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中间体
——(S)-2-(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盐酸盐的合成

2021-08-25 02:51徐江洋卢玲玲葛政亮刘志滨余伟森
化工时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噻吩甘氨酸氯苯

徐江洋 卢玲玲 葛政亮 刘志滨 余伟森

(浙江普洛家园药业有限公司,浙江 横店 322118)

氯吡格雷1化学名称: (S)-a-(2-氯苯基)-6,7-二氢噻吩并[3,2-c]吡啶-5(4H)乙酸甲酯,商品名称:波立维(Plavix)。本品是由法国Sanofi公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研制开发成功的,用作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以硫酸氢盐形式为药。其与该公司先期开发的噻氯匹定2同属于噻吩并吡啶的衍生物,与阿司匹林一样被广泛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在治疗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栓性疾病方面,前者比后二者更为有效和安全[1]。常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以达到增强疗效和降低使用者费用等目的。其作用机制是有选择性地、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能够阻断ADP释放后所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扩增,从而达到抑制其他激动剂所诱发的血小板聚集[2]。

关于氯吡格雷的合成方法的文章虽然较多,但是从所选用的原辅材料和先后拆分的不同进行归类,可以看出合成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仅仅是前后次序不同而已[3]。我们的出发点是从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环保要求等方面考虑,例如:选用的原辅材料以工业化生产为准,溶剂无毒、可回收,反应过程采取程序升温,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以生产氯吡格雷中间体3为最终产品供应市场。3实际上是1的前体,仅一步环合就得到1,并且3是稳定的商品,进入制药行业更有利于终端产品的质量控制。

1 氯吡格雷1的前体3的合成路线

(1)

(2)

(3)

采用(±)-邻氯苯甘氨酸为起始原料,经甲酯化得到(±)-邻氯苯甘氨酸甲酯4,再用L-(+)-酒石酸做拆分剂,对其拆分,先得到(+)-邻氯苯甘氨酸甲酯·L-(+)酒石酸盐。再用碱中和,使(+)-邻氯苯甘氨酸甲酯5游离出来。

另外用噻吩乙醇为起始原料和对甲苯磺酰氯酯化得到对甲苯磺酸-2-噻吩乙酯6。

最后用5和6两种酯缩合,脱去对甲苯磺酸,噻吩乙基就连接到邻氯苯甘氨酸甲酯的氮原子上得到标题物3,反应在KHCO3催化下,生成的对甲苯磺酸钾盐从甲苯溶液中沉淀出来。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

(±)-邻氯苯甘氨酸、甲醇、亚硫酰氯、L-(+)-酒石酸、噻吩乙醇、对甲苯磺酰氯、甲苯,试剂均为工业级。

2.2 实验操作

2.2.1 (±)-邻氯苯甘氨甲酯(4)的制备

在三口烧瓶中放入100 g(0.53 mole)(±)-邻氯苯甘氨酸,400 mL甲醇,搅拌使之溶解,使内温在5 ℃ 以下,在5 ℃~20 ℃之间滴加94 g(0.80 mole)氯化亚砜,约30 min,接着在30~35 ℃搅拌30 min,于55~65 ℃搅拌回流3 h,再降温至40~55 ℃,减压浓缩脱去甲醇,至基本完停止蒸馏,向剩余物料中加入300 mL水,200 mL二氯甲烷,搅拌并滴加氨水至pH=8~9,静置分去水相,用100 mL二氯甲烷提取水相一次,提取液和有机相合并,在30 ℃~40 ℃减压脱去二氯甲烷至无停止,降温至20~30 ℃,得到红色油状产物(4)106.5 g,收率99%。

2.2.2 (+)-邻氯苯甘氨酸甲酯·L-(+)-酒石酸盐的制备

在三口烧瓶中加入60 g(4),240 g甲醇和34克L-(+)-酒石酸,搅拌,加热至60~65 ℃,溶清,再缓慢降温至35 ℃,在30~35 ℃保温8 h,待拆晶过程基本完成,过滤,用15 mL甲醇洗涤晶体,将湿品在60 ℃ 热气流中再干燥16 h,得到白色晶体44 g复盐,收率:42%。

将上述脱晶的母液放入三口烧瓶内,并加入30 g(4)和34 g L-(+)-酒石酸,搅拌加热至55~65 ℃,回流30 min,再降温至30~35 ℃保温8 h析晶,过滤结晶,用15 ml甲醇洗涤,于35~40 ℃下真空干燥16 h以上,又获得复盐42 g,收率80%。两次共得复盐86 g,平均收率:61%,[α]=88%(c=1.0,CH3OH)。

2.2.3 (+)-邻氯苯甘氨酸甲酯(5)的制备

在三口烧瓶中放入上述制备的复盐50 g,150 mL甲苯,搅拌,温度降至0~10 ℃时开始滴加5%NaOH水溶液,至pH=9,搅拌15 min后复测pH还为9时,放置分层,分出水层用100 mL甲苯提取水层,提取液与有机相合并,再用150 mL水洗涤,并在30~35 ℃减压蒸去甲苯约80~100 g时停止,得到(5)的甲苯溶液待用。

2.2.4 对甲苯磺酸2-噻吩乙(醇)酯(6)的制备

在三口烧瓶中放入97 g(0.51 mol)对甲苯磺酰氯、180 mL甲苯,搅拌至溶清,过滤,并保持在15~20 ℃ 待用。

另在三口烧瓶放入60 g(0.47 mol)2-噻吩乙醇,60 mL甲苯,0.6 g四丁基溴化铵(Bu4NBr),120 g 40% NaOH水溶液,搅拌,并保持在10~20 ℃,此时,将上述配制的对甲苯磺酰氯的甲苯溶液慢慢滴加到该溶液中,约30 min,滴加完后于15~20 ℃搅拌3 h,然后温升至45~55 ℃搅拌8 h,静置15 min分层,取出有机相,加入300 mL水,搅拌,滴加20%盐酸,使pH=7,搅拌15 min复测仍为pH=7时,静置,分去水层,加热有机相至50~65 ℃,减压浓缩至无甲苯流出停止蒸馏,降温至20~30 ℃,得到白色固体(6)130 g,收率90%。

2.2.5 (S)-2-(2-噻吩乙胺基)(2-氯苯基)乙酸甲酯(3)的盐酸盐的制备

在三口烧瓶中放入上述2.2.3所制得的(5)的甲苯溶液,以及37 g碳酸氢钾(KHCO3),100克(0.41 mol)(6),搅拌,加热至100~112 ℃反应30 h,待反应基本完成,降温至35~40 ℃,过滤固体物对甲苯磺酸钾盐,并用50 mL甲苯洗涤,洗涤液和滤液合并,降温10~15 ℃,在搅拌下滴加36%浓盐酸,使pH=1~2,搅拌15 min后复测pH仍为1~2时,并在10~15 ℃搅拌1 h过滤,滤饼用25 mL甲苯洗涤,将固体物在真空度≥0.09 MPa,温度35~40 ℃下干燥8 h,得到白色晶体(3)的盐酸盐37 g, mp:180~182 ℃,[α] =+108~109°(C=1.0,CH3OH)。

3 结论

(1) 我们选择(±)-邻氯苯甘氨酸和噻吩乙醇为起始原料是出于综合经济效益,其国内已有工业化生产,而且市场供应稳定。

(2) 采用SOCl2/CH3OH甲酯化(±)-邻氯苯甘氨酸,比其他方法(如H2SO4/CH3OH)操作简单,收率高[4],同时也比先拆分(±)-邻氯苯甘氨酸,再甲酯化效果好。

(3) 用甲苯代替乙腈等做溶剂操作既方便又安全[4,5],这是本法特点之一。

(4) 本法各个反应过程,都尽可能地采取了程序升、降温,既节能又有利于各生成物的品质,这是本法特点之二。

猜你喜欢
噻吩甘氨酸氯苯
无机路易斯酸脱除模拟焦化粗苯中噻吩的研究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对氯苯的吸收-解吸性能研究
吉林克雷伯氏菌2N3对噻吩磺隆的降解特性及其土壤修复作用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硝基氯苯
气相色谱法测定粗苯中噻吩含量
膳食甘氨酸的健康保护潜力(续1)
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的多重有益效应(综述)(续1)
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的多重有益效应(综述)
脉冲恒电位一步法制备聚3,4—乙烯二氧噻吩石墨烯复合材料构建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