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2021-08-24 13:33姚成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0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姚成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和重要途径,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

活动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基本形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有真正的感受和体会。正是“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课改以来,《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可惜有的课堂是低效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道德与法治》课活动主要是以体验的形式开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在师生、生生互相的讨论、辩论中得到思想的碰撞,得到思想的认识,形成行为的指导,促进学生行为的好转或者改变。因此,课堂的活动设计应以学生的交往状态和思维状态为主要因素,敢于探索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成长。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活动的目标和成功之处。

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老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就像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每个老师都愿意自己的教学有效。”课程改革在课堂这个层面遭受到的最根本的问题、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批评就是课堂的低效问题。所以,我们把有效性看成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有效才可能高效,高效才能实现“优质”教学。

高效课堂是以学论教,为学而教。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教师教了多少,教得如何,而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来评价,学生学习积极、学习效果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笔者有幸参加了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学课教学活动。每节课的教师都很认真地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有的课堂很活跃,有的课堂很沉闷;有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课堂,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有的课堂,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有的课堂,学生参与度不够。还有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区别这么大?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如何做到有效?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上课和听课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心得。

一、活动要落实教学目标,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小而精。小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例如,教学《中国我爱你》一课时,教师就得从学生中午的免费营养午餐谈起,这是国家给我们的关爱。生活在金沙江的学生,以前认为金沙江是“怒”江、“祸”江,现在国家修建了溪洛渡水电站,成为人民的幸福之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谁给的,国家,这个国家叫中国。学生从身边事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精是内容要精简、活动要精选,不要堆积活动。有位教师在上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时,设计了“演一演”环节。教师播放不同的铃声,学生根据铃声指令做出不同的行动。设计精简,容易操作。但是,由于是借其它学校的学生上课,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铃声,指令有所不同,这铃声不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以,有的铃声学生不是很明白,造成有的指令没有完成。

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我的好朋友》一课时,课堂导入从问题:同学们跳兔子舞这个活动开始。跳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男生一堆,女生一堆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问题来自学生的行为,学生通过互相沟通、辩论、质疑,最后得出男女同学交往的正确办法——男女同学间要公开、大方、不隐瞒。最后问题的解答是问题的重现,教师重新组织学生跳兔子舞。原来是7男2女,现在是9男9女,并且男女混搭;原来男女同学之间手不敢搭肩,现在大胆搭肩。可见,活动渗透了男女性别平等的教育。活动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深入,充分调动本地资源,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细是细心观察,留意学生的表现和生成,及时调整课堂,解决学生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活动才生动。鲁洁在《回望八十年》一书中指出:“新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德育课程要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一位四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叠衣服的活动。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叠的衣服又快又整齐,教师见此及时表扬了这组学生,并肯定他们会做家务。问是谁教的,大部分的学生说妈妈教的,但是有个学生小声说是奶奶教的。这位教师见此,追问这个学生:“你妈妈呢?”该学生低着头说:“我妈妈不见了。”接着还说了:“妈妈和爸爸出去打工,很久都没有回家了。”教师安慰道:“爸爸妈妈出去打工,也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说明他们都是很关心你的。你也很乖,学会自己做家务了,且还懂得了照顾奶奶,让爸爸妈妈安心在外面工作。老师相信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教师的话滋润了学生的心,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心结。学生的眼睛闪亮着光芒,后来的课一直都非常认真地听讲。

二、有效的活动,追求的是学生的表现状态和课堂的生成

为生成而随机应变,生成是检验预设效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师设计了很多活动,有的甚至七、八个活动,但是每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不明确。(下转第43版) (上接第42版)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要追问学生,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若要开展多个活动,就得要有层次地开展,且每个活动的目标要明晰,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时,教师可先扮演一个学生把一张纸丢在地上,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应该怎么办?很多學生都说要把纸捡起来,并表示纸张是可以回收的,不能浪费。接着,教师把纸揉成一团,再丢在地上,问学生:“这样的纸还能回收吗?”学生们纷纷回答:“还是要捡起来,回收。”一位学生说:“我们把纸接了唾沫后再丢到地上,也要捡起来吗?”于是,课堂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说:“还是要捡起来。”但是,有一个学生说:“这是脏的纸,有细菌,就不可回收。”对于课堂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没有及时回答,也没有继续按照课堂的设计,而是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师要学生们以“该不该把这张纸捡来回收”为辩题进行辩论。学生们经过辩论,最终得出:这张纸已经是污染的纸,应捡起来,丢到垃圾桶。《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