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读的深度,取决于解读的视角

2021-08-27 08:47雷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刺秦王荆轲观点

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读都是要追求深度的,对课文的深度解读,首先取决于教师的解读视角。很多文本的解读往往有着多重视角,选择不同的视角,往往也就有着不同的解读过程与结果,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能够实现多元解读的原因。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是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之一,有同行在解读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解读认识:在秦统一六国这一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下,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是逆历史大潮而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荆轲的侠义精神固然可嘉,然而他的失败又是注定和必然的,因而《荆轲刺秦王》全篇充满着悲剧色彩。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刺秦”的计划牺牲了很多人,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令人唏嘘叹惋。[1]这实际上是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的解读,应当说在历史视角之下,看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人物,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解读视角,也确实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而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视域之内,除了历史视角之外,也还有其它的视角可供选择。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学视角在解读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反而是在解读的过程当中慢慢显现出来的,这也符合文本解读的规律:随着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不断增加,有一些内隐于读者心中的认识会变成显性的观点,说到底这还是读者内心的阅读视角,所获得的课文解读新的深度。

一、课文解读的角度与深度的关系

《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在高中语文课文体系中的地位可圈可点,学生又或者教师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也常常会想到与之类似的一些课文。比如就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学生很容易觉察到课文要弘扬荆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侠客精神,可课文又叙其刺秦失败,刺敌不成反折自己,留下个不甚昂扬的结尾,不像《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人公烛之武那般正面阳光,退秦师,救郑国。于是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荆轲刺秦王》是编者的有意安排,还是别有言外之旨?[2]

分析这样一个教学认识就可以发现,沿着这样的问题向下求解,就可以让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变得更有深度。这里且不说具体的阅读结果是什么,就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发现课文解读的角度与深度之间的关系:显性的课文解读角度,可以让课文解读的过程沿着自己的设计走向深度;隐性的课文解读视角,则可以在深度解读课文的过程当中转换为显性的课文解读视角。

进一步讲,对《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的解读,正常的视角都是赞扬荆轲的侠义精神,这也就是所谓的传统视角。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过多次调查,结果真发现凡是此前阅读过这个故事的学生,谈及荆轲的时候都能表现出对其侠义精神的赞叹,同时也会对他的失败而感觉到扼腕叹息。这个时候看上面提出的“是编者的有意安排,还是别有言外之旨”这一问题,又或者看本文刚开始引用的例子,就可以发现提出问题者内心暗含某种课文解读的视角,而从历史规律角度进行解读,则可以得出与传统教学并不完全相同的结论。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就必须在解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有或隐或现的新的视角。相应的教学实践,也就可以沿着这个思路进行。

二、多元角度实现课文的深度解读

笔者在教学中,习惯于将上述思路渗透在传统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视角的学生而言,笔者会鼓励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深度解读课文;对于刚开始解读课文,感觉到思路比较模糊的学生而言,则会通过斟字酌句的分析,让学生的解读视角逐步变得清晰。这实际上也是课文深度解读多元视角的一种体现!

在教学中,笔者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有一个学生在解读课文之初,提出一个观点:在某一本书上看到对荆轲的评价是中国第一个侠客,而人们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么荆轲身上自然具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在这个观点得到不少学生的响应之后,笔者就引导他们沿着这个思路去解读课文。不出意外的是,这些学生的解读思路就是沿着“侠义”这个关键词,去寻找课文中能够体现侠义的描写,这种目标明确、具有共识的课文解读,走向深度是必然的。比如有学生认为“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这句话,虽然没有剑士的舞刀弄枪,但内心迸发出来的侠义之情却一目了然;又比如有学生说,“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侍吾客与俱”,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有豪气冲天的感觉,而所谓的侠气也正应当如此。

除此之外还遇到另一种情形:有一些学生的文言文功底还算不弱,再加上阅读比较宽泛,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也常常会有一些新的观点。比如有学生原本也是坚持课文中所描写的侠义主题的,但是在看了一些相关的文本之后,也有了新的思考。比如课文中“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这一句中的“今”字,就有学生看到了不同的解读,笔者也确实注意到了有这样的观点,比如说有人认为将课文中的“今”翻译为“现在”是值得商榷的,“今”在课文中更应当翻译为“假设”“假如”。[3]解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千万不可小视这样的细节,因为哪怕是一个字,只要有了不同的解读,那课文的意思以及脉络就会发生改变。事实上在课堂之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字,使得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辩论高潮:不同学生持不同的观点,而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学生又会将上下文进行联系理解。这样一个自证观点的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追求对每一句的精确翻译,同时也更加积极的联系上下文,进行观点建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自然会逐步深入,从而也就实现了深度解读。

三、对高中语文深度教学的新认识

通过对上面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追求课文的深度解读,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有阅读动机,而阅读动机往往源自于自身的阅读视角。这个视角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对学生阅读动机的激发都是有效的。笔者曾经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文解读,一位同行在解读的过程当中抓住荆轲刺杀失败被断股后“箕踞笑骂”这一细节,在对史料来源的追溯和对古人坐姿,服饰面容及荆轲使臣身份的综合分析后,认为“箕踞笑骂”表现了荆轲的无奈和英雄末路的狼狈,指出将“箕踞”解读为“轻慢傲视对方姿态”的谬误。[4]这也是一个非常“另类”的观点,这里且不论对这一观点是否认同,从课文解读的角度来看,这种源自于课文细节的深度琢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形成新的认识。

坦率的讲,对于文言文的解读,尤其是历史类的文言文解读,原本就不必拘泥于某一个观点,特别是面向高中学生,視角的多元与深度才可以保证课文解读的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而且只有这样的课堂状态,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应有的状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认知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都是伴随着某一个具体的过程的,对课文的深度解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而且可以以这个过程为载体,更好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其它要素落地,于是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与文本解读,就可以出现与核心素养培育需要相吻合的样态。

参考文献:

[1]汪建林.论《荆轲刺秦王》的悲剧色彩[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9(10):11-13.

[2]杨顺仪.见刺秦之义,更见刺秦之旨——由《荆轲刺秦王》谈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J].教学考试,2020(10):70-71.

[3]周阿根,王绍蜂.《荆轲刺秦王》词语正诂两则[J].语文学习,2010(3):38-39.

[4]蒋明翰.“箕踞”的秘密——《荆轲刺秦王》备课札记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9(19):75-76.

雷刚,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刺秦王荆轲观点
观点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之死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