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2021-08-27 03:11丁元欣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
安徽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安徽中心

文/丁元欣[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

安徽处于国家战略叠加的枢纽地带,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产业创新中心作为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有效载体和激发创新动能的重要引擎,能够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筑势赋能。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必要性

1. 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安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支撑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唯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才能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安徽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特定战略性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也是安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2. 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将其强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充分激发出来,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安徽更快发展和崛起带来重要机遇和平台。

安徽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科学把准自身定位,扬创新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扬产业之长,努力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 年12 月,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强调要共建一批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基地,加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联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能够更好地整合长三角地区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发挥各自所长,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3. 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支撑

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下简称“三地一区”),是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筑势赋能的重要战略举措。

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就要强化“三地一区”建设整体推进,以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发挥“双招双引”为“三地一区”建设开源赋能的作用,通过大力度的“双招双引”,加快优质要素资源集聚,不断开拓“三地一区”建设的源头活水。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旨在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深化与国内外创新主体合作。加快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能够促进安徽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路径,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大创新牵引注入了新动力,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赋能。

二、可行性

1.新兴产业加速集聚,筑牢建设基础

拥有良好的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有影响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是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十三五”以来,安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2020 年,安徽三次产业结构由10.6∶48.4∶41调整为8.2∶40.5∶51.3,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服务业比重超过50%。

安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以“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梯次推进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3%,高于同期规上工业产值增速约7 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6 年的23.31%提高到2020 年的40.26%(图1)。2020 年,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产业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共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近500 家,全产业链产值超3000 亿元,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20 年底,安徽产业集群专业镇集聚企业4.33 万家,实现营业收入6354.15 亿元。“十四五”期间,安徽还计划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 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日益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图1 “十三五”期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2.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增强发展动能

产业创新不仅需要企业、政府积极参与,还需要研究机构、大学,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创新活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

安徽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多举措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截至2020 年底,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369家,高新技术企业8559 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085 家。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 个,普通高校115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298 所。科研机构7074 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1288 个,中央驻皖院所16 家。“十三五”期间,安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20 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8,连续9 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年登记科技成果20168 项,其中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953 项。2020 年,安徽专利授权量106673 件,其中发明专利18264 件,分别较2016 年提高74.92%和19.43%(图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4 件,累计有效发明专利98186 件,较2016 年分别提升141.76%和151.09%。2020年,全省共吸纳技术合同22937 项,合同成交额1131.24 亿元,输出技术合同19059 项,合同成交额742.44亿元,分别较2016 年提升76.29%、460.94%、46.99%和241.56%(图3)。其中,全省企业共吸纳技术合同18451 项,合同成交额913.19 亿元,分别占全部吸纳技术合同的80.44%和80.72%; 全省企业共输出技术合同14174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85.61 亿元,分别占全部输出技术合同的74.37%和92.35%,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创新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多元的创新主体,日益壮大的创新队伍,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激发创新引擎。

图2 “十三五”期间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图3 “十三五”期间安徽技术合同交易数及成交额

3.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平台能够有效聚集创新资源,汇聚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创新,提升创新效能。“十三五”以来,安徽大力建设各类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合作,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储备、破解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上取得了积极成效,能够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立柱架梁,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已建成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 个大科学装置、在建3 个、预研4 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和未来技术研究院,涌现出量子计算原型机、动态存储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截至2020 年底,安徽共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10 家,较2016 年增加了51 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国家研究中心)12 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家(图4)。各类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汇聚创新人才、提供高质量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图4 2020 年安徽国家级研发平台构成情况

4.创新人才不断汇聚,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十三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精准引进高端人才,着力培养后备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扎实推进,人才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动力。

安徽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全省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积极落实和实施“人才30 条”“科学中心10 条”等政策和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和工程,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人才总量快速提升。截至2020 年底,安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35 万人,较2016 年增长了35.94%(图5),其中高层次人才45 万人。研发人员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0 年底,安徽从事研发活动人员26.2 万人,较2016 年增长23%。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扩张。截至2020 年底,安徽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8 人,省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数355 人次,较2016 年增长110.06%。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74 个,较2016 年增长280.56%(表1)。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和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激发了创新活力,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赋能。

图5 “十三五”期间安徽专业技术人才数

表1 “十三五”期间安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情况

5.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构筑坚实保障

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中介服务、有力的财政保障都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重要的保障。“十三五”以来,安徽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安徽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营造氛围。

财政科技投入有保障。2020 年,安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369.7 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4.95%,较2016 年提高42.47%。创新中介服务不断完善。截至2020 年底,安徽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15 家,其中国家级38家、省级75 家,分别较2016 年增加18 家和22 家(表2)。2020 年,安徽孵化器场地总面积459.98 万平方米,对在孵企业培训人次达12.3 万人次,孵化器在孵企业6955 家,在孵企业累计获得财政资助额9.18 亿元,获得投融资企业累计达2379家。2020 年,全省共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20 家,其中国家级53 家,较2016 年增加29 家(图6);众创空间总面积达59.4 万平方米,总收入1.8亿元。截至2020 年底,众创空间内创业团队人数累计达13149 人,获得投融资的创业团队累计达1194个,获得投融资的初创企业累计达685 个。大力推进开放创新。高水平共建合作园区,搭建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磋商平台,支持省内各地与沪苏浙开展多形式承接产业转移结对合作。全面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支持合肥新站高新区、安庆高新区等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园区转型提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夯实产业承接载体。日益优化的创新环境为产业创新提供沃土,为安徽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构筑坚实的保障。[本文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2020 年咨询研究项目“安徽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表2 “十三五”期间安徽孵化器综合情况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安徽中心
《安徽记事》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