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视角下的朝鲜族传统文化空间与非遗传承

2021-08-23 02:17徐俊雪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人口流动非遗

徐俊雪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成为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社会现象,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的变迁,传统村落作为孕育传统文化的土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场域日渐消解,非遗传承危机也随之而来。因此,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朝鲜族人口流动对保护其传统文化的困境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提出传统文化空间与非遗传承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人口流动;传承;非遗;文化空间

一、人口流动下的朝鲜族传统文化空间

朝鲜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村落是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空间的载体,故对其开展保护研究以及非遗传承研究具有多方面重要的意义。

就朝鲜族传统文化而言,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伴随着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的变迁,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最初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乡土社会作为孕育传统文化的土壤日渐消失。其中人口流动是导致传统文化陷入传承危机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传统农耕文化失去传承根基。水稻生产是朝鲜族传统的农耕方式,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整个村落组织共同合作,形成极强的集体意识,而朝鲜族人口大量流出,以及耕作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土地转卖,动摇、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根基;第二,空间场景性文化缺失传承载体,村庄作为集体文化活动的空间,家庭、民族学校作为学习民族文化与传承的教育场所,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而人口流失、人口负增长造成村庄空心化、家庭模式变化、民族学校生源剧减,出现各类空间场景性传统文化萧条;第三,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断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传承的主体,虽老年群体是文化传统的把持者和教授者,但面临有教授者无学习者的困境。儿童是民族人口的新生力量,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中青年作为劳动力主力军,而中青年大规模务工外流,低出生率以及儿童随父母流动,造成传承主体缺失。

本文通过了解朝鲜族村落的现状,揭示传统村落作为文化空间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所造成的困境及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最后结合村落发展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非遗传承对策,不仅为村落发展谋出路,还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努力,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之处。

二、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困境

中国朝鲜族聚居地主要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他则散居于内地大中城市。关于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和内容多样,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多。

关于朝鲜族非遗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点:1.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由于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农耕生活为主,基于农耕生产生活逐渐衍生出农耕祭祀、生产礼仪、节日文化等文化圈,使得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浓郁;2.基于文化空间的群众性和大众娱乐性,朝鲜族早期移居东北之后,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生存需要,逐渐形成朝鲜族聚落空间,形成生产生活共同体。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朝鲜族群众在劳动生产中创造的,基于聚落民族共同体日常生活形成的大众型文化;3.作为跨界民族的二重文化特性,朝鲜族定居东北后,不仅继承了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而且经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空间环境下,乡村人口流失、传统文化场域日渐消解,传统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从而加大了朝鲜族非遗传承的难度,结合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非遗传承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大开发冲击、传承人主体冲突:随着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中,存在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同时非遗保护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及文化持有者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推进,不同主体的立场冲突,以及三方中的任意过度参与,都会造成非遗传承主体边缘化,不能很好保障传承主体权益从而影响非遗传承;

2.集体意识缺失、传承意义模糊:现代社会中,在传统社会里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集体意识是动态变迁的。朝鲜族大量流动人口冲淡了长期以来水稻生产方式使朝鲜族群众形成的极强的集体合作意识;同时耕作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土地转卖,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更是形成了一种“政府搭台、村民看戏”的“表演”,对非遗传承的意义认识不足;

3.文化空间缺失、村落遗产保护不足: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是非遗产生和发展的空间载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一味的将传统村落等同于单一的建筑物质环境,大部分的传统村落都只片面地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忽视了朝鲜族传统民族村落不仅是人口安居乐业的社会空间,还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

4.传承人断档、外來文化冲击: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传承的主体,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新生代传承人不愿传承,民间文化呈现萎缩的局面;另一方面人口流失、人口负增长造成村庄空心化、老龄化,出现各类空间场景性传统文化无法传承;从延边朝鲜族非遗传承现状来看,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传承人严重断档,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求,同时后继人才不足,导致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断脉。

三、非遗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朝鲜族人口流动以及朝鲜族传统文化的困境,针对作为孕育传统文化土壤的乡土社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空间日渐消解现状,提出解决朝鲜族非遗传承问题的方案如下:

(一)从传承主体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动态传承非遗

不仅要关注传承主体的作用与地位,还要寻找人口流动的根源,切实解决边境地区人口流失问题。

1.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把传承主体放在首位。不仅重视非遗传承人、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还要重视广大民众的传承主体参与;

2.针对人口流失,应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立边境地区储备人才库,整合社会资源,将人口流动留住;

3.关于传承人流动,发挥其正面影响,避免负面效应: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提倡有益于非遗传承的流动行为。

(二)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出发,回归生活、重构集体意识

1.要注意到现代社会中,在传统社会里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文化是动态变迁的,源自于日常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就要使之重新回到日常生活;

2.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人们早就因为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而使得个人的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村落中的集体。以社区原有的村民为主,在新的社会环境与条件下,吸引更多的外来者成为社区新成员,逐渐在扩大化的集体中强化集体意识。

(三)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并进

1.正确态度对待经济发展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明白经济发展对遗产的保护又得依靠凭借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而创造的财富作为重要的保障基础之一;

2.在市场化和国家引导性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倡导并积极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不仅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实现其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从文化空间角度出发,借鉴经验保护传统村落

传统农村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空间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少数民族非遗的是以鲜活的形态存在于各民族生产生活中,存在于传统村落空间之中,所以传统村落空间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发展,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可以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把非遗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一同加以保护。同时积极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建设和保护,使聚落空间真正体现和支撑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

四、结论

如前所述,伴随着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的变迁,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作为孕育传统文化的土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场域日渐消解,非遗传承危机逐渐加大。而朝鲜族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发展过于模式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作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的传统村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举足轻重给,并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因此对于非遗传承,作为文化空间的传统村落的保护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朴京花,朴今海.“生活化”:朝鲜族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88-94.

[2] 李虎.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40-44.

[3] 刘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传承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

[4] 朴美兰.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03):93-99+139.

[5] 马翀炜,代世萤.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生活事象的脱域、入域与发展[J].思想战线,2012,38(05):88-92.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人口流动非遗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