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2021-08-26 11:37薛陈曦
求知导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实践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为其以后各科的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其朗读体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出发,阐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意义,然后探讨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4-0053-02

引 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学段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是不同的。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的拼音、识字和阅读;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写作中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中的语言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养成,都需要以大量的阅读和朗读为基础。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汉语言文字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开展朗读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教师读第一句,由学生自发地接着朗读后面的课程内容,或者教师读一句,由学生跟读一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朗读教学方式。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朗读教学流于表面,更注重对文章字句的解读,导致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带感情色彩、过于机械。这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1]。

二、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价值

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鼓励其将自己所学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学完之后依然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

这时,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朗读是学生在课堂上快速熟悉课文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眼睛、嘴巴、耳朵、心灵、手的同时运用,如借助眼睛全神贯注地阅览课文内容;借助嘴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耳朵清晰地感知自己朗读的课文是否符合情感标准;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将自身情感注入课文文本情境中;而手握课本的姿势则体现正确的朗读姿态,是情感表达的外在体现。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完成语文课文的朗读。

朗读也是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态度的引导和规范至关重要。

教师除在课堂上规范学生的朗读习惯外,在课外也应给学生制订朗读计划,引导学生多次反复地进行课文诵读,做到温故而知新,进而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实际,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大声朗读,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主动性,从而实现朗读的真正价值。

此外,朗读的方式也是需要划分层次的。朗读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一,初次朗读明大意。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是为了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概含义,着重点是对课文中各个段落的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做到朗读过程中发音标准,进而简单地梳理整篇文章的组成结构,分析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其二,再次朗读明要义。在学生经过初次朗读明白了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后,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对课文中作者表达中心思想使用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在后续的作文写作中进行合理、精准的运用。其三,最后朗读重感情。经过前几次的朗读,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整體含义,也清楚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最后一次的朗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融入文本,细细品味当时作者的情感寄托,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只有通篇理解课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深意,从而为自己文章的撰写积累素材[2]。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紧密结合教材文本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是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阶段性和基础性等特征的纲要性学习文本。小学阶段朗读教学课程设置的文学体裁主要有叙事类、诗歌类和说明类三种。要想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将这三类朗读体裁的区分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浅析。对于叙事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时应注重巧妙结合一些生活化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趣味性探究朗读。对于诗歌类,由于这一体裁的文学作品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在朗读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朗读的薄弱环节,通过提问、沟通,掌握有效反馈信息。例如,在对《登鹳雀楼》一诗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从关键字“登、依、河、目”入手,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先让学生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该字词在诗歌语境中的意义。说明类体裁的文本本身注重语言的准确性、精简性和科学性。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在朗读中思考的习惯,并在思考中提升朗读实效性,从而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

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对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大有裨益。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生活化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有多维度、动态的学习感受,是一种高效、灵动的课堂“预热”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能将朗读与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乌鸦喝水”的视频动画,并在 PPT 课件中列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不仅能体会到语文课文在生活中的实践价值和意义,还能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课文朗读,对课文内容充满探究欲望,这样其朗读效率自然会提高。

(三)注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性,逐步提高阅读效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朗读不仅意味着对教材文本的诵读,还是对课文内容、行文脉络、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的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因此,朗读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朗读策略。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切实做到以人文本——尊重学生的切实心理感受,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在泛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对行文结构建立大致框架。同时,教师要悉心研读教材,并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初次朗读中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其次,在细读课文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强调并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和点拨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作者流露的真实情感,并在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升华为人生启迪,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境界,培养学生的文学赏析和审美能力。

(四)构建合理化评价体系,围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是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改进自己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学活动开展、革新、完善的有效保障。围绕朗读教学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学评价的主体性。由于教師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师和学生应建立相互反馈信息的机制,加强互动和沟通,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形式和手段。其二,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朗读教学评价不仅应着眼于朗读效率、朗读水平等量化因素考核,还应注重学生朗读情感、朗读兴趣培养,以及朗读能力提高等非量化因素评价。其三,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应尽量做到细致、全面,细化到朗读教学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以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朗读教学是小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小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只有真正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价值,保证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可以帮助小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语文学习课堂氛围,并使其在这种氛围中自主朗读,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饱含的丰富情感。这样,在进行自主课外学习时,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课外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

结    语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务必结合学生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研发更多的朗读课堂教学新形式,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79.

陈少虾.浅谈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几点看法[J].考试与评价,2013(08):86.

作者简介:薛陈曦(1994.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如东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实践策略小学语文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