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巾帼忧天下

2021-08-27 02:06蒋文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秋瑾男儿知音

蒋文学

秋瑾作于1903年的《满江红(小住京华)》,语言刚健清新,字字珠玑,用典含蓄蕴藉,情调高昂。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她从封建婚姻家庭和陈腐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之前的苦闷彷徨和壮志雄心。为了赏析好这首词,指导学生俯而读,仰而思,批文入情,据境索义,用诗词的内容、形式和姿态来巧妙学习,深入领略其热血丹心、家国情怀。

一、细研教材,独辟蹊径

备课,首先要跨好文本解读这道坎,为常教常新打实基础。多算胜,少算不胜,因此,需要多维度、多层面、全方位进行细致准备。

1.先看文体

这是统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总第12课)中的一首词,为讲读课文。

了解常识是透彻理解的台阶,借此给学生补充比较系统的词作知识。

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盛行于两宋。词另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按段分为单调(一段或一阕)、双调(上下片或阕,如《沁园春·雪》)和三叠(三段)、四叠等。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作“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如忆江南、永遇乐、渔家傲、水龙吟、蝶恋花、破阵子等。有的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其中“长沙”是词的题目。

宋代词坛有两大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词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后者词作语言含蓄清丽,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婉约细腻,或轻松活泼,题材较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整体文意

如:①满江红:词牌名。②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1903年5月,秋瑾随夫入京,到中秋节前后,只有几个月时间,故称小住。京华,指清代首都京师,即现在的北京。③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④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所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项羽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灵璧东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⑤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徒,空,徒然。⑥苦将侬:苦苦地让我。侬,我。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殊未屑:很不放在心上。殊,很,甚。未,不。屑,顾惜,介意。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⑦烈:刚正,不轻易屈服。⑧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⑨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⑩莽(mǎng):广大。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唐朝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初步阅读,概括词作内容:上片,回顾过往生活。写与王廷钧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其实是“奴仆不如”,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不如奴仆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并不留恋贵妇人的生活,反而蔑视。

下片,思虑前途未来。写词人虽然壮志凌云,但难觅知音,不禁泪湿衣襟。作者虽为女子,但有一颗须眉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樊笼。平日里她虽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知,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芸芸大千,不知去哪里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备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傷心落泪,实属自然。

3.探究词作主题,以关键词句为抓手,深入挖掘感悟

结合阅读提示,诵读感受词的音韵美、情思美。“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她的理想、抱负和情思的转变,上承“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而深入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偏遇着这么个庸俗的丈夫,因她偶穿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他的辱打,她情不自禁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喟叹。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据境索义,并结合她的奋斗历程和革命精神可知,这四句也是她对即将面临的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喷薄而出的铮铮誓言。谁说女子不如男,最是巾帼忧天下。

4.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拥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这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时值八国联军入侵不久,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其丈夫无心国事,在中秋节,俩人发生冲突。她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1904年,她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满清腐败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她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年仅32岁。

5.问题引领,有的放矢

首先,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其次,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思考与明确:(1)本句引用典故,即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前途堪忧,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顺势拓展)“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用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书赠瞿秋白的条幅。鲁迅终其一生傲然于世,但把瞿秋白一直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三字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既清新自然,又刚健质朴。

6.备学情、学法

初中生对女英雄、女楷模知之较少。指导他们利用课外书籍、网络资源,盘点梳理历史上的十大女英雄;或制作课件投影,让学生记住冼夫人、王昭君、妇好、花木兰、吕母、迟昭平、平阳公主、梁红玉、唐赛儿、冯婉贞、穆桂英等人的英名和事迹,注重培养学生尤其女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传承英豪基因,弘扬浩然正气。

7.研读单元导读、预习提示,注重诗词比较和立德树人

本单元学习,要注意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鱼我所欲也》)……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词四首》)。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词又称长短句等,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回顾已学知识,比较词与诗的不同。

诗词比较:(1)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好比散文、小说、戏剧等。词是诗的一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词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2)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是一种自由体。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3)诗要庄重,其意象必须包容阔大,意境深远。词是一种比较个人的、情感的、情绪的东西,它对情感的刻画比诗更细腻,也更多细节描写。

二、蜂采百花,精酿甜蜜

1.研读课标教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使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标据本,确定教学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蕴含的感情,把握词的主旨。(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学习词人非凡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词蕴含的感情,把握词的主旨。(2)学习秋瑾非凡的政治抱负和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2.思考与探究典故的意义和作用:

(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句,含有对青春韶光无奈流逝的忧伤。

(2)“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夫权的牢笼和封建礼教的樊篱。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抒发知音难觅的痛苦。但是此说有些消极,忽视了刚柔相济、阴阳互谐的丰富意蕴和无限张力。诗言志,诗歌的语言贵在暗示。这首词在丽景伤心的时空背景下,以苦闷忧伤的情调,唱出了历代巾帼豪杰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音难遇的孤寂,时不我待的焦虑,悲凉中脉动翻滚着意欲振奋有为的激情,泪水中蕴含着对家庭、社会、民族、人生的神圣忧思,读之令人浊气排解,心胸涤蕩,灵魂震撼,精神和鸣。著名教师朱姗在《语文博览·阅读有得》说:“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3.根据学生认知、学习习惯确定教法

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灵活运用预习法、诵读法,圈点评析、朱墨纷呈,自主、合作共探究,激发学词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培养自主学词能力。学习就像打开一枚鸡蛋,如果从外面打开,是食物,这是被动学习;如果从里面打开,却是生命,这是自主学习。

三、凝神设计,敬奉鲜果

教学按照“情境导入——感知初读——情感诵读——思辨悟读——妙笔赏读”五个步骤来进行,各步骤灵活设计问题投影、学生活动、教师点拨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最好的向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可以从情景、激情、问题等角度精心设计导语。

1.感知初读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范读且正音。指导学生划出词中典故,根据关键语句把握词作思路和情感脉络。

【问题投影】1.概括本词的思想感情。2.词的上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词作内容分析。

【教师点拨】运用多种方式,朗诵这首词,根据注释理解词义。带着问题诵读,有的放矢,开展高效朗读活动。注意把握词作的“外在节奏”(指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等)。

学生交流,谈谈感受,教师明确:1.表达了作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对中华民族被外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忧思。2.上阕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下阕抒写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三字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悲凉中脉动翻滚着意欲振奋有为的激情,泪水中蕴含着对家庭、社会、民族、人生的神圣忧思,读之令人胸怀壮阔,灵魂震撼,精神共鸣。

2.情感诵读

披文入情,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问题投影】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1.反复诵读。2.分组交流。3.代表展示。4.开展齐读、赛读、吟诵等活动。5.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把握情调,随时把感悟落实成文字,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根据关键词语,把握词作的“内在节奏”(指诗人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通过( )我感受到了作者( )的心情。按照“词句——心情——分析”的方式表述。先让学生诵读、思考、交流,然后教师点拨。

早又是——没有特别欣喜之意

黄花秋容——韶光流逝,初垫悲伤

四面歌残——列强环伺,伤怀悲愤

八年风味——徒劳思乡,苦闷低落

蛾眉未屑——不甘束缚,决心报国

心比男烈——刚烈豪放,铿锵有力

肝胆常热——赤胆忠心,忧患热血

英雄末路——悲哀失望,孤独无助

知音青衫——极度悲伤,奋起求索

小结:这首中秋述怀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雄心壮志和开阔胸怀。

3.思辨悟读

【问题投影】找出词中所用典故,探讨其意蕴和作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分组讨论,代表展示。

(将各小组冠以美名,表示鼓励和厚望,如鲁迅组、茅盾组、冰心组、莫言组、路遥组、蒋子龙组等)

【教师点拨】

1.为篱下,黄花开遍

(点拨:作者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用仿佛擦拭过一样明丽的秋景衬托孤独寂寞之情。中国诗歌自古有悲秋传统,秋瑾抒发的不是小家哀怨,而是大家忧伤。)

2.四面歌残终破楚

(点拨:作者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伤叹清政府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豆剖却束手无策、一退再退、懦弱腐败。项羽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犹能于失败中保持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媚洋卖国,黔驴技穷,实在可悲可叹!秋瑾在《普告同胞檄稿》中说:“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里,犹不自知。”腐败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恰似十面埋伏、铁桶重围下的项羽,岌岌可危,金瓯欲碎。)

3.因人常热

(点拨: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秋瑾借此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女侠为国为民满腔热血,而麻木、狭隘、昏迷的俗子之流怎能理解呢?这些人包括封建落后、狭隘自私的丈夫,浑浑噩噩、遏制革新的反动势力,还有很多的不理解不支持先驱勇士的麻木冷漠的民众。革命为了谁?拯救谁?而“谁”却浑然不觉。这最令人感到彻骨悲凉。正如鲁迅所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点拨:莽,广大无际。芸芸众生,茫茫世界,到何处寻找同心同德的知音呢?“青衫湿”,出自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这正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传达出了陈子昂的孤独和苦闷一样,该词句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秋瑾的孤独苦闷、报国无门、知音难觅之情。深度品味,这句也是敲破铁屋的呐喊,振聋发聩的雷雨,奋发有为的宣言。这便是诗歌的主题。然而,秋瑾为什么会极度痛苦伤心呢?这就要了解秋瑾的生活时代,她的家世、人生经历和胸怀抱负,以及她的革命牺牲、慷慨就义。小家(庭)是牢笼,大(国)家多险难,孤胆哀鸣,这是泪的内容和况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不也是秋瑾风骨的写照吗?她冲破层层羁绊,东渡日本,求索自强救国之路,广结爱国志士,开展革命爱国活动,殒身不恤,热血化碧。)

小结:所用典故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形神贯通,紧密关联。行文既含蓄蕴藉,又情思激昂。让学生勾画出“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词句,反复诵读体味,教师相机点拨: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呈现一幅巾帼英雄的崇高形象。“身与心、列与烈”运用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使思想进一步的发展。

4.妙笔赏读

读写联姻,深度融合,就像飞鸟的一双翅膀、汽车的一对车轮、纸张的正反两面,这有助于“培养读写双馨的终身学习者,培养诗意生活的创新实践者”。

【问题投影】中国古今的女英雄、女俊杰灿若明星,如王昭君、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李清照、唐赛儿、冯婉贞、杨开慧、向警予、赵一曼、刘胡兰、屠呦呦、于漪、郎平等。请选其中一位,结合其典型事迹,运用比喻、对偶、排比、典故等手法,写一段颁奖词。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分组交流,代表展示。

【教师点拨】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注重搜集素材、立纲起草、推敲修改,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注意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注意概述人物的卓越事迹和性格特征。

利用多媒体展示精彩语段:学生作文、教师下水文或典范美文。如学生诗文:

纪念鉴湖女侠

莽莽华夏日月眩,汹汹魔怪赤县残。

最是巾帼忧天下,蛾眉化碧轩亭寒。

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知音难觅的苦闷磨难,并未缚住秋瑾奋然求索之步。“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鹧鸪天》)她毅然东渡至日本,结识了许多爱国志士,加入过反清组织“三合会”“共爱会”等,归国后又加入了光复会(徐锡麟介绍)、同盟会(黄兴介绍);并且创办《中国女报》来宣传男女平等思想,终于找到了同心同德的知音、战友,踏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征途。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秋瑾,就是这样的侠者。她不是“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是心忧天下,悲悯国事,壮怀激烈。“巾帼英雄”四字,她当之无愧。在国家危机重重、风雨如晦之际,她高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篇壯丽神圣的伟文。她的英名和事迹永垂不朽。

猜你喜欢
秋瑾男儿知音
“七尺男儿”有多高
自嘲
周克辛
作品集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秋瑾与吕碧城的闺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