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教学模式下自读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1-08-27 15:08李宁
师道·教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名著

李宁

一、研究背景

“1+X”教学模式下课外文章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确定。课外文章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排列;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多篇文章的组合,甚至也可以是一部名著。需要明确的是,1是教学主体内容,是思维训练和情感落实的主体;X是延展阅读。

在进行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蝉》的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到它的文体特征,更要关注到它与本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的联系,实现由一篇走向一本的过渡。很多学生不喜欢读《昆虫记》的原因主要在于阅读兴趣不高,缺乏阅读耐心,不能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其中的乐趣。基于以上学情,同时考虑文体特征的一致性,在进行《蝉》这篇自读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时,把《蝉》定位为“1”,《昆虫记》为“X”。

二、实施过程

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概述蝉的生长过程,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一)激趣导入,开展“小小故事会”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讲述一个关于蝉的成长故事,老师提供开头:

蝉妈妈在树枝上刺出一排小孔,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卵产在小孔里……

学生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筛选信息,小组派代表进行故事讲述,列出一张从卵→幼虫→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二)对比思考,理清写作思路

教师追问:大家讲述故事的思路和本文的写作思路一致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分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

由地下蝉的幼虫写起,脱皮后成长为地上的成虫,成虫通过产卵孵化,变成鱼形幼虫,立刻进行脱皮,又成为地下的幼虫。

(三)感悟情感,实现精神升华

学生找出课本上有两处提示了作者情感变化的旁批,跳读课文,再找出其它蕴含作者情感的段落,学着课本的样子,为作者情感写批注。

学生普遍认为作者的情感最集中表现在最后一段,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一段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四年”与“一个月”“黑暗中”与“阳光下”“苦工”与“享乐”形成对比,突出蝉漫長的地下黑暗艰辛的生活,只为那短暂的不易得来的地上放歌,不为璀璨一生,只求曾经拥有;不畏漫长艰辛,只求努力绽放。这就是蝉的生命的意义,即“虫性”。

接着学生补充课下查阅的法布尔的相关资料:自幼家境贫寒的法布尔,四十年如一日,以顽强的毅力与残酷的现实生活斗争着,只为拥有一个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当他的愿望实现时,青春已逝,他继续在他的荒石园观察昆虫、整理资料,终于完成了这部“昆虫的史诗”。

教师进一步引导,在法布尔眼中,蝉只是一种昆虫吗?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后明确:法布尔更是将其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描写。之所以对蝉的生命意义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是因为在蝉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他四十年的奋斗,终于换来愿望的实现,这难道不是蝉精神意义的体现?这难道不是法布尔身上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意义?蝉的生命历程何尝不是法布尔自己的人生写照呢?由“虫性”走向了“人性”。

到此,学生联系实际,畅谈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如:人生要奋斗、不怕吃苦、要有坚定的目标、重过程不重结果……

(四)赏析语言,体会科学精神

学生阅读其它描写金蝉脱壳过程的文字,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比较:

蝉蛹的后背出现一条裂缝,开始蜕皮了,先出来是头,身体和翅膀随后也露出来,紧接着,翅膀就变硬了,蝉便开始起飞。这个过程持续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

通过比读,学生很明显感受到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从文中找出其它例子,如:第4段把蝉拟人化,把它干活的样子比作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第19段一系列拟人化的描写……

学生同时概括出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即严谨准确,尤其表现在模糊性数字语言上。

教师借此追问:科学的原则就是要与事实相符。怎样才能与事实保持一致?作者有没有教给我们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课文第3段的旁批让大家比较蝉与其它昆虫的巢穴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由此明确一切源于作者认真仔细的观察。

教师进一步追问:第5段的旁批提到了作者观察时间之长,但没有说作者怎么观察的,引导学生对法布尔的观察过程进行想象写作,更好地感知作者的科学精神。

三、效果反思

(一)丰富了阅读教学策略,训练了思维

从本节课来看,“1+X”教学模式运用快速浏览、跳读、“比读”“联读”、读写结合等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学生活动呈现多样性,有自主学习,也有小组探究,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学生的阅读由单点到多点,循序渐进、由表入里地展开,由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对课文的分析,甚至是创作。

由蝉到其它昆虫,由虫性到人性,由自读到课外阅读,阶梯状展开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阅读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二)有效推动了一篇到一本、课内到课外的整本书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而“1+X”教学模式就在单篇与一本书之间建立桥梁,不再孤立地教授单篇,而是以单篇为支点,撬动整本书的阅读。对“1”《蝉》这一自读课型单篇的解读,指向了“X”《昆虫记》整本名著的阅读,依托于单篇,放眼于整本书,用课内所习得的方法阅读感悟,唤醒学生的共鸣,延展到课外名著的自主阅读,收获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这种教学模式关注到了单篇与名著整本书的联系点,用单篇的教学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单篇的探究学习指引整本书的深入研读,学生的视野从单篇拓展到整本书,找到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点和突破口,不再对厚厚的一本书望而却步。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昆虫记法布尔名著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法布尔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蝉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