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机理及实现路径

2021-08-25 12:22贾敬全宋晨泽
华东经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居民消费

贾敬全,宋晨泽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一、引言

实现稳定就业既是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也是民生保障目标。2018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经济工作“六稳”方针,并把“稳就业”放在“六稳”首位,体现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支持民生、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贾康,2020)[1]。2019—2020年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就业目标造成了巨大冲击。2020年的两会上,在此前“六稳”政策的基础上,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六保”政策,两者均将就业作为首要的任务(1),由此可见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尤其在当前特殊的社会形势下,就业问题更显突出,亟须得到积极有效的缓解。保持就业稳定,不仅能够刺激居民的消费动力,也能将消费市场和生产制造紧密联系起来,使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足够的发展韧性。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抓手,如何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需要探析财政政策如何有效促进就业的机理,明晰促进就业的机制和路径。本文系统分析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机理,研究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对“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提高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率、切实改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就业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关于财政政策和就业的已有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方向:①财政政策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学者们提出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影响就业规模,如Eichenbaum等(2005)[2]和Giordano等(2007)[3]都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就业有积极影响;牟俊霖等(2017)[4]利用面板中介效应模型,得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城镇就业规模扩大的结论;何代欣(2020)[5]提出保就业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任务,保就业应善于利用财税政策维系产业链运转;王百强等(2020)[6]研究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匡小平等(2020)[7]则将宏观层面的财政政策与微观层面的企业劳动力决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②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针对财政支出规模对就业的影响,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财政支出规模能够正向影响就业水平(郭平,2016;邱兆林,2015;周莉,2016)[8-10];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Fledmann,2009;陈贵福,2015;徐善翔,2015)[11-13];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对就业的影响不确定(Hassan,2008;Srinivasan,2010)[14-15]。此外,有部分学者考察财政支出结构的就业效应,如研究公共教育支出(Beraldo,2009)[16]、财政投资支出(郭长林,2018)[17]、科教文卫支出(董万好,2012;王志宇,2018)[18-19]、社会保障支出(张铭洪,2016;边恕,2018;侯明,2020)[20-22]、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郭新强,2012)[23]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同时,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类型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差别较大(邱兆林,2015)[9]。③税收政策对就业的影响。Daveri等(2000)[24]认为增加对劳动力的征税是导致某些欧洲国家出现低就业水平的重要原因;Kosi(2006)[25]认为征收劳动税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对欧盟国家的就业水平产生消极影响;薛钢等(2014)[26]提出税收政策对于调节和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武晓利(2014)[27]分析了不同类别税收政策对就业的动态影响;张行等(2011)[28]提出降低企业税收的税率能够改变劳动者的就业决策行为。

现有文献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现有文献缺乏财政政策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的相关探讨,也尚未区分财政政策对就业水平的直接及间接影响;②已有研究大多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但是财政政策与就业水平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关系,仅仅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并不能准确地解决这一问题;③现有文献中对财政政策的衡量较多通过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来实现,而税收作为财政政策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在相应的指标体系中少有体现。本文的研究创新在于: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一同纳入财政政策的衡量指标体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探析财政政策影响就业水平的机理,实证分析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和路径,详细分析财政政策对就业水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为实现“六稳”和“六保”政策中“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宏观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三、理论假设

(一)财政政策通过消费影响就业

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29]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产品的供给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生产者不断地对产品进行创新,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消费偏好和需求的产品。一方面,财政政策通过不断地调节财政支出具体流向和规模,使得满足居民需求产品的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即在产品的供给侧进行变革,从而激发居民和社会的消费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制度影响居民消费,如适当调整企业所得税,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税率,刺激企业创新积极性。中国分别于2011年和2018年两次上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这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激发居民消费动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需求和供给两侧共同发力,达到扩大有效需求的目的。伴随着需求的扩大,市场会进一步要求相应产出的增加,从而促进劳动者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财政政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居民消费正向影响就业。

(二)财政政策通过经济增长、消费影响就业

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与财政政策的运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进行国家层面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拉动社会经济增长;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对进行新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适当降低企业进行研发工作所需的成本,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在当今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技术的变革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愈发重要。二是税收政策能够通过减税(如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等方式减轻中小企业的发展负担,从而加速推动民间资本的形成,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长期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需要劳动投入的增加,从而提高就业水平。于是,本文提出假设2。

H2:财政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正向影响就业水平;

此外,伴随着经济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产生影响,由此提出假设3。

H3:财政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具有驱动作用,由此对就业水平发挥促进作用。

(三)财政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密切相关,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能够对资源实现再配置,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一是通过财政支出,对重点企业和行业进行资金投入,对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实行倾斜性的财政支出措施,从而影响企业的投入产出行为,进而影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形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二是通过税收制度设定不同的税种、税率和纳税对象,有序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措施,激励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引导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即意味着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会发生变化,落后的产业(如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会减少,相应的从事传统产业的劳动力也会减少,而新兴产业(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会增加,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新的就业市场。然而,新的就业市场能否为因产业结构升级造成的失业人群提供适当的就业岗位,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数据证明。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设4、假设5。

H4: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H5: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四、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

为了分析财政政策究竟如何影响就业,本文选择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EM)是基于统计分析技术处理多因素因果关系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它融合了传统多变量统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与“线性模型回归分析”的统计技术,对于各因果模型可以进行模型辨识、估计与验证,有效解决了传统计量模型不能很好地处理多因果关系的问题。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潜变量之间的相互路径关系,还允许潜变量与观测变量在测度的过程中存在误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社会学科领域。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①对相关的理论进行研究,提出理论假设,构建初始模型;②判断模型的可识别性,若是可以被识别的模型,则搜集数据,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③根据估计结果、统计软件提供的模型拟合指数以及修正指标值对模型不断进行调整修正,最终得到拟合程度较好的结构方程模型。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分析,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如下指标来构建路径分析模型,见表1所列。

表1 指标设置

本文选取2007—2019年中国29个省份(不包括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及CEIC数据库。其中,财政支出规模是指各省级单位的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宏观税负是指各省级单位的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做取自然对数处理;就业水平采用城镇年末从业人数/(城镇年末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进行衡量。本文利用SPSS26.0和AMOS26.0统计软件对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相关的估计和检验。

(三)初始模型构建

根据理论假设,选择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中间变量,利用AMOS26.0统计软件设定初始路径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的长方形表示可以观测到的观察变量,圆形表示观察变量的测量误差,双向箭头表示两个变量间互为因果的关联路径,单向箭头表示单方向的路径关系。

图1 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初始路径

五、模型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有很多,本文参考温涵等(2015)的做法[33],选择报告一个绝对拟合指数(RMSEA)和一个相对拟合指数(NNFI),以此作为衡量本文构建模型的适配度指标。根据AMOS输出结果中观察变量之间的残差修正指数可知,观察变量“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残差修正指数比较高,依据现有的相关分析,选择建立“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升级”残差项之间的联系。比较初始模型与修正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2所列,从中可以发现,修正模型改善了初始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因此,选择修正模型作为本文的路径分析模型。

表2 初始模型与修正模型拟合指数比较

由表2可知,修正模型的卡方显著性概率值为0.121,大于设定的显著性概率(α=0.05),即不能拒绝虚无假设,表示构建的因果路径能够与样本有效契合。卡方自由度比为2.410,介于1~3之间,表明修正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契合度是可以接受的。RMSEA为0.061以及NNFI(TLI)为0.982,均符合评价标准,表示建立的修正模型能够被接受。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路径分析模型能够适配样本数据,可以继续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估计结果

依据经过修正的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中的相应路径系数值进行参数估计。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列出了财政支出规模与宏观税负影响就业的路径假设,分别是财政支出规模—就业水平、财政支出规模—居民消费—就业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经济增长—就业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就业水平、财政支出规模—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水平、宏观税负—就业水平、宏观税负—居民消费—就业水平、宏观税负—经济增长—就业水平、宏观税负—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就业水平和宏观税负—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水平。

图2 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路径分析

(三)影响路径系数分析

根据模型估计的结果,不难看出各条影响路径的系数值是因变量变动一个单位、果变量的变动程度。各个路径系数值见表3所列。

表3 影响路径系数值

(1)财政政策→就业水平。财政支出规模对就业水平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25),宏观税负对就业水平有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15)。宏观税负对就业水平的抑制作用低于财政支出规模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

(2)财政政策→居民消费→就业水平。财政支出规模和宏观税负均能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系数分别为0.534和0.455),与本文提出的H1相符合。根据居民消费和就业水平之间的路径系数值可知,居民消费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水平会增加0.015个单位,尽管该系数值并不显著。

(3)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就业水平,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就业水平。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0.084),与本文提出H2不同的是,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支出规模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影响系数为-0.669),而理论假设认为财政支出规模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可能是由于财政支出规模过高,对民间资本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经济增长对就业水平产生正向影响,符合本文提出的假设(影响系数为0.322)。考虑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可知,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0.896),而居民消费水平对就业水平存在不显著的正向效应,部分验证了H3。

(4)财政政策→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水平。宏观税负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影响系数为0.627),财政支出规模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不显著的正向作用。依据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水平之间的路径系数值可知,产业结构升级每提高1个单位水平,就业水平会增加0.635个单位,与H4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关于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假设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财政政策确实能够直接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中间变量间接影响就业水平。

(四)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影响就业路径分析的各项效果值见表4所列。一方面,财政支出规模对就业水平的总体影响为负。其中,财政支出规模对就业水平的直接影响为正,小于其通过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中间变量对就业水平产生的负向影响。同时,与本文设想一致的是,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作用;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的直接影响作用,则同本文的理论假设相悖。另一方面,宏观税负对就业水平的总体影响为正。不难看出,宏观税负通过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产生的间接影响远大于宏观税负对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同时,宏观税负对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积极的直接影响作用,这与本文的论证是一致的。

表4 效果值分解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对财政政策影响就业水平的具体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财政政策能够对就业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也能够通过中间变量对就业水平产生间接影响。

(2)在直接影响中,财政支出规模对就业水平产生积极影响,而宏观税负对就业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在间接影响中,财政支出规模和宏观税负均能通过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就业水平,且宏观税负通过中间变量对就业水平产生的影响大于财政支出规模通过中间变量对就业水平产生的影响。

(3)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就业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直接正向影响就业水平,间接消极影响就业水平,总效应为负;宏观税负直接负向影响就业水平,间接积极影响就业水平,总效应为正。

(二)政策建议

以上结论对于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有如下启示:

(1)科学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稳就业”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稳定总供给和总需求,有利于“保就业”目标的实现。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不仅能够发挥财政政策对就业的直接作用,还能够出台关于居民消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配套方案,对于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实现“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

(2)持续发挥宏观税负对就业水平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定合理的减税降费和财政补贴措施,助力小微企业的发展。继续扩大适用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因疫情给此类企业发展带来的后顾之忧,增加产出,不断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及时的失业补贴保证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保障了居民生活和消费。另一方面,通过给予高新技术产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或税收减免,鼓励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产业的更新换代,刺激居民消费欲望,而且能够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最终达到通过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中间变量刺激就业的目的。

(3)合理调整财政支出规模。政府应审慎考虑财政支出投向,一味地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可能会不利于民间资本的形成,也不利于就业问题的缓解。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支出渠道,设立用于扶持中小服务型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促进其融资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刺激中小服务型企业的用工需求,间接作用于就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强化财政支出规模通过中间变量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同样,政府应加大对劳动者就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比如通过财政支出对相关的技能和再就业培训机构给予支持,努力配合企业做到“以训稳岗”,丰富弱势群体的劳动技能,从而达到促使其更好就业的目的。

注释:

(1)“六稳”政策,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政策,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居民消费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展趋势探讨
好大一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