就要承担起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主要责任。家长要在传统节日时介绍传统节日并带领家人进行传统节日的活动,如祭祀祖先等。学校也应该在传统节日时,如果节日是放假的,可以节日之前或之后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以使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传统节日气氛、了解传统节日内涵。

2、传统节日文化应该创新,但不能摒弃

当代人们之所以对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态度比较淡漠,不是不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而是传统节日的活动与当代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了。如人们愿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但由于安全的考虑,人们无法用传统的烧纸的方法祭祀祖先。所以,要想在当代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就必须对传统节日有所改变,即保留其核心内涵,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创新其活动,用当代人感兴趣的活动,体现传统节日的内涵。例如在清明节时,学校可以组织纪念中华民族先贤的集体活动,纪念的人可以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纪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家里,即使无法烧纸,也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共同回忆、怀念逝去的长辈。因为“慎终追远”,能使道德归厚。

清明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地位特殊,国家已经为它专门确定了假日,但是,要让清明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将清明节的内涵发扬光大,还需要教育者深入研究其传承的方法。

参考资料

[1]张晓华.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9年.

[2]刘雪媛,梁雪竹.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5-08-23.

[3]杜聪聪,庞艳桃.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2-15.

[4]洪欣荷,高梦宇.清明节文化传承与传播方式创新的思考——以电影《寻梦环游记》为借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05-15.

作者简介

顾 凯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扫墓长辈习俗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清明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