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对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视角

2021-08-24 02:00张苏缘
阅江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财政支出城镇居民

顾 江 张苏缘

一、引 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原本就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而出现逆全球化和衰退迹象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面临如此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实际上,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映射在产品市场上,就是消费需求由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硬价值”转变为依靠无形资产创造的“软价值”的过程。(1)吴金明:《“二维五元”价值分析模型——关于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113-129页。具体而言,文化、健康、智慧将逐步成为激发国内市场潜力的“新三需”。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将文化消费推向前所未有的关键提升期。

然而,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差距过大,并且呈现出区域极化的发展态势,这使得我国文化市场的活力无法得到充分释放。(2)范晓莉:《文化消费、区域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4期,第96-103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直是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工作的重点,(3)李方毅、郑垂勇:《我国省级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第26-33页。针对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正在稳步增强,以2019年为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的支出达4033亿元,同比增长2.3%。但是,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居民文化消费趋于停滞,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未出现明显收窄的发展趋势。这引发了广大学者对财政支出在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再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财政支出是否是唯一值得依赖的政策工具?

本文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文化消费是消费者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购买行为,(4)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经济学家》,2010年第3期,第91-96页。消费内容或对象是典型的重体验性产品或服务。国内学者对文化消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

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其自身的特征息息相关。因为消费者在审美能力、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消费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消费需求具有多元化和层次性特征。层次性特征映射出文化消费会逐渐出现主体分群的发展趋势。(5)佟新:《消费社会中文化审美的异化与重塑》,《人民论坛》,2020年第9期,第132-134页。文化消费注重体验的特征意味着其与消费者所处的文化情境具有密切联系,(6)耿达、饶蕊:《新时代中国文化消费发展的结构特征与优化路径》,《图书馆》,2020年第6期,第1-9页。极易与新的社会元素融合而产生全新的业态,例如科技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使得数字媒介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新途径、新方式。

(二)文化消费的空间差异

文化消费的主体分群性、环境融合性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其在不同空间中具有差异性,因此,学者们往往从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两个层面研究文化消费的空间差异性。在地区结构层面,宋琪等学者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测算文化消费的水平、结构与增速,发现文化消费增速的差异最为显著,文化消费水平的差异次之。(7)宋琪、武婷婷、董朕:《基于Theil指数的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差异测度分析》,《理论导刊》,2014年第1期,第91-93页。朱媛媛等从文化消费环境、意愿和满意度等方面构建文化消费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具体测算,发现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文化消费水平呈现梯度差异格局,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发现区域内差异比区域间差异显著。(8)朱媛媛、甘依霖、李星明等:《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20年第3期,第110-118页。在城乡结构层面,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距,(9)于进:《扩大和升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路径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6期,第72-76页。但边际消费倾向的差距并不显著,(10)张敏:《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比较研究——基于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应用和消费升级视角》,《调研世界》,2017年第12期,第33-36页。城乡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规律存在差异。

(三)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

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机会。在文化消费能力方面,可支配收入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它对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文立杰、张杰、李少多:《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个体因素视角和对应分析模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6页。产品价格通过相对收入水平影响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谭涛等学者测算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和弹性,发现文化教育消费的价格弹性大于1。(12)谭涛、张燕媛、唐若迪等:《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基于QUAIDS模型的两阶段一致估计》,《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9期,第17-31页。在文化消费意愿方面,存在两个层面,一是教育水平通过居民文化素质影响文化消费,居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对文化的理解能力越强,其文化消费意愿越高;(13)张苏秋、顾江:《居民教育支出对文化消费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门限回归》,《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第70-76页。二是居民的投资储蓄倾向对文化消费意愿具有挤出作用。(14)刘丽敏:《河北省城市文化消费市场培育研究》,《经济论坛》,2011年第4期,第157-160页。在文化消费机会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保障,文化产品供给、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均对文化消费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关注财政支出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主要涉及两类财政支出,即文化财政支出和民生性财政支出。相关研究认为文化财政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挤入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文化财政支出能够通过文化消费意愿影响文化消费,因为文化财政支出能够提升消费主体的文化水平,培养消费品位,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意愿;(15)闫平:《公共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第56-59页。第二,文化财政支出能够通过文化消费机会影响文化消费,文化财政支出能够给居民创造文化消费场所,提供文化消费机会,并通过学习效应、示范效应培养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16)高莉莉、许俊鹏:《公共文化消费挤出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了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检验》,《文化产业研究》,2019年第1期,第64-78页。然而,也有学者发现文化财政支出可能对文化消费产生负面作用,表现为文化财政支出缩减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了居民储蓄倾向,从而间接降低了文化消费能力和意愿。(17)赵林婷:《公共文化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5年,第27页。在民生性财政支出方面,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民生性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居民差距的影响。民生性财政支出对中低消费层次居民的影响程度高于高消费层次居民,(18)范黎波、杨金海、黄铄婷:《社会保障提升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吗?——基于分位数回归与反事实分解方法的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7年第3期,第49-59页。能够缓解贫困、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利益,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19)张东玲、范伟丽、陈景帅:《民生性财政支出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影响——基于区域异质性和门槛效应的视角》,《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37-46页。

综上所述,学界对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成熟,对后续研究具有借鉴和标杆意义,但是也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尽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相关研究倾向于单独分析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缺少将其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进行对照分析,忽略了同一影响因素可能对二者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二,现有文献中文化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影响的研究尚为空白。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统筹城乡文化消费一体化的现实目标,分别研究了文化财政支出和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并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政府推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质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文化消费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它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前提,具有极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本文在研究设计和模型构建方面充分考虑了文化消费这些特征。第一,“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为前提”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对文化消费水平的增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挤入作用。因此,文中将民生性财政支出与文化财政支出置于同等地位,纳入财政支出影响文化消费的研究之中。第二,“具有极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意味着不同的收入群体具有明显的文化消费差异性,所以居民的收入层次在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不应该被忽视。文中引入门槛效应模型,用于研究不同可支配收入条件下财政支出对于文化消费的影响,避免了人为划分收入群体所产生的主观偏差。

三、理论机制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机制

这里主要分析文化财政支出和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机会的作用机制,分析的重点是比较两类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以及不同收入人群所产生效应的强弱,确保机制分析的层次性和异质性。

1.文化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

文化财政支出通过生产效应、学习效应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引致效应。第一,文化财政支出的增加意味着部分资金将被投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企业生产中。一方面,可以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规模,增加居民文化消费场景;另一方面,政府参与有助于提升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文化消费信心,从而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正面的引致效应。第二,文化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学习效应逐渐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宣传以及相对低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可以增加居民的文化接触面,而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可以激发文化消费潜力并形成黏性,触发棘轮效应,逐渐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同时,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同于社会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或间接引起整个社会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从而增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在上述作用路径下,文化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产生的引致效应相当。

文化财政支出通过财富负效应、跨期替代效应以及产品替代效应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挤出作用。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和公众举债。税负增加会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公众举债会引起利率上升,从而产生消费跨期替代。从财富负效应和跨期替代效应角度看,文化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挤出作用更加明显,这是因为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收入较高、消费机会更多,且对于税收和利率的波动更为敏感。文化财政支出的产品替代效应体现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相对廉价甚至免费,替代了居民对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在产品替代效应作用路径下,文化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会产生更强的挤出作用,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城镇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文化消费场景和媒介,而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和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倾向,使得他们更愿意选择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这类低成本的文化供给途径。

2.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

这里的民生性财政支出主要是指用于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就业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民生性财政支出通过财富效应和预期效应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正向挤入作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增加能够提高居民的长期保障水平,削减实际发生的用于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支出与预算,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为增加文化消费提供了预算空间。卫生健康财政支出的增加会降低居民的医疗卫生开支,提升全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而健康的身心是居民追求精神需求的前提,因此,卫生健康财政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民生性财政支出对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引致效应更强,这是因为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拥有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较差,对养老治病两件事更为忧虑。

同时,民生性财政支出通过财富负效应和跨期替代效应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挤出作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间接减少了居民的实际收入,挤出了居民的本期消费。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化消费是高层次精神消费,具有极高的收入弹性,居民减少消费支出会从高层次消费开始。显然,这一负向作用机制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是由于农村居民受消费环境、消费能力的影响,其本身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较少,因而缺少缩减的空间。

对于不同收入的人群而言,民生性财政支出对文化消费的作用可能具有显著差异。城镇高收入人群的文化消费水平较高,厚实的财富积累、稳定的就业以及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使得民生性财政支出对该类人群的影响并不明显,反而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影响较大。当农村居民面临的养老治病问题因民生性财政支出增加而得到保障以后,农村高收入人群的文化消费预算空间得以提高,而农村低收入人群因为剩余不足,文化消费未能被充分激活。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1.模型构建

为了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Hausman检验,构建了如下固定效应模型。

czculti,t=α0+α1ci,t+α2si,t+α3Zi,t+μi,t+εi,t

(1)

ncculti,t=α0+α1ci,t+α2si,t+α3Zi,t+μi,t+εi,t

(2)

其中,(1)式表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固定效应模型,(2)式表示财政支出影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固定效应模型,i表示区域,t表示年份,czculti,t表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ncculti,t表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ci,t表示文化财政支出,si,t表示民生性财政支出,Zi,t表示控制变量,α0、α1、α2、α3为回归系数,μi,t为固定效应,εi,t为扰动项。

为了验证当居民可支配收入到达特定数值以后,是否会引起参数改变现象,借鉴Hansen的静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残差平方和最小值确定门槛值,并通过自抽样法(Bootstrap)检验显著性,有效克服了主观设置阈值的偏误,具体检验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czculti,t=β0+β1Xk,i,tI(pi,t<γ1)+β2Xk,i,tI(γ1

+β3Xk,i,tI(γ2

(3)

ncculti,t=β0+β1Xk,i,tI(pi,t<γ1)+β2Xk,i,tI(γ1

+β3Xk,i,tI(γ2

(4)

其中,(3)式表示对应于(1)式的关于可支配收入的双门槛效应模型,(4)式表示对应于(2)式的关于可支配收入的双门槛效应模型。当k=1时,Xk,i,t表示文化财政支出,民生性财政支出为控制变量;当k=0时,正好相反,即Xk,i,t表示民生性财政支出,文化财政支出为控制变量。I(·)表示示性函数,pi,t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γ1、γ2表示待估计的门槛值,β0、β1、β2、β3、β4为回归系数,其他变量含义与(1)式和(2)式相同。

2.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中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核心解释变量文化财政支出和民生性财政支出取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局数据库,其中,文化财政支出由文化体育和传媒类公共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来衡量,民生性财政支出由社会保障和就业类、医疗卫生类公共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来衡量。门槛变量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年鉴》。控制变量包括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储蓄倾向、文化产品价格指数和文化消费习惯。利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之差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居民储蓄倾向,计算文化产品价格指数时将2007年作为基期,文化消费习惯由上一期(滞后一期)的文化消费水平来衡量。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品价格数据来自《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为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对所有变量取对数以消除量纲。表1给出了各个变量的具体描述性统计。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门槛回归模型要求数据必须是平稳的,因此本文采用适用于相同根的LLC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表2),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数据均是平稳的。

表2 LLC单位根检验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表3为根据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线性回归的结果。将各个解释变量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财政支出和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产生的作用存在差异。

表3 模型(1)和模型(2)回归结果

文化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对城镇居民而言,文化领域的财政支出对文化消费的引致效应与挤出效应对冲。对农村居民而言,文化财政支出会带来廉价甚至免费的公共文化产品,它会替代居民的其他文化产品消费。文化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产品替代产生的挤出效应大于文化消费意愿增强带来的棘轮效应。主要原因是挤出效应产生的影响时效性强,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棘轮效应具有极高的时滞性。

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作用方向截然不同。民生性财政支出在1%的显著水平上负向影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相对较高的民生性保障使得财富的挤出效应大于挤入作用。但是,民生性财政支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当养老、治病和就业三大难题得到适度解决以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就会逐渐增长。

再来观察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对农村居民的影响系数(0.112)高于城镇居民(0.039),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提升了文化产业的供给质量,且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的挤入效应更大。此外,储蓄意愿的下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能够提升文化消费能力和意愿,显著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文化产品消费指数对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系数很小。滞后一期的文化消费对于当期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明了文化产品消费具有棘轮效应。

(二)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门槛变量,在不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下,分别实证文化财政支出、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为了确定门槛个数,依次假设一个和两个阈值,再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检验结果(表4)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存在一个阈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阈值为36789.350元/人,以此阈值为界可将城镇居民划分为城镇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6789.350元/人)和城镇高收入人群两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阈值为7851.710元/人,以此阈值为界可将农村居民划分为农村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7851.710元/人)和农村高收入人群两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阈值估计值的差异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表4 门槛阈值的估计与检验结果

表5是门槛模型的回归结果。门槛模型中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方向、显著性与固定效应模型基本一致,证明相关结论具有可靠性。在不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区间,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文化财政支出并未产生类似的影响。

表5 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门槛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模型(1)中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削弱了各解释变量对文化消费的作用。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镇低收入人群文化消费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现负向作用,且作用系数的绝对值低于城镇高收入人群的相应系数,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镇高收入人群的挤出效应更强。类似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模型(2)中各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也分为两个部分。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农村高收入人群的挤入效应更明显。城乡居民间大相径庭的回归结果反映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不同发展层级。城镇高收入人群文化素养较高、文化消费意愿强烈且无须考虑基本生计问题,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产生的财富负效应远大于预期效应产生的挤入作用;而对于城镇低收入人群而言,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会产生更高的挤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财富负效应的影响,但是总体效应依旧为负。因为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所以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农村高收入人群文化消费的挤入作用明显,而对于农村低收入人群来说,其文化消费意愿不会因为民生性问题得到解决而有较大的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收入水平的差距阻碍了文化消费的一体化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国2008—2017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估计,实证分析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财政支出中文化财政支出和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财政支出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文化财政支出并未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产生引致效用,而社会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却具有显著的引致效应。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作用方向截然相反。民生性财政支出因为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居民关注的养老、治病和就业等后顾之忧,所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信心,但是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产生了挤出作用。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门槛变量,通过检验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分为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两个组,发现民生性财政支出对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存在层次差异,对城镇高收入人群文化消费的挤出作用较强,对农村高收入人群文化消费的引致效用较强。民生性财政支出可以作为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着手点。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相关部门在实现城乡文化消费一体化、居民文化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靠增加文化财政支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采用“旁敲侧击”策略。必须同时考虑居民难以形成文化消费习惯的根本原因和政策施行的时滞性,通过稳定物价,保障就业,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供给领域等方式,间接地助推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第二,采用“对症下药”策略。必须考虑政策的实施环境对政策实际效益的影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人群,采取分层次的策略和路径,精准助推文化消费升级。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财政支出城镇居民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