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2021-08-23 00:56丁晓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丁晓玲

摘要: 中小学生是生理和心理都处在迅速发展中的、未成熟的人,他们会面临难以适应环境、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败、内心冲突等诸多问题,从而引发很多心理问题。教师是中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守护者。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业表现异常、人际交往退缩、情绪显著不稳定、行为明显异常等现象,识别和判断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能运用积极倾听、有效提问、及时共情、自我表露等有效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冲突与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成长;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2-0065-03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了家长、教师甚至全社会的关注。据卫计委、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3000多万人存在着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人数在不断增加。北师大沃建中教授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小学中,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和行为的比例高达4.2%(小学)、2.9%(初中)、2.5%(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令人担忧,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也屡见报端,作为教师,我们为这些现状感慨的同时,也强烈地意识到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及如何识别、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一、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外在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中,错误的教育态度或方法,不良的家庭关系和氛围,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中,如今的中小学生普遍学习负担过重,面临的升学竞争愈发激烈,学生如果在学校遭遇斥责过重或歧视欺凌等伤害,都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社会方面,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来自网络或现实的不良环境、有害思潮、不健康的资源或恶性社会事件的影响,扰动他们原本的心理平衡。

(二)内在因素——学生自身的特点

中小学生的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全成熟,在个性发展上,他们容易出现依赖、退缩、自卑等心理,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认知方面,中小学生正处于不断探索、塑造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三观不稳定的他们看待事情容易理想化、简单化;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情绪发展还不稳定,成长中会有诸多情绪困扰,而他们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无法有效解决的情绪困扰往往会成为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

对于学生而言,当生活中经历了自然、社会尤其是个人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极大地考验他们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尤其是当涉及情感关系的丧失、新环境的适应、青春期的内心冲突、人际关系的持续紧张等个人危机事件时,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往往值得关注。当然,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信号如果被及时觉察到,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状态,发现心理问题,从而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

(一)学业表现异常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如果内在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很多时候会直接表现在他们的学业上,比如成绩突然下滑,无心上学或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完成课业,旷课或逃学次数增加等,学业表现异常的背后往往能够挖掘出需要关注的心理困扰。如,学生A,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入学以来成绩几乎稳定在班级前十名内。高三上半学期,成绩突然大幅度下滑,虽然作业仍然按时完成,但错误率较之前相比明显升高。班主任观察到他上课无精打采,无心投入学习,推荐他找心理教师寻求帮助。在交谈中,心理教师了解到,该生升入高三后,父母的矛盾增加,家庭关系冲突频繁,并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争吵。近期其母亲向孩子表达了想要离婚的念头,孩子在遭遇成绩下降的同时又面临父母关系的困扰,感觉生活没有希望,每天上学不想来学校,放学不想回家,感到不知所措。

(二)人际交往退缩

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的另一大主题,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学生的人际交往整体表现出退缩的倾向,比如疏远同伴及家人、对人际交往毫无兴趣、相比以前越来越渴求独处或者突然退出曾经喜欢的活动或社团时,都是在提示我们需要重视他的心理状态。如学生B,在班级中很少与同学相处,上课时及课余时间总是独自一人,对于班级活动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她的同学前来反映:无论宿舍舍友还是同一个小组的组员,当同学们主动跟她说话、邀请她参与活动或者主动帮她的忙时,她都表现出比较拒绝的态度,不愿意亲近大家。后来,通过班主任和家长了解到,该生家庭贫困,家里兄弟姐妹较多,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在和同学交往时总是感到自卑,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稳定的友谊,对人际关系也不抱希望。

(三)情绪显著不稳定

情绪表现往往是帮助我们观察和判断当事人心理状态的直观指标,尤其在经历了刺激较强的个人危机事件或有情绪障碍的学生身上更是如此,当学生表现出无故哭泣、恐惧,情绪异常低落、麻木,烦躁冲动、焦虑不安,情绪较以往反常或突然变化等情况时,尤其值得进一步关注。如学生C,平时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近期情绪表现持续低落,经常莫名哭泣,同学关心她时,她总说没什么,自己待一会儿就好了。自己到學校心理咨询室求助,向心理教师表达,感到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但生活总是突然就像笼罩了一层阴霾,看不到希望,让人感受不到爱和阳光。明明知道一切都很好,大家很关心自己,父母也很爱自己,但还是忍不住想要哭,面对突然低落的情绪总是无所适从。经教师建议,该生前往医院诊断,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学生处在中度抑郁状态。

(四)行为明显异常

如学生D,在学校上课时,被同学看到在用小刀划手指,还在QQ空间发布仅对3个好朋友可见的日志,日志中称自己很痛苦,通过自伤的行为能够把心里的痛苦转移到身体的疼痛感觉上,最后在好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下来找心理教师求助。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