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平凡之趣 感平淡之美

2021-08-27 02:12罗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杨梅汪曾祺品味

《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选文,和以往教材不同,本单元所选散文类型多樣,或写景抒情,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散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领会作者的情思,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2]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始终认为: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美是关键,培养学生拥有敏感的双眼和柔软的内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拥有符合认知的方式和途径自然必不可少,愉悦的走近文本,在字里行间品味语言的魅力,体会语文学习的趣与美,提升品味鉴赏能力更是不可或缺,在阅读品味鉴赏中促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是探寻发现、感悟品味的基础,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审美个体最珍贵最多元的思考,给予他们必要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必须选好文本,而《昆明的雨》可以说是引领学生发现趣味、品鉴语言魅力的难得佳作。下面依托课文《昆明的雨》,谈谈如何探寻美文的平凡之趣,感知语言之美,引导学生提升品味鉴赏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感知构思的独特精美,不事雕琢

昆明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年,作者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七年的时间里,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四十多年过去了,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是1984年写下了《昆明的雨》。作为散文中的杰作,文章谋篇布局不落俗套,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一幕展现出来:肥大的仙人掌、味道不同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买杨梅的苗族女孩,买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友人的小酌……文章信笔所至,无所拘束,但处处有味、事事关情。其构思的独特首先值得学生细细感受品味,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上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穿着的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让他们在整体感知中明白构思的高妙就在于:正是作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散的素材不事雕琢地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那一幕幕景、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如颗颗闪亮的明珠熠熠生辉,形成了文章单线串明珠的独特结构,让人耳目一新。引导学生在通篇阅读中理解文章的结构,在欣赏品味中深切把握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学生不由得赞叹作者构思的独到和成文的精美。

二、感受氛围的闲适静美,清雅隽逸

《昆明的雨》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雨季绵绵似丝的小雨的美,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笔下营造出的氛围的美。文章缓慢抒情的节奏轻轻把我们带入了昆明闲适的午后生活氛围:窗外的淅沥小雨“嘀嗒——嘀嗒”的落于屋檐上,桌上菜香四溢,各种菌子独有的香味弥漫在屋里,和着木香与缅桂的香气阵阵飘来,一边与友人聊天,一边品着茶,耳边还时不时传来苗族女孩“卖杨梅——”的叫卖声,那声音柔柔的、娇娇的,婉转动听。在一片惬意与怡然中,昏昏欲睡的午后带给作者一种极致的恬淡生活氛围,是昆明带给我们的宁静之美。在雨中饮酒,因雨下大了,与友人停留了一下午,在院子里闻着花香,听着雨声,看着那细碎的绿叶,就连“酒店的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在屋檐站着”。[1]氛围的闲适、悠然不能不令人感到时光的静美、惬意,似点点雨滴,润物无声使人怡然自得,又形成点点记忆萦绕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作者眼里、心里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凝聚成了文章的清雅隽逸之美。学生在品味文章营造的宁静闲适的氛围时,会不知不觉身临其境,教师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品味昆明的雨季中作者挥之不去的无尽的思乡情愫,深刻体会“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了字里行间感受美的能力。

三、品味语言的平淡有味,朴质自然

《昆明的雨》的语言独特平淡质朴,余味无穷。如文中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1]平淡的语言朗朗上口,细腻的情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语言上长短句结合,简洁明了,口语色彩浓厚,质朴自然。再如文中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他和兰花也挨不上呀”这种平淡有味的语言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给人的亲切之感扑面而来。再如“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兰和饱胀的花骨朵”[1]一句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看似简单却将木香花的繁茂淋漓尽致的描写出来,可触可感,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可以说淡中有味、雅俗共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语言,如同给学生展现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淡雅水墨画,意境优美而深远,使学生不知不觉爱上祖国的语言,从而喜欢语文,喜爱表达。

四、品悟细节的韵味独特,民淳俗美

本文还多次运用了细节描写,如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时,作者写道: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作者抓住这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细节,运用外貌、语言描写,通过“戴”“穿”“坐”及小女孩吆喝声的娇柔展现出小女孩美丽的形象,使昆明雨季的空气都显得那么柔和,以卖杨梅的女孩子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凸显出昆明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和谐美好的民族关系,随着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学生对昆明的喜爱油然而生。不仅如此,作者还抓住了昆明人家门头上用来辟邪的东西也与众不同这一细节:“他们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这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显得那么新奇独特,教师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这一景致和北方过年张贴醒目威武的门神用来辟邪,两地民俗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这一细节的美妙,从而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独特而富有情趣,雅致而不事张扬的韵味。又如:“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通过引导发现这一富有人性且美化环境的细节交代,让学生不由得为昆明民俗的淳朴美好暗暗叫绝。教师通过让学生发现、分析、品味细节,感悟作者的用心,培养他们观察感悟生活细致微妙的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观察、学习、积累,于是在读诗书,品美文中不知不觉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从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使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逐步形成。

五、鉴赏修辞的精准巧妙,活色生香

語言的质朴与精准巧妙的修辞相得益彰,使人读得情趣盎然而爱不释手,作者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的特点,用夸张的手法写“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雨带给植物以生机勃勃的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植物的青翠状态,突出了草木水分充足、饱涨的特点,画面感极强,暗示了雨水滋润下的万物会蓬勃生长,为下文写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埋下伏笔。接着作者用大量笔墨写昆明菌子之多,通过对比的修辞调动感官体验让读者感知昆明的物产之美,从最多最便宜的牛肝菌到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生动鲜活的特产跃然纸上,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对比写出了青头菌炒熟后的色彩,让读者通过这色彩隐隐闻到了浸没在文中的鲜香,平淡的语言中又弥漫着诱人的滋味,令人垂涎三尺。而对杨梅的描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梅比作“烧的炽红的火炭”,形象生动写出杨梅黑红的颜色,想象新奇巧妙,令人难忘。为突出昆明杨梅的甜美滋味,作者还将“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与昆明的“火炭梅”对比,表现出昆明杨梅的不同凡响,表达对杨梅的喜爱,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昆明的怀恋之情。“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则用了拟人的修辞,“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赋予了木香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又是引用的修辞,作者化用杜甫《春望》、陶渊明《读〈山海经〉》里的诗句,把口语和文学性的语言巧妙融合在一起,突出了昆明雨季草木的茂盛,使文章有种说不出的淡淡的美,优美而富有变化,典雅且富有韵味。正如作者汪曾祺所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3]通过引导学生对众多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领略美好情愫,从而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美,创造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六、理解人性的善良美好,淡泊从容

昆明人对生活的热爱如雨般浸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也感染了从外地来到昆明求学的汪曾祺,房东送的缅桂花,让作者的心软软的,雨季绽放的缅桂花,香气弥漫在整个昆明,昆明人摘花、卖花、赏花、送花,在作者眼里人心如花儿般静美,人情似花香般浓郁,于是汪曾祺在他的《人间草木》中写道:“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有情人,从来都不需要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正因如此,八十年代,老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他以传统的士大夫情怀和如话家常的写作风格,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几十年来,也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灵魂。

如今,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何在物质充盈的世界中活得宁静优雅,怎样在越来越喧嚣的时代保持一份淡泊与从容,我想通过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等系列美文,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让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字滋润他们的心灵,在美文品味鉴赏中明白: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守初心,少俗虑,终其一生,做一个不慌不忙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沐雨、赏花、聆风、看云。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最新版(p-12).

[3]人间草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5.

罗佩,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杨梅汪曾祺品味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清欢杨梅酸
咸菜慈姑汤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品味桂峰
腊月杨梅红
杨梅
品味四季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