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的意义

2021-08-23 02:26李泰玉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困生高校

李泰玉

摘要: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不仅能够恢复学困生学习信念与动力,提升班级整体教育质量与效果;更能够推动教育经验的总结凝练并优化高校教育模式和提升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

一、帮扶学困生,提升班级整体教育质量

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作为班级的一份子,从“木桶效应”而言,其对班级整体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如此,如果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群体管理、培养不善,对班级整体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冲击与影响,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也是令人头疼的。因此,构建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恢复学习动力与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保障教学效果。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而言,作为班级中的学困生,其感受与心态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普遍已经成年,其思维模式与心态理念具备一定的成年人特征;另一方面,高校不同于中小学,其与社会融入程度更深,具有一定的社会化特征。在这种的环境下,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作为班级中的“落后群体”,被着重关注、督促,其心态可想而知。因此,积极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其本质还是为了帮扶学困生群体,使其恢复学习动力与信心,增强学习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身学业水平与综合能力。

而对于班级整体而言,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的成功与否,都深刻影响着班级整体氛围与教育质量。在有效的帮扶机制下,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恢复学习动力与信心,积极自驱,不断努力与奋进,进而摆脱学困生身份,跟上班级整体学业进度,对于班级整体的氛围与教育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学困生积极学习、转化,使得整个班级不再有“消极悲观”“破罐破摔”的不良影响,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在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下,你追我赶、共同进步,人均学业成绩得到提升,进而也可以提升班级整体教育质量与效果。

二、总结教育经验,优化高校的教育模式

在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与班级整体教育质量提升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高校教师与管理者可以通过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的整个流程进行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进而逐步优化高校的教育模式。

从总结教育经验的角度出发,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由于成长环境、文化氛围、民族习惯等特征的不同,其形成的背景、原因、帮扶机制等均有其特殊性,因此强化对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及实际成效的关注与研究,能够充分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等特殊性因素,总结关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深刻经验,从而为优化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模式提供实践经验。

从优化高校教育模式的角度出发,民族地区的高校既有着高校教育的普遍性特征,又有着民族地区的个性化特征,如何结合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做好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工作,是推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除了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的学业成绩与综合能力外,更为重要的是为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理念、方法、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实践经验,从而在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布局下,针对民族地区的个性化特征,优化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模式,增强民族地区高校教育质量与实际成效,同时也为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提供民族地区的样本参考,最终从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层面持续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优化、提升与改革,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实际成效与竞争力。

三、对民族地区教育提质增效,培养人才

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因为地理环境、文化特征、民族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有其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及人才培养时,必须着重强调其民族地区的个性化特征,“大而化之”的整体教育视角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与差异性。而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的构建,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为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机制保障。

从民族地区教育提质增效角度出发,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如何、质量如何,都影响着我国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与格局的发展。因此,依托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的系统化流程与实践经验,能够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学困生的自觉学习并实现转化,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成效与质量水准,最终以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发展的形态贡献和服务与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与格局的发展和进步,并以我国整体高校教育的发展带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从民族地区人才角度出发,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地区的人才建设,因此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的帮扶机制构建,不仅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为民族地区的特色化发展培养人才。当前,不少民族地区存在部分人才流失的现象,而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的帮扶机制构建正好能够增大人才培养的基数,进一步形成“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循环格局,为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的高校学困生问题,不仅具有民族地区的独特性,也关乎着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与格局的发展,因此需要着重关注。而强化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的构建,不仅能够增强学困生的学业成绩、提升班级教育质量,更能够以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實践样本推动高校教育优化与改革,最终也能够为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宜江:《学困生教育转化的五种可能结果及教师的理性选择》,《上海教育科研》2020年第12期.

[2] 王丽丽:《民办高校学困生问题与转化措施探究》,《黑龙江科学》2020年第11期.

[3] 谭雪青、宋军:《任课教师在高校学困生精准帮扶中实效性分析实践》,《改革与开放》2019年第23期.

项目基金:2020年度延边大学思政专项——民族地区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构建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学困生高校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