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我国劳动者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2021-08-23 02:03詹花秀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劳动者人工智能

詹花秀

摘要:工业4.0时代已然来临,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是这一时代的主题。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促其扩张市场势力,甚至垄断市场,而作为个人的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就业市场的分化、就业方式的改变、失业风险的增加,会影响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在拥抱工业4.0时代的同时,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和社会福利,成为当下的现实课题,需要我们从教育体系、弹性劳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人文关怀社区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劳动者福利制度,以保障劳动者劳有所获、老有所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工业4.0时代;失业风险;就业方式;劳动权;社会福利制度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4-0110-10

工业4.0最先由德国提出,之后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关注。德国的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1]工业4.0是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按照目前的共识,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自动化时代,工业4.0是智能化时代。“工业4.0”向效率更高、更精细化的未来制造发展,[2]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它开启了制造业的新时代。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必将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劳资关系,对劳动者的就业与生活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在工业4.0时代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和社会福利,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是必然趋势

(一)从宏观上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工人地位日渐下降。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3章)有机构成理论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的相对减少”[3]。生产过程是活的劳动(劳动者)与物化劳动(物质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在早期都是由大量劳动力推动的,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机器生产出现,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替代工人,工人的地位被动摇,资本家更是肆无忌惮地压榨工人,出现了工人罢工、捣毁机器的现象。所以说,机器代替工人,劳动者地位因此下降,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早期就开始了。资本主义发展一段时间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劳动者福利得以改善,尤其是在经济景气阶段,工人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得以改善,阶级矛盾得以缓和。欧洲福利国家的出现,似乎使工人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世界显现一片和平景象,甚至出现了“社会资本主义”理论(指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社会生活社会化方面已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新阶段,似乎产生了社会主义因素)。实际上,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人与机器的矛盾(劳资矛盾)并没有消失,劳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表现。而如何改善工人福利,不同制度下有不同安排。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并没有实质性的保障,不同政党上台采取不同措施,社会福利制度被垄断资本利益所绑架。而目前我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全面,但是正在通过法律制度稳步推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从微观上看,企业选择机器替代人力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

市场竞争讲的就是成本、收益和利润。所以,企业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企业家是典型的“经济人”,不是慈善家,是否选择用机器代替人力是以能否获取更多利润为考量的。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控制成本。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坚定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因此释放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体制变迁、经济发展免不了对一部分人的利益产生冲击,尤其是不具竞争优势的普通劳动者,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职工下岗,21世纪大学生就业难,都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当下,“3000元雇不到农民工,只能雇到大学生”现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现象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一是现在大学生太多,而知识结构不符合社会就业的需求,很多人竞争同一岗位,使得一部分人无业可就。就业矛盾凸显我国教育结构体系跟不上形势变化的需要,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而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二是工业4.0时代机器对大学生替代效应更明显。有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制造业领域对中等技能員工需求的减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主要存在于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员工群体中,其替代弹性分别为-0.27和-0.44;而对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劳动力,机器人对其有显著的挤入效应;对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则没有明显影响。[4]当下,企业以机器代替本科及专科学生能带来更好的效益,而用机器代替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不符合企业利益最大化要求。当然,这只是当下的情况,因为我国民营企业有更大的用工自主权,对职工下岗也不存在如何安置的问题,所以,为民营企业选择机器代替人力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在我国用工成本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低层次人才被机器替代的速度未来会加快。这就意味着将来机器不仅会代替大学生,而且会更多地代替低层次劳动力。

(三)人工智能的显著优势,加速了机器替代人力的进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替代人力成为一种趋势,工业4.0时代加速了这一替代的进程。机器对人力的替代,在工業4.0时代的显著优势在于:一是机器人的制造和管理比人类容易,机器人不会罢工,不会偷懒,就算24小时运转也不会出现罢工和抗议。二是机器人没有性别烦恼和年龄差别,不会引发社会不满,所以,企业能节省管理成本。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效益不太好,四险一金成为沉重负担,如果能用机器代替人工,是企业求之不得的事情。三是机器人在影响人类健康的领域优势明显,如医疗、户外作业、驾驶等行业,这些行业会大量引入机器人。四是机器人精准控制,不容易产生差错,生产效率会更高,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机率更小,能减少劳资纠纷。五是人工智能能进行人机对话,甚至比人类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项针对人工智能的预测显示,到2024年,在翻译语言方面AI将比人类有更好的表现。目前,无人驾驶技术日益成熟,到2027年,AI能够驾驶卡车。在未来45年内,AI能够在所有领域胜过人类的概率可达50%。[2]也就是说,人类50%以上的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而且完成得更好。有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下降0.18%。到2030年,全球将会有4-8亿人口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而中国将会有31%的工作时间被自动化。从2010-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7.73%。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3.79万台,占当年全球总销量的36%。[4]所以,工业4.0时代我国的“技术性失业”(凯恩斯,1930)不可避免。

(四)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机器对人力的替代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具有巨大的传染风险,为了减少风险,一些企业提前采用了机器替代人力,尤其是物流配送、餐饮服务等领域,机器人得到了广泛应用。疫情从2020年初持续到2021年年中,尚未完全控制,目前,变异毒株德尔塔使美国、印度、英国等国家新冠肺炎疫情仍比较严重。变异毒株的出现与疫情的反复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广泛的,对就业的影响也将是持久的。应对疫情仍是一项全球性工作,人工智能的利用与研发趋势将得以延续。同时,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和美好前景,为资本拥有者带来了利润和优势,这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对机器人的研发热情。

(五)外部挑战与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压力加速了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

工业4.0时代来临,低成本劳动力不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人工智能、物联网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复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制造业“空心化”之后,全球制造业很可能回归发达经济体。这一状况如果出现,对我国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仍以低成本劳动力为优势,虽然近年来我国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仍有较大差距。有研究表明,2006年中国的创新能力为欧盟水平的35%,2016年也只有49%。[5]如果我国不能抓住工业4.0时代的机遇,就很可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与欧美国家的距离拉得更远。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充裕,但廉价劳动力已经不是工业4.0时代的优势。德、美等国家早就对工业4.0时代的来临开始布局,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早在2012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提出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倡议,计划10年内在全国范围创建15个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接着又扩大预算,提出创建4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期夺回制造业领袖地位。[6] 美国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不是简单地搬回去,而是伴随着“智能化”的过程,随着机器人技术和工艺日臻成熟,机器人的经济性大大提高,很多低端制造所需的大量重复性劳动岗位都将被机器人替代。[7]2013年4月,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将其分为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三大主题,意在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进一步巩固德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主导地位。我国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目前我国业已建成8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度远不如美国。正是因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选择加速发展人工智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这就形成了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的挤压。

二、工业4.0对劳动者就业与生活的影响呈现差异化

(一)不同技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化

工业4.0时代,机器人大量代替人类劳动,劳动力主要转向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行业,如人工智能研发行业、服务行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行业及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行业。有专家预测,因人机分工而需求增长的职业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师和科学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大数据专家、数字营销和策略专家、流程自动化专家、数字转型专家、信息安全分析师、软件及应用开发人员、物联网专家。相应地,需求减少的职业为:数据录入员、行政秘书、簿记、工资结算员、会计和审计、流水线和工厂工人、商业服务和行政经理、客户信息和顾客服务人员、总经理和运营经理、机械修理工、材料记录和库存管理人员(Saadia Zahidi,2021)。总的来说,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吸纳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以2018年为例,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8]

人工智能发展还会增加衍生就业机会。近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这一过程将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治理、司法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在准确感知、预测、预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将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衍生出新的工作机会。[9]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因为技术日新月异,而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赶不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都将会存在结构性失业。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促其扩张市场势力,甚至垄断市场,而作为个人的消费者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工业4.0时代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互方式被彻底重塑,个体因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面临生存危机,人工可能被机器替代,企业可能被重新洗牌。过去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需要大量流水线上的工人,现在,很多工作都由机器代替。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一方面是对劳动力的解放,居民获得了更多闲暇时间;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样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更多社会财富,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会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居民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将会改变。互联网、物联网使生活变得更简单、工作量大幅减少的同时,一部分人失业或走向非正规就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这将会给不同群体居民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普及,就业结构将面临大调整,未来的世界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岗位和职业,很可能人才匮乏与失业并存。就业市场将分化为高技能的高薪工作和低技能的低薪工作,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呈现出“赢者通吃”的局面,工作时间少而赚钱多,而弱者不仅工资低,被替代和淘汰的几率也更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人也可以思考和学习,可以实现人机对话,但它不能进行创造性思考,不能进行原创性工作,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创新仍然需要人类的大脑。所以,从事创新性劳动的劳动者,不仅不会失业,甚至还会不够。将来的格局就是高技术人才统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统领低技能人才。低技能人才面临就业空间被挤压的风险,就业没有保障、工资水平较低。2016年,牛津大学的两位学者研究认为,到2035年,86%的餐厅工作岗位、75%的零售工作岗位、59%的娱乐工作岗位都会实现自动化(Frey.Carl benedikt and Michael.Osborne,2016)。[10]89

(二)人力云平台的出现,增加了就业机会,但劳动者归属感、成就感弱化

人力云平台的出现,为一部分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劳动者在新的就业方式中失去了职业保障。劳动者和雇佣者之间可以就一定的劳动量形成合同关系,而不像过去职工在一个单位工作有职业保障。而且,人力云平台提供了更多选择,具有高技能的人可从事多种职业,而另外一些人可能无事可干。劳动者在云平台获得就业的同时,可能会丧失工作的成就感、归宿感。过度专业化及云平台工作方式,使得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变成一种商业交易,劳动者之间也没有了共同劳动、相互合作的亲密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交活动,感觉更加孤独。就业者虽然能获得一定收入,但没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找不到生存的社会价值。这不符合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零工经济成为一种趋势

互联网成就了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即零工经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和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但要注意,这里指的是就业机会,而非就业岗位。就业机会是临时性的,双方可以签订工作协议,协议完成后双方不再有任何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虽就业了,但他不体现为一种“职业身份”,仅仅是合同的一方。而过去的就业岗位是相对固定的,如在企业工作,有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角色区分,一般需要签署劳动协议。“零工经济”模式下,传统的雇佣模式和就业模式被改变,职业自由人、个体商户通过各类平台进行兼职或是服务外包,劳动合同不再成为就业过程中的必需品,劳动保护与劳动者社会保障容易被忽视。早在2015年6月的麦肯锡报告就显示,全世界有超过2亿拥有各种才能的人可以从自由职业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工时和收入,大规模业余化成为就业潮流。在我国,伴随着分享经济的普及,大量的临时性工作实现了供需匹配。一大批年轻人通过众包、威客等平台活跃在互联网上。私人大厨、私人外教、私人大夫、私人助理、私人顾问和私人物流等等,快速地吸引他们来到这个新世界开疆拓土。[10]102

(四)自雇阶层快速扩大

自雇階层也可以理解为自由职业者。自雇阶层是指拥有一定生产资料但却不雇佣除家庭成员之外人员工作的劳动阶层。在我国,自雇阶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在改革开放初期,自雇阶层主要指从乡村或城市底层分化出来的、拥有一点资本的经营人员。他们往往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无法通过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方式获得收入,靠经营个体生意或家庭式作坊获得收入。[11]进入21世纪,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我国庞大的自雇阶层,如电商、微商、家政服务人员、各种中介、自媒体人、网约车司机等。互联网时代的自雇阶层已不再是低文化水平、低收入阶层了。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雇阶层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入了自雇阶层行列。2020年初开始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外资外贸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企业关门倒闭,工人失业。失业工人不得不自己寻找出路,自雇阶层劳动者因而快速增加。据2009年的有关数据,我国自雇阶层人口约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总数的11.51%,他们被视为“老中产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时就业人口总数约为7.6亿,自雇阶层人口达到了8700万人。[11] 而到2020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达到2亿以上。[12] 相关资料显示,如今,自雇人群的收入并不算是低收入人群,甚至略高于社会人均收入。然而,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保障方面,并不能列入中等收入阶层。因为他们要承受经营风险,经济收入不像单位职工那么稳定,没有职业安全感;生活上,他们属于社会边缘人群,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组织,没有人关心和关注他们。

过去,我们对自由职业者关注并不多,因为这个群体相对较小,对社会的影响也并不大,但随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由职业者群体不断扩大,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也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从职业规范、社会保障、身心健康的角度来引导他们发展,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五)就业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更加明显

中老年人失业风险增加,社会压力日益加大。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和医疗技术发展,人均寿命会更长,正因如此,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正呼之欲出。延迟退休意味着中老年人职业生涯更长,失业风险更大。因为年纪越大,越是赶不上社会对就业要求的变化,被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徘徊在失业边缘的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可能在退休前就开始恶化。虽然预期寿命提高了,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并不一样,患有疾病的人,期望早些退休,但目前政策并不允许,他们不得不带病坚持工作,等待退休年龄的到来。对这部分人来说,工作成为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寿命预期提高,人们退休以后几十年时间里,成为完全的消费者,这增加了提高储蓄率的动机,对整个社会来说,会出现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疲软问题。因此,伴随老龄化来临的是储蓄率提高,投资减少,生产减少,社会创造财富动力不足。生产动力不足会导致社会保障的资金压力更大,这就带来了居民生活不稳定、无保障的隐患。虽然很多国家延迟了退休年龄,但与人口寿命相比,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具体更科学的对策。老龄化将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产生长期的影响,因为创新动力不足,反过来会影响就业机会的增加,以至于会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社会福利的保障。尤其是女性寿命比男性长,这一问题会更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男性预期寿命为73.64岁,女性为79.43岁,女性比男性高5.79岁。[13]因为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女性的文化程度及就业状况都比男性要差,步入中老年后,他们面临的问题会更多。当然,新生代人群的文化和就业差异日渐缩小,性别差异主要是近期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影响不会太大。

三、工业4.0时代我国劳动者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社会福利制度的外延,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指一切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保障措施;中层意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与社会保障的概念差不多,西欧国家普遍用社会福利来替代社会保障;狭义上来说,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措施,如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本文所指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的。因为工业4.0时代对劳动就业的冲击,会涉及到所有劳动者,有些人会失业,有些人需要不断变换工作,还有一些群体会被边缘化,因此,只有建立包括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从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其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才能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劳动者个体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劳动者福利注重在职职工的四险一金,对没有固定职业的劳动者,一般需要自己交纳社会保险,对于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只有每月几百元的低保金。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这些措施不足以让劳动者过上有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我国应建立全覆盖的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并从劳动者全生命周期角度通盘考虑,改善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保障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权利,提升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实现劳动者劳有所获、老有所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劳动者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一生可能面临多次失业与就业。如果像现在这样,在招聘劳动者时对性别、年龄等作出不必要的限制,失业者再就业的机会就很少了,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劳动者无法再就业,会面临生存困境。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保障劳动者就业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如禁止歧视性招聘,但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而且,劳动者受到歧视时,没有救济途径,只有接受苛刻的条件或更低的工资。所以,我国应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不得对劳动者搞年龄、性别、外貌歧视。劳动者遇到被歧视的情况,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二)政府加大对劳动者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

教育的投入应覆盖劳动者的全部生命周期,着力提升劳动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一是完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让所有劳动者都有参与劳动的基本素质。为了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在基础教育方面,应突出创新思维的启发式培养,强调在互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是基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及工资水平低等情况,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首先应考虑改变教育体系结构,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或在现有大专院校多设置一些技工专业。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新兴专业的设置。围绕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发展方向布局,为人才培养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大批与新兴产业模式相匹配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以适应智能化生产、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三是增加职业培训投入,为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既要有充足的资金和政策保障,又要引入竞争机制。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劳动者一生将面临多次就业,学校幾年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继续教育成为常态,加强职业教育成为政府的职责。政府除了鼓励现有教育机构参与职业教育,还要引导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让劳动者有更多机会进行再就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对社会教育机构给予一定支持,一方面,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职业教育,并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其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向其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一定补贴。

(三)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失业保障水平。低技能劳动者受到内外部压力的影响,可能会在失业与就业的交替中度过他们的一生。随着我国退休年龄的延后,低技能劳动者的生存困境问题将更为突出。失业会让他们生活困难、没有尊严、内心忧虑,所以劳动者福利制度要从过去注重养老,转向养老与失业并重。在劳动者失业保障方面,构建起有效的政策体系和网络,及时对失业者进行救助和培训。同时,构建和完善劳动力供需的云平台,及时发布各种就业信息,为劳动者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2.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体制内人员,由单位交纳大部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本人只负责一小部分,而且都是很稳定、很有保障的。但体制外人员,因就业并不稳定,交纳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也没有单位补贴,基于生活压力,个人一般都不会选择交太多。随着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加,我国面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能覆盖生活成本和医疗费用的人群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体。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尽快着手提高体制外人员(包括自雇阶层、零工经济参与者等)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

(四)建立弹性工作制度和弹性退休制度

在延迟退休年龄、延长工作时间的同时,要构建起更自由、更有弹性的劳动制度。女性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在职业竞争中的某些劣势,就业竞争和生存压力成为女性不结婚、不生育的重要原因。对于快速老龄化的中国来说,生育率日益降低,女性生育的社会责任更加紧迫,因此,应制定男女有别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女性孕哺期予以特别照顾。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弹性工作制国家。2015年,日本人事院计划扩大国家公务员“弹性工作制”的范围。当时有约1200名研究及专业岗位人员使用弹性工作制,计划将弹性工作制扩大到27万名国家公务员,并且对育儿、护理家人的人员设定更为灵活的制度。新制度实施后,为使国家公务员便于接送孩子、定期到医院诊治等,每天最短工作时间为4小时,还可能在工作日设不需出勤的日子。一般来说,女性劳动者占到劳动者人数的一半左右,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弹性工作制是一个大事情,女性弹性工作制不仅可以为家庭生活带来方便,而且关系到下一代的哺育和代际延续。我国现在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女性工作压力大、不愿意生育有很大关系。所以,女性弹性工作制势在必行。互联网时代,远程办公成为现实,为弹性工作制提供了可行的外部条件,出台弹性工作制正当其时。

老龄化要求延长工作时间,而劳动者个体身体状况差别很大,所以,弹性退休制度是必须的。目前,我国对延迟退休年龄争议颇大,不同行业对退休年龄有不同诉求,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劳动者对退休年龄有不同的诉求,说到底,都与其工作、身体状态息息相关。所以,我国在制定退休延迟政策时,除了考虑老龄化和社保压力外,还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弹性退休制度,适当照顾那些身体不好的或劳动技能较差的劳动者,让他们在丧失劳动能力时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构建人文关怀社区

居民的就业方式改变后,社区变得日益重要。居民个体的、自由的工作方式,减少了在工作岗位上的交流,也缺少了同事之间的情感,其孤独感、疏离感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区域的社交活动就十分重要。因此,社区图书馆、休闲场所及社交沙龙(如讀书会、诗歌兴趣小组等)成为人们新的社交方式。所以,要构建人文关怀社区,增加投入,经常性地组织居民活动,让灵活就业人员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而不是孤独的个体。自由的甚至是居家的工作方式,原来由企业提供的福利现在没有了,必须由社区来填补。社区的和谐氛围可以为辛苦劳动的人们提供放松心情的机会,以更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政府应在居民区提供更多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设施,让人们有更多生活乐趣,获得归宿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森德勒,鲁思沃,等.工业4.0 [M].电子版.邓敏,李现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王喜文.工业4.0:最后一次工业革命[M].电子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5.

[3]麻伟亮.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分析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J].商场现代化,2006(4):285-287.

[4]王永钦,董雯.工业机器人如何“换人”--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B/OL].(2020-03-18)[2021-03-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541522987502136&wfr=spider&for=pc.

[5][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电子版.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43.

[6]王喜文.工业互联网:中美德制造业三国演义[M].电子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7]马并.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M].电子版.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364.

[8]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EB/OL].(2020-10-05)[2021-03-19]https://www.360kuai.com/pc/9feda69b2698af612?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9]杨伟国.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就业市场?[N].中国青年报,2020-10-29(02).

[10]马化腾.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新方案[M].电子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1]张翼,薛进军.中国的阶层结构与收入不平等[J].甘肃社会科学,2009(1):52-55.

[12]人社部.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N].人民日报,2020-08-08(01).

[13]国家统计局.我国人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DB/OL].(2017-07-15)[2021-03-12]https://www.sohu.com/a/159943544_161623.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劳动者人工智能
致敬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劳动者获赠新年“笑脸”照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