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路径研究

2021-08-26 08:53刘鸣
求知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视域

刘鸣

摘 要: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时代号召,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五育予以坚持,凸显以“美”育“德”的现代化融合式教育方式的实践价值。文章主要从教育实践的领域着手,对“美”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路径进行细致分析,希望可以为小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美”视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3-0021-02

引言

近些年,党和国家对德育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美”育“德”的现代化教学理念逐渐发展为当代小学教育的关键理念。从“美”的角度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进行积极探究,是对当代国内教育改革,特别是思政课改革的积极响应,也是提高我国小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抉择。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不足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依然局限在理论层次,并且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依然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采取机械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掌握教学知识。此种教学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道德修养的提升产生一定影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未对课堂的细节进行充分捕捉,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并且要对课堂中可以开展教学的素材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小学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对教学资料进行收集,但是却未及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对学生收集的资料的价值有所忽视,从而未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1]。

二、“美”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路径

(一)在优美情景中学习知识

通常来说,在组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进行导入。优美的情景便于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接受。优美是一种审美形态,内容与形式较为和谐,规律性与目的性有机统一,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可以让学生获得精神与感官的双重审美享受。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优美情景可以使学生轻松舒畅、直接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学习与吸收,这对学生道德感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创设直观优美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对真善美的认同感得到有效提升,引发学生对娇弱事物的同情心,从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例如,小学教师在对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冬天》开展教学时,先要使学生了解冬天美丽的景物。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可知,他们对冬天的了解绝大部分与雪有关,并且各种冬日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雪,然而学生却对雪花知之甚少。因此,小学教师可以从“美”的角度对教学设计进行考虑,创设优美情景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小学教师应该以微观视角将雪花的优美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动态的雪花进行播放,为学生展现各式各样的雪花图,学生沉浸其中,教师再配以解说,学生就可以加深对雪花的了解。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道德知识,还可以通过对优美情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2]。

(二)在审美中增强情感体验

学生在积累一定道德知识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对更高级的道德情感进行了解与认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美”的视角出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移情与道德移情都是直觉思维过程,经常需要对情景化、直观化、审美化的教学方式予以借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听觉、视觉有效锐化人的移情能力[3]。

据相关部门调研得出,若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网络式感受体系,则可以使学生的通感更为顺畅,并且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若想让绝大多数未形成国家地理概念的低年级学生了解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存在极大差异,并且培养其爱国热情具有极高的难度。教师将全国各地图片向学生展示,仅仅可以开阔其眼界,而无法帮助学生敞开心扉。缺乏丰富的知识积累、缺少家国情怀都会影响学生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情感认同。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对情感体验予以加强,其可以通过几张具备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以及歌曲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发,从而使学生的感觉通道得以打通。学生可以通过图片中的美景以及教师动情的讲解加深自身对国家的认知,奠定自身的感情基础[4]。

(三)在壮美中磨炼道德意志

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存在较高难度。情感激发通常只是一瞬间,而将其转化为行为,并且使其逐渐发展为道德习惯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予以強化。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未被激化前,壮美是崇高美的通常表现,其在转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教师需要应用壮美[5]。

例如,在对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对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与中秋进行了解。如在对端午节进行讲述时,教师可以围绕屈原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讲述屈原的人生悲剧,从而使学生沉浸在壮美之中,对伟大精神与力量进行深刻感受。从屈原的人生来看,其人生是壮美的,此种英雄式的壮丽色彩可以引导学生对屈原的大无畏精神产生敬佩,进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意志与情感。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可以对屈原所处历史环境中的善恶进行充分鉴别,从而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此种壮美具有极强的道德感染力,在冲突对抗中可以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完善,并且在理性回归后又会趋于平静,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意志得以持续强化。绝大部分美学家认为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就是壮美。相较于优美,壮美具备严肃的责任感与理性的反思,人物命运与不幸可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砺,帮助其对人性的弱点进行克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道德意志[6]。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径视域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