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2021-08-23 02:35李爱梅
考试周刊 2021年55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

李爱梅

摘 要: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劳动教育能够复归人的本质,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文章旨在解析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的重要性,佐证勤勉劳动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崇高意义。

关键词:劳动意识;劳动素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一、 重视劳动教育的原因

“勤勉劳动是我国社会长期提倡的优秀传统美德。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特别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并同他们座谈时强调的话。

勤勉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如此有底蕴的文化浸染之下,我国的劳动教育基础还是相对比较淳朴和扎实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国情就证明着,经济的腾飞一定离不开全社会的勤勉劳动。社会主义国情下,教育全社会树立劳动意识,树立劳动好习惯,提高全民劳动素质,是当前教育界的课题。一直以来都有相关的专家,通过各种数据实验,反复验证,反复探索,并编排成各类教育专著,各自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许多教育学者名人做出详尽调查,给出不同见解。例如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指出,劳动不仅是一种实际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修养。我们相信,孩子对于世界的探索,绝大多数都来自劳动创造。劳动过程中,各种技巧的搭配,思维的训练,最终达到劳动目的,这其中孩子们能够在劳动中学会观察,综合运用其自身的经验和已有技能的开发、升级等实现智力和体力的双重提高,从而促进两者的发展。可以说,劳动是智力发展和体力发展的基本过程。并且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价值实现以后直观的幸福感和优越感。这种只能通过本体努力以及主动性去实现的劳动目标对孩子们的感受有着强烈的获得刺激,这种刺激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孩子们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积极反馈当中,通过劳动收获果实,全面塑造自己的品格。

二、 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一)案例一:孩子是旁观者

组织孩子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笔者发现:

1.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社会条件优越而劳动意识淡薄模糊,缺乏自己动手的能力。

2. 实验结束后,基本上每个小组不能够很好地整理好实验器具,更不用说能做好各自的清洁,虽然有两个小组基本能达标,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细节做不到位。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问询的方式,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孩子普遍都认为,收拾仪器是实验管理员的责任,打扫卫生是保洁员的责任,而自己仅仅只负责做实验,对实验器具的整理和打扫并没有责任和义务,而且管理员和保洁员是学校聘请的,自己也并没有帮助的必要。

2. 大部分的孩子在家里也是劳动的旁观者,吃完饭也不需要收拾碗筷,更不用说洗碗,衣服更是自己从来没有收拾过。所以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收拾东西需要花多长的时间以及多少的精力,更不用说细节上的要求。

(二)案例二:孩子是传递者

在学校孩子只是读书机器,没有思维,一切工作只是传递而已。每天放学打扫卫生期间,老师布置任务,孩子叫来家长全权代理,孩子在整个过程里只起传递作用,将老师的话传给家长以外再没有其他作用。这些简单的劳动,孩子们基本会交给家长完成,甚至家长会主动要求代替处理。这就导致孩子连最基本的拿笤帚扫地、拿拖把拖地等基础劳动操作都做不到位。他们不仅完全意识不到劳动带来的快乐,更加认为劳动是自身的负担,是学习和玩之外的附加压力,并且对劳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可以假他人之手,并且逃避的可能。

许多社会经验和实践证明,人们童年时劳动的多少与精神的健全情况以及终生的犯罪可能性是成正相关的。从小经历各种劳动的孩子,能够深切理解多劳多得以及勤勉劳动的满足感。而为孩子操办了一切的父母,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对社会成果价值获得的直观感受,试问如果孩子连最基本的自身卫生处理都要假借家长之手,那么在离开家长以后,那又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平衡,他们又如何能从容地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对等付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从深远的角度来说,这会大大影响孩子对主观利益和社会公益之间的平衡,并且在社会事件的选择中,永远选择趋利避害,自我优先。

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对于孩子成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能从小帮助孩子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快乐的意识,积极与学校配合,盡早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那么,孩子在劳动中将一边提高情商,一边提高智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使智力和体力共同发展,最终结果哪怕受挫,也是经验的累积和理论的优化,并且能够在过程价值的弥补中,减少孩子对结果价值的偏执,大大地提高孩子在未来社会所获得的幸福感。

三、 通过家庭教育让劳动给孩子带来快乐

自优生优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得到控制的同时,也让一个孩子面对四个老人的情况极为常见。当两个家庭都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时候,孩子们常常会因为父母及长辈来自四面八方的爱,而失去了最基本的劳动能力。这样的独生子女,不仅仅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让人觉得惋惜的是,因为长久不知道劳动价值的因果关系,这些孩子甚至很多时候不能体谅家长的辛苦,一旦家庭出现变故,或者自己迈入社会,这些孩子对于自己的付出就变得极为斤斤计较,而一旦成立新的家庭,这样的情况更是让孩子在婚姻关系的付出中愈发凸显其自私自利的特性,长久来说极其影响其幸福感的获得。这样长大的孩子从来不知道劳动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只是想一想与自己无关,遇到简单的事要么等待,要么观望,在家里养成洗衣做饭都是大人的事,到了公共地区那就是保洁保安们的事情。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从小让其远离劳动。笔者的建议是,孩子在能自主运动以后,自己的事情应当自主完成,穿衣吃饭都是个体劳动习惯养成的基础训练,要让其感觉到生活就是建立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劳动中的,而只有自己付出了劳动,才能够享受到对等的价值结果。如果能贯彻这种理念,孩子们就能从小理解劳动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深深认同“付出才能有回报”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研究
中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策略探寻
试议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
浅谈寻找生活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与劳动情感并存
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劳动意识”核心素养培养内容、培养途径方法和养成情况评价体系的研究
传承吴地童谣童戏,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新青年下乡”高职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
发挥实践基地优势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