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非遗传承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实验探索

2021-08-23 10:20邓莉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教学团队古琴

【摘要】本文以“邓莉古琴特色艺教工作室”为例,阐述开展古琴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古琴课堂教学模式、开发系列课程资源、传播古琴文化的具体做法,以及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以推进教学实验与课程开发。

【关键词】古琴 非遗传承 教学团队 课程资源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142-02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丝弦乐器之一,承载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因古琴其音量小、记谱困难、历史断层等原因,现在古琴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挽救古琴非遗,刻不容缓。

在中小学开设古琴等传统文化艺术课,对提高学生音乐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及尊重民族艺术文化、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广西是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后发展欠发达特征明显,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中小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师资力量欠缺,普及度较差;又因古琴受众面小、历史断层等原因造成古琴技艺传承不足,古琴技艺传承大师人才奇缺;部分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还固守传统保守的教育模式,古琴等传统文化艺术课教学效果不佳等。为更好传承古琴等传统文化技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2018年10月南宁市教育局批准南宁市第二中学成立“邓莉古琴特色艺教”工作室。借此机会,工作室在南宁二中率先开设古琴选修课进行教学,并开展课外社团教学等系列改革创新的实验探索与开发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同时,将项目成功做法和优秀经验推广辐射到南宁市其他中小学,推动古琴文化的教学创新和古琴技艺的有效传承。下面以“邓莉古琴特色艺教”工作室为例,谈一谈古琴教学的创新实验与探索。

一、以工作室为中心,遴选和培养一支对古琴文化传承有浓厚兴趣的基础音乐教研团队,推动工作成员的专业成长

2018年,在南宁市第二中学率先成立了南宁市中小学个人古琴特色艺教工作室,实现了古琴教学中小学专业教师队伍从无到有的突破。以“邓莉特色艺教工作室”成立为契机,在教育局和南宁二中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认真遴选、招聘研修学员,一批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功底,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骨干教师,以及若干个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的教学新秀集聚一起,开展古琴学习与交流活动。

项目团队为每一个成员制订了阶段性的成长目标,第一年,要对古琴器乐演奏技巧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看法,不仅能独立上出高质量的课,而且具备指导他人上好课的能力,享有学科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并在区、市级以上刊物发表。第三年,成为区、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团队推动成员系统学习学科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使各位成员从古琴教育的入门者成长为古琴教育的爱好者、推广者。在具体的学习与培训过程中,工作室要求各成员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网络平台展示学习所得,交流心得体会等。培训老师深入工作成员的课堂教学中,定期随堂听工作室成员的课,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带领成员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并承担各级音乐学科的培训等,推动工作室成员成长为古琴课堂教学名师;推动工作室成员参与工作室确定的科研课题,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交流、反思、总结等,以期成长为古琴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工作室指导和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教师,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使成员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特色。比如,李坤华老师参加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比赛,在现场比赛中荣获展示推广奖(一等奖);庞艳老师在广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荣获区级“优课”等。

三年来,工作室的成员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发展到目前拥有教师13人的团队。其中,具备高级职称教师2人、中级职称教师9人,大学本科学历9人,学科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8人,平均年龄39岁,这些成员都是来自南宁市各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队伍。工作室通过建设教师团队,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解决了古琴文化艺术传承的师资人力不足的问题,为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并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总体而言,在项目的统筹下,依托古琴特色工作室,建立了一个联系南宁市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网络,构建了古琴教学研讨交流平台,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古琴技艺教学与传承局面。

二、建设古琴演奏教学资源庫,形成了一批适合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和体现各民族共融的教学资源

古琴教学资源严重缺乏是制约古琴非遗文化传承和教学效果提高的瓶颈。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融合到古琴音乐创作中,创作了《山歌好比春江水》《槟榔树下摇网床》等极富壮族、京族特色的古琴乐曲。将古琴艺术融入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中,开发了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古琴音乐资源,根据广受大家欢迎且耳熟能详的传统曲目《流水》《梅花三弄》和现代流行曲目《半山听雨》《大鱼海棠》等经典谱写古琴乐谱。这些曲目更加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和规律,使学生在品味中培养学习古琴的兴趣。

工作室为了更好提升教学的创新效果,团队开发了《古琴》选修课,并制定课程说明(标准)及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拍摄了古琴演奏技法小视频,研发、设计了《高山流水志家国》等教学案例,在空中音乐课堂联合展播古琴微课《高山流水的前世今生》。结合古琴乐器的特点和工作室目标,工作室开展网络教学研究和课程教学研讨,使不同学校的教师有了定期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古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工作室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究教学教案,收集南宁市各中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视频和教案,整理受学生欢迎度较高的教学视频等,建立了一个能满足中小学学生需求的古琴演奏教学资源库。

在设施设备上,2016年投入约30万元的经费,重新装修舞蹈练功房并和音乐综合教室(共3间)一起装上空调,调拨和购置了一台钢琴、十五台古琴(配琴桌)等乐器。2017年,学校配置了专业的古琴教室。

三、创新古琴技艺教学方法,建立开放式的古琴教学模式

项目实施以来,南宁市第二中学抓住了“文化遗产进校园”这一机遇,稳步推进古琴传统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和发展,打造特色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音乐课改新路。工作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相融合,传授古琴技艺,传播古琴非遗文化;利用视频教学、空中课堂等新型教学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工作室建立开放式的古琴教学模式,利用公开课、专题讲座、空中课堂、现场指导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古琴技艺与教学方法,引导受众欣赏古琴演绎,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掌握这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器乐教学技能。从2014年开始,工作室定期举办“把遗产交给未来——古琴进校园”音乐会。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六届,参加音乐会的人数累计2000多人次,有力地推进了古琴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了古琴演奏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师生对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

同时,工作室还开展各项对外交流活动,先后接待了台北教育运动参访团、美國西莱顿中学生交流团等团体,为来宾介绍了古琴文化。学校定期举办“古琴非遗进校园”活动,聘请广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为南宁二中古琴社的校外指导单位,并不时举办古琴音乐赏析会。南宁二中敷文古琴社被授予“广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教学基地”称号。以南宁二中为例,近5年来,选修古琴文化与演奏选修课的学生有600多人次,参与了解古琴非遗文化的有10000多人次。每年通过考级和获得各种艺术节奖项的学生有90多人次。通过接触古琴传统文化,学生积累了知识、锤炼了品格。比如,2016年高考广西文科第一名的南宁二中的张习书同学是敷文琴社的学生,最近深受大众好评的歌曲《芒种》的演唱者赵方婧也是敷文琴社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得益于工作室的古琴教学。近5年来,南宁市部分学校也在古琴教学、教育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南宁市部分学校开展古琴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及取得的成就如表1所示。

项目实施以来,依托古琴工作室,课题组率先成立了南宁市中小学个人古琴特色艺教工作室,实现了古琴教学中小学专业教师队伍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的突破。通过开放教师资源,以工作室为统领,协同各中小学校音乐骨干教师共同育人,在古琴文化教学中立德树人;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研究教学教案、收集南宁市各中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视频和教案、整理受学生欢迎度较高的教学视频等方式,建立了能满足中小学生需要的古琴演奏教学资源库,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古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视频教学、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载体,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解决了古琴艺术受众面小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学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古琴特色艺教工作室把教学改革成果辐射到了南宁市十所中小学校,改变了古琴艺术传承缺失的局面,有效促进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教学团队古琴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