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助学系统,让课文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2021-08-25 07:37张丽娜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编者泡泡生字

张丽娜

2011年版《語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紧扣这一理念,不仅精心编选适切的教学内容,还设置了契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导学系统,其中各种形式的“小泡泡”,以其直观的形象、简洁的话语,深受学生喜爱,也成为了进行统编本教材教学的支撑。

纵观统编本教材,“小泡泡”呈现的地方并不相同,时而在课文的课题旁,时而在课文之中,时而出现在课后思考题中,以一种学习伙伴的角色,通过平等对话、分享交流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统编本教材以这种生动且富有童趣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渗透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小泡泡”的导学效能,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助力。

一、聚焦关键点,利用“小泡泡”明确关键笔画的书写要领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进入二年级之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也内化了较为丰富的识字、写字方法。在识字写字教学时,如果教师仍旧事无巨细地一讲到底,不仅不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还不利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紧扣要点,在关键处、核心处进行点拨与引导,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以写字教学为例,纵观二年级统编本教材中的“小泡泡”,对于写字的提示和点拨并不是全面开花、逐一讲解,而是充分聚焦生字书写的关键笔画,进行有侧重、有层次的指导。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书写提示”栏目中,编者就用“小泡泡”的形式对汉字书写美观等方面进行了提示:“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得伸展;左下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捺画要写得伸展。”这样的点拨与提示,并没有针对写好这个字而进行全面开花的提醒,而是紧扣要点,进行针对性的点拨。鉴于此,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对于机械生硬的语言提示并不能理解,这就需要将语言提示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契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充分利用直观示范书写、错误写法的图片对照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小泡泡”的内容。比如左上包围结构的字“底”“原”,则要关注长撇书写的要领,而左下包围结构的字“递”“处”等,则要紧密关注长捺,不仅要将字写正确,还要写美观。

对于这样的提示,其实在统编本教材中还有很多,这些内容都是编者直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就意味着教师除了通过自身的示范和讲解,关注“小泡泡”的内容,还可以将更多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编者在“小泡泡”中提示学生:“有的汉字变成偏旁后,某些笔画的大小和形态要发生变化。”教师则将理解和实践书写的空间完全交给学生,他们纷纷选择了刚刚学习的生字“劝”“堆”等生字,借助于生字“又”“土”的对比,发现这两个汉字作为偏旁时,捺画变成了点画,横画变成了提画。学生在获取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之后,可以直接与教材、编者、“小泡泡”对话,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二、把握支撑点,利用“小泡泡”丰富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

作为向第二学段的过渡阶段,统编本二年级教材充分利用“小泡泡”的形式,对课文语句中一些关键性词语进行点拨。从认知经验上来看,很多教师所传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一般都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借助工具书或者文中的注释,一种则是联系上下文。这两种方法虽然较为常见,但如果仅如此告知方法,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相对笼统的。统编本教材中的“小泡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方法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联,在统整和取舍的方式下,借助“小泡泡”开展适切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比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对于课文中的生词“铠甲”一词的理解,教材就设置了这样的“小泡泡”提示语:“‘铠甲是什么意思?我要查查工具书。”这一提示语看似很简单,很多教师也就很自然地进行了简单解决,依照提示的语言直接让学生翻阅工具书,然后请学生读一读工具书中的解释。这样的处理,学生获取的仅仅是理解了一个词语。其实这样的“小泡泡”提示语言还有一些值得深究的层面,应该在教学中得以落实,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之后进行思考:为什么像类似于“铠甲”这一类的词语,一定要用查阅工具书的方式,而不能联系上下文呢?让学生在对比和深思中认识到,“铠甲”一类的词语,属于知识信息层面的词语,无法在课文中形成准确的理解,如果联系上下文,也难以找到相关的依据。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依照方法理解了词语,同时还在“知其然”的状态下“知其所以然”。

再比如《黄山奇石》《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中的“小泡泡”中分别提示:“联系生活,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联系下句的‘稀字,我能猜出‘稠的意思。”很明显,这两个提示语都提到了猜测,教师可以出示课文中与生词相关的语境内容,引导学生在联系、统整中,利用文本信息大胆猜测,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随后出示相关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或对比、印证,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

类似于这样的词语理解方法,其实统编本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找准“小泡泡”中的方法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三、依托辐射点,利用“小泡泡”拓展语用实践的学习空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要善于设置有意义的活动。针对第一学段中的“综合性学习”,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拓展空间,丰富形式,充分运用统编本教材中“小泡泡”的提示来开展实践性活动。

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为例,编者利用“小泡泡”提示语向学生明确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我们也去找春天吧!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鉴于此,教师就将这篇课文的教学与综合性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设置与语文本质属性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维器官,让学生依循着春天的轨迹来寻找春天。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看一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看到的春天与课文进行整合,形成文本资料的相互整合;有的学生以听一听的方式描摹春天,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从课文的角度来听,从而将课文学习的内容,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以实践活动作为教材中课文学习的有益补充。

一直以来,教学都以机械琐碎的教学环节串联课堂,导致整个教学始终处于零散性、无序性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张力也难以得到应有的落实。因此,凸显课程教学的板块化,设置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统编本教材中的“小泡泡”在这一方面就做出积极的尝试,教师要敏锐捕捉编者的这些用意,将“小泡泡”中揭示的内容呈现出来,合理地加以运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小泡泡”是教材编者为了体现自身编写理念和编写用意精心设置的导学系统,既是教师解读教材的重要抓手,又是学生走进教材、积累学习方法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教材中的“小泡泡”,找准“小泡泡”内容与教材板块之间的关联,在吸收、整合其中的关键信息之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绽放课堂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鼓楼区生态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编者泡泡生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巨型泡泡
斯诗私塾
动手做个方泡泡
生字变身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包袱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