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肥西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8-27 03:12胡基军肥西县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肥西县科技成果科技

文/胡基军(肥西县科学技术局)

全国科技进步县、科技创新百强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8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91.9 亿元、全县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年均增长24.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7 件……“十三五”以来,肥西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为重点,积极推动县域科技创新,不断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活力

1.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肥西县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来抓,规划引领和政策创新相结合,“十三五”时期编制出台《肥西县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和《肥西县知识产权“十三五”发展规划》,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对肥西县“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先后研究制定了《肥西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修订版)》《肥西县促进自主创新政策和实施细则》《肥西县天使基金管理办法》《肥西县“科技贷”实施方案》《肥西县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

2.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不断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肥西县坚持把加大投入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十三五”期间,肥西县以工业园区为依托,集聚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工投二期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至258 家。2019 年,肥西县财政科技支出3.4 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9%;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20.58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6%。2019 年,肥西县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获得的税收减免额达1.9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近4000 万元。

3.创新载体不断完善

近年来,肥西县把拓宽空间、丰富载体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打造开放共享众创平台。建成工投二期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成立合肥桃花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全县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15家(其中省级2 家、市级5 家),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授牌10 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 家,各类创新平台近200 家。做大转型升级园区平台。以工业园区为依托,集聚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肥西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园区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柏堰科技园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新港工业园被评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积极打造一批占据主导地位、具备先发优势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十三五”以来科技贷、天使投资基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相继实施,肥西县紧盯资本、人才等创新关键要素,提升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7 年以来,通过肥西县天使投资基金、科技贷、专利质押贷款3 类融资方式为204 家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共融资12.2 亿。出资5 亿元认缴合肥市产业投资促进基金,首期出资1 亿元,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撬动能力大的项目落户肥西县。全县共有院士工作站2 家、博士后工作站10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 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 家,创新人才不断向肥西县集聚。“十三五”以来,肥西县出台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成立肥西县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大力引进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区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战略竞争制高点的根本途径。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推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成为主流,加速构建经济强劲增长极,高质量发展的竞合关系日趋凸显,区域间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承担着引领带动美好安徽建设、深度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重大使命。肥西县作为合肥南向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未来城市建设新中心,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必须主动作为,积极承接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深度融入合肥全局发展。“十三五”以来,肥西县科技创新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短板依然存在。一是高水平创新平台较少,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研发平台数量较少;二是企业研发实力较弱,资金投入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区位优势发挥不充分,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四是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科技市场不够规范,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在县域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切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突显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加强制度保障,深化“五个坚持”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期,是奋力推进新时代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期。按照合肥市“五高地一示范”总体布局,以科技强县、人才强县和产业强县发展战略为统领,以国家级创新型县建设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开放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把肥西县建设成为“合肥未来城市建设新中心、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强劲增长点、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动力。

1.坚持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全面改革,拿出更大勇气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

2.坚持创新为先

坚持把科技强县作为第一发展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为新常态下培育新的增长点提供强大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到2025 年,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数均达600 户以上。“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200 件左右,参与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累计70 项左右。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到202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45 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3.坚持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建立健全梯度政策扶持体系,谋划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聚焦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完善“技术—成果—产业化”链条,搭建集“展示+交易+融资”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建立“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

4.坚持人才为本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把人才培育摆在科技创新首要位置,深入贯彻人才强县战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培、引、留、用”机制,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更趋合理。到2025 年,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0 人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30 个左右,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200 名以上。

5.坚持服务发展

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综合治理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品、品牌、组织、模式、文化等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绿色发展和社会民生服务的贡献率。不断壮大创新载体平台,到2025 年,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0 家左右、市级(含)以上研发平台200 家左右,力争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5 个左右,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 家以上、农业科技园区50 个左右。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激励、扶植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健全创新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和效率全面提升,到2025 年,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 亿元以上。

四、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四个体系”

1.完善高质量产业创新体系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紧紧围绕肥西县产业总体布局,瞄准主导产业科技发展前沿,全面布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积极组织实施各类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积极融入合肥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以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强优势资源的整合和产业链的区域合作;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和高性能集成电路,力争打造合肥市芯片封装与测试行业集聚地;鼓励发展人工智能硬件装备生产和示范应用,加快发展新一代智能移动式设备、智能终端等新型换代整机产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为肥西县支柱产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立足肥西县优势产业基础,支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通过开展区域联合科技攻关,与高水平研发机构联合创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支持汽车及零部件、高端家电及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按照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规模化要求,进行结构优化升级、品牌特色打造、产业高端集聚、智能创新改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质量显著的发展局面。

2.完善全方位科技金融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金融融合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放大各自作用。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探索设立科技金融引导资金池,支持和引导科技金融进一步融合。积极构建以天使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和创新引导基金为主,科技贷、专利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业务为辅的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企业和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科技创新的新格局,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金融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引导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天使投资、“科技贷”、专利质押贷款等作用;鼓励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优先到科创板上市融资;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开展特色金融业务试点,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等特色专业分支机构。

3.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

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完善科技人才招引、培养、激励机制,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和人才服务管理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育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县域科技需求人才培育体系,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技创新高地。坚持“产业链引才”模式,创新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服务管理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打造县域人才高地。

4.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完善咨询、论证、评估、技术支持、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功能,积极创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探索和完善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引导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等对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寻找捕捉。提高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效率,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构建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化全链条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提升创新成果在肥西县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速度。构建“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成果转化“四融”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建立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机制,积极融入建设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和长三角专业化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争取省市技术转移交易平台向肥西延伸。积极争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配套项目落地肥西,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应用。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聚焦“两大发展重点、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推动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及长三角先发地区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协同创新平台,构筑具有肥西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建一批市级以上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加大农业科技转型力度,全面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肥西县科技成果科技
小小书画廊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力推进肥西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浅谈以变求通在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
小小书画廊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