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思考

2021-08-26 05:12翟雪萍
求知导刊 2021年2期

摘 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家乡涌向城市务工经商,这导致大批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人身安全、心理疏导、道德品质、学习教育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公平的适龄儿童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是促使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国家法律保护的机制下得到解决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为西部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西部农村;基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2-0004-02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我国西北地区一些贫困县区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与父母关怀的长期缺失,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一、当前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政府部门虽然对农民工子女给予了政策照顾,也制订了相应的规定,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随同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是滞留在农村老家,由老人照顾。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尤其是在心理疏导和法律保障方面,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未成年人监护缺失,农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当前,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会寄住在亲戚家中,还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祖辈身体原因,需要负责照顾老人生活。这些儿童长时间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学习无人辅导,成绩较差。长此以往,他们会出现不愿与人交流、对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甚至个别留守儿童会对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厌学倾向严重,因此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够重视,缺少甚至没有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措施和方法,导致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弱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虽然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大环境在不断改善,但由于家庭教育与父母关爱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同学、教师交流;部分农村儿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了不良习惯;部分留守儿童对社会、学校缺乏相应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待教师或同学态度冷漠,对待学习消极,经常出现我行我素、个人情绪反复无常、性格固执倔强、容易暴躁的现象。这些儿童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灵上留下了阴影,这对其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很多问题、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因素十分复杂。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扭曲,甚至形成不良品行。部分留守儿童组织纪律性不强、意志品质薄弱、法治观念淡薄,经常逃学、旷课、说谎、斗殴等,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安全监管缺失,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存在一定不稳定因素

目前,我国西部大部分农村小学因无集中住校条件,多为走读制。许多县区在对农村学校的规划与建设中,因受经济条件、人员条件限制,没有将寄宿制纳入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规划中,导致学校无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进行教育和管理。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一定的教育、约束与监管,他们的生活、情感得不到有效关心,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和安全事故。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社会大环境原因

首先,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城市建设离不开无数农民工的辛勤劳动,他们为中国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为大都市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农民工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待遇。受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收入水平、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农民工子女滞留在农村,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

其次,我国现有的中、高考制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进行中考和高考),使外来务工人员无法解决孩子升学考试难题。另外,由于各地教材选用不同,部分留守儿童在转学后陷入了知识衔接、教材差异的学习困境。

再次,由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再实行工作分配,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大。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前途甚至不如一些未上大学的同龄人,在这种“读书不是唯一能够跳出农村、改善生活水平出路”理念的影响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最后,玩伴的不良影响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产生。部分刚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达不到外出务工年龄,也不具备在家务农的能力,会经常聚集在一起四处游荡,由此形成了各种不良嗜好,如抽烟、喝酒、打架甚至盗窃,逐步转变为“问题少年”。这些“问题少年”反过来又会影响那些在校学习的学生,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留守儿童家庭的因素

一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影响了孩子性格和人格的正常发展。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而父母的教育作用是任何祖辈亲戚都无法替代的。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因外出务工而缺席孩子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是临时监护人素质及教育方式的不当。由于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孩子则留在农村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部分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且较少留心孩子的在校学习状况和心理成长。长此以往,孩子在临时监护人家中处于一种无人管束、生活自由散漫的状态。同时,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因为心智还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一旦交友不慎,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农村学校的原因

目前,西部多数农村乡镇学校因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在这些地区,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实际操作性不强,法律知识宣传的力度还较小,导致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

三、解决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的弱势群体。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依靠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和大力支持[1]。

一是必须完善关心保护留守儿童的相应法规和政策。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保障。目前,各地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保护留守儿童的文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建议尽快出台监护人制度、修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优惠政策、保障农村孩子人身权益等。各级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这样,农民工子女可在务工地就近入学,也就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解决了孩子缺少亲情关爱的问题,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二是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探索适合农村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各地教育部门应结合乡村实际状况,合理谋划学校建设布局,加快推进发展乡村学校学生寄宿制和乡村幼儿园的建设,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住宿的需求;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再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教育学生、关爱学生,从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存在心理障碍的贫困家庭学生和留守儿童,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等工作,使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和集体的温暖,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从而弥补亲情缺失,减少家庭贫困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使其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是制订个性教育管理方案。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重点“问题”留守儿童,教师要制订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正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五是学校开展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師生结对帮扶制度,为每位农村留守儿童安排帮扶教师。帮扶教师要全面掌握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要建立教师关爱学生成长日记,让更多的帮扶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法制进校园、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组织参观体验、担任辅导员等形式,在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当前西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笔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切实改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步成长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曹晓花.探究留守儿童教育策略[J].学周刊,2020(32):185-186.

作者简介:翟雪萍(1985.12—),女,甘肃平凉人,现任平凉市崆峒区西郊经济开发区二天门小学副校长,一级教师,曾获平凉市崆峒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崆峒区优质课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