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猿”的意象表征

2021-08-27 15:10郑灿浩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

郑灿浩

摘 要:“猿”这种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意象经常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笔者主要通过对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文中与“猿”这种意象有关的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探讨“猿”的意象表征与创作者的个人情感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部编教材;初中古诗文;意象表征

“猿”本是一种普通的哺乳动物,“猿啼”本意指猿猴类的啼叫声,但因猿的叫声凄厉悲苦,有些类似人的啼哭声,所以这种意象常常被文人在诗词、诗文中引用,用以表达悲伤、凄凉、愁苦等情感,总之多暗示感伤。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唐·王昌龄《卢溪别人》);故应未抵闻猿恨,况是巫山庙里时。(宋·陆游《闻猿》);等等。

但是“猿、猿啼”这种意象何时成了悲伤的代名词已不可考,在《诗经·小雅·角弓》篇中有这样的句子:“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那时的“猿”称为“猱”,作者并没有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与感情。在《庄子·天地》篇中有“猿狙之便自山林来”,同样是说猿这种动物,没有其他所指。不过到了屈原笔下,“猿”这种意象就已经带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他的《九歌·山鬼》篇中说“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在那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长猿的悲啼声让人愁断肠。往后的文学创作中,“猿”这种意象就频频出现,并且和创作者的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大量的生动华章。

笔者翻阅了部编版初中语文的教科书,发现其古诗文与“猿”这种意象有关的文章主要有:八年级上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鸟乱鸣”,八年级上册吴均《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八年级上册郦道元《三峡》“高猿长啸”“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及九年级上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

有趣的是,这五处与“猿”有关的意象,作者所要流露出的情感却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其中有的代表伤感和愁苦,但也有代表欢喜和热闹,对此笔者将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意象的含义

“意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脱胎于《周易》,在《系辞》中有这样的说法:“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从最初的“卦象”演变为文学艺术中的“意象”。在此,笔者想用一道简单的公式来谈谈对意象的理解,即“客观物象+主观情感=意象”,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象,这些物象一旦被人寄予情思,它就成了意象。其实意象就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加工,让这些本是“无情之物”成为“情感的安放物”,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很多,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一首散曲,至少出现了十个意象,枯萎的(藤)、老态的(树)、黄昏的(鸦)、小小的(桥)、流动的(水)、住人的(家)、古老的(道)、西刮的(风)、羸瘦的(马)、西下的(夕阳)等等,十来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游子天涯图或背井离乡图或游子思乡图,那种凄清、冷落、无助感扑面而来,似乎让人感受到“断肠人”那种心灵无处安放的孤独感和内心那种对“家”的强烈向往。寄情于物,移情于景,一幅鲜活的图景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升华为一种意境。

二、猿与悲

在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的古诗文中,有三处猿的意象与悲相关,分别是八年级上册郦道元《三峡》中的“高猿长啸”“猿鸣三声泪沾裳”和九年级上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

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文,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美景。其中对三峡秋景的描写中,“猿”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高猿长啸”中的“高”字点出了猿所处的位置,“长”有连续不断的意思,作者用此字来形容“啸”,写出了猿啼的送声长远,不绝于耳,通过声声哀鸣点出了秋天凄清肅杀的氛围,从而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婉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处引用渔歌为证,证明了三峡的连绵,呼应了开篇,同时突出一个“哀”字,“泪沾裳”就是“猿鸣三声”的结果,其哀可见一斑,这不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也写出了渔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凡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审美情趣,由景境透露出自己的心境,达到物我交融,融情入景。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美文,也让岳阳楼蜚声海内外,它是范仲淹应朋友滕子京之请而创作的一篇借景抒情类散文。全文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突破了单纯写山水楼景的狭境,将景、情、政治联系起来,表达自己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升华了文章的意境,这也是此文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作者在文中用两个对比段落来写“迁客骚人”这些登楼者,在面对“明景”和“暗景”时的不同心情,“虎啸猿啼”与“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等各种意象,共同组合成了一种悲凉的情境,天气极端恶劣,天色已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悲啼,层层渲染,层层递进,在一声声猿猴的悲啼声中,“迁客骚人”不禁潸然泪下,他们想到了各自不幸的遭遇,或被贬谪他乡,或政治不得意,从而也发出了声声叹息,放眼望去,满眼凄凉,难免黯然神伤。这些“迁客骚人”的表现和范仲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当时贬官在外,但他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心系朝廷,心系百姓,把个人的荣辱乃至生死置之度外,其思想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从中传达出的精神品质更是难能可贵的。

三、猿与喜

在部编教材初中语文的古诗文中,八年级上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鸟乱鸣”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的“猿则百叫无绝”这两处猿的意象与喜和乐紧密结合,传达出了与上文两篇文章完全不同的心境。

“山中宰相”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体裁比较特殊,它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笺,同时它也是一篇山水小品文,篇幅极短,只有寥寥几十个字,主要是谈“山水之美”,表达作者娱情山水,希望在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的慰藉,其流露出的政治态度有些消极。作者所处的朝代是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和大动乱的时期,政局动荡不安、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不少文人雅士采取遁迹山林的消极处世态度,陶弘景就是其中一员。当时的统治者多次礼聘于他,希望他出仕,都被他委婉拒绝,他醉心于遍历名山,研究医药。《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用凝练清峻的笔调,描绘了山川的秀丽景色,“猿鸟乱鸣”一句是作者对动景的描写,早晨大山被一层薄雾笼罩,如梦如幻,此时猿猴和飞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穿越即将消散的雾气,传入耳畔,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猿和鸟的叫声,让幽静祥和的大山更加显得安详,一个“乱”字传达出了一种生命的气息和活力,也给这幅山川美景图增添了灵动感。更加讽刺的是,这里的“乱”与大山外面的“乱”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幅不同的图景,更加坚定了作者隐居山林的思想。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同样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小品文,它与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以说是“书”这种文体下山水小品文的“双璧”。巧合的是,两人都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大家,同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两人相似的人生际遇,从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相同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态度,都沉迷山水,喜爱自然,厌倦政治官场,鄙弃功名利禄,都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采用对偶的形式,通过听觉的角度来写富春江一带的山中美景,各式各样奇丽的景色逐一呈现,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山林美景图,各种各样悦耳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首优美动听的山中交响曲。此处的“猿啼”绝无半点凄凉的意味,反而和谐动听,令人振奋,把山中那种蓬勃的气息展示出来,这也从侧面烘托出富春江山水美景对人的吸引力,让人流连忘返,它的诱人力量足以使人把一切不愉快,特别是官场上的不如意,都抛至九霄云外,让心灵在这澄澈的自然美景面前得到洗涤、升华。

“猿”这个意象在诗文中大量出现,多数情况下,它与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景因情变,由于作者的心情、人生遭遇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它也与快乐紧密相关,传达出一种欢乐、喜庆与热闹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探讨“猿”背后的意象表征,有助于我们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更多的发现、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更好地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文化。

■参考文献

[1]梁玉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8(01).

[2]陈新霞.谈谈山水小品文的复习策略——以《与朱元思书》为例[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20).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
设计学习:为了学生成为独立而成熟的学习者
借助教材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我这样教《伟大的悲剧》
大手牵小手一起快乐读
把握学习目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部编教材“感悟人生”内容主题单元有效教学的策略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