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语言特色分析

2021-08-27 02:36杨佳悦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章语言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来劝谏当世统治阶级要引以为戒,不可重蹈覆辙,具有警示作用。史论文顾名思义,由“史”和“论”组成,“史”指历史史实,“论”指论说论证。对于政治敏感类的话题,关乎统治者权威的劝诫,在语言的使用上要谨小慎微,仔细揣摩。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时,首先,要分析讲史和立论时的用语,其次,要考虑劝诫统治者时的措辞,最后,要沉入字词句和修辞品析语言。以下,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讲史立论:语言简洁明了,自然畅达

史论文由史和论构成,既需要讲述历史事件为论点的阐发提供具体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又需要提出精辟独到的论点来警醒世人,发人深思。本篇序文共有317字,虽短小精悍,但内容完整。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史论文时,要帮助学生明确作者如何处理讲史和立论时的不同语言表述,从而使文章结构严密,上下贯通,衔接自然。

首先,史论文的重点在于论,论贵在精辟。文章开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便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点明主旨,从“虽曰”“岂非”可以看出作者将兴和亡归结到“人事”上,没有冗杂的文字。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句,这些历史经验对国家的兴与亡、盛与衰做出了高度的概括,鲜明且具体。作者更是发自肺腑的感叹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句忠言是对历代统治者的告诫。

其次,史论文的叙述贵在简洁。因而叙事时不必过于详细,作者通过“原庄总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开门见山,简明有力,为引出下文具体的论据做铺垫。作者在文章中没有大量的铺叙记述,而是精选史实,选择寓意深刻的故事,进行形象的叙述,讲述了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在临终时“赐三矢、托遗愿”的故事。在唐庄宗受命于父,开创功业,意气之盛的时候,文章多运用短句,自然畅达,如第三段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在国家衰亡,他被伶人围困,身处狼狈境地之时,作者运用四言短句,如文中“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言言简意赅,语气从容不迫,对于言语的运用游刃有余。本文语言平易自然,畅达流畅 ,没有艰深晦涩的措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这也正体现了欧阳修“文从字顺”的文章特点。

二、劝诫上司:语言委婉含蓄,迂徐有致

史论文通过谈史论道,警醒当世封建统治阶级要吸取前人教训,及时悬崖勒马,革除弊政。在讲授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体味劝诫时的语言,体悟向上层阶级谏言,如何做到既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又表露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当时那些眼光长远、思想先进的政治家看到了宋朝社会存在的弊端和统治者的不良统治,主张实施改革,但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政治受挫、遭受贬谪的经历,让欧阳修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作者在文中没有对统治者进行猛烈的抨击,而是在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世的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文中没有生硬的说教和尖酸刻薄的话语,作者语言委婉含蓄,迂回曲折,虽有强烈的情感需要抒发,但又没有直接地讲出来。

文章主要通过从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优伶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典型事例中,为当世和后世的封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意在维护封建统治。在国家政治稳固,国运处在兴盛之时,作者的言语中饱含着讴歌和赞颂之情,文中第三段写道:“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在国家政治腐败,国运走向衰败之时,作者的话语中隐含着深深的痛心和惋惜之情,如“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情绪激动,激昂愤慨,表达出自己对朝廷深深的感情,正所谓爱之深情之切。之后便陷入沉思,在歌颂和惋惜之间,作者对当世统治阶层进行委婉的提醒和劝诫,在文章最后一段中“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此语气也变得婉转,隐含着苦口婆心的劝告。内心强烈的感情往往通过曲折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对时事有着清醒的认识,却又不能痛快明说的情绪,贯穿于文章的叙述和议论之中[2]。

三、运用修辞:语言气势充沛,词气极盛

史论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大意,以找准论点为万事大吉,却忽略了对字词句的揣摩。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字词句的运用,都是经过了精雕细刻、反复推敲的,教师指导学生细细品味,定会被作者极强的语言功力所折服。

首先,是感叹词。文章由“呜呼”开篇,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具有警策意义。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中,“夫”是语气词,引发了人们对于国家兴与亡的原因的讨论,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其次,是动词。在文章的第二段写道:“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其中“藏”“遣”“告”“请”“盛”“负”“驱”“纳”这些动词的连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唐庄宗在最初受命时的谨小慎微,表現了为父亲报仇的毅力和决心,为下文中四处征战,屡屡获胜,开拓功绩做铺垫。在“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中,“系”“函”“入”“还”“告”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描绘出唐庄宗为父报仇成功,凯旋而归的英勇君王形象,和最终收场时的狼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词的连用更好抒发了饱满的情感,语言铿锵有力,悦耳动听,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是对称词。文中的“盛”与“衰”、“天命”与“人事”、“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忧劳”与“逸豫”、“兴”与“亡”[3],这些对比词增加了文章的气势,表达出作者内心激动的情绪,同时,通过对比,也让人们陷入了严肃的思考:如何做才能使国家兴盛?如何做才能避免亡国?文字使用不艰深,寄寓深远。

修辞存在于语文各类阅读作品之中,是教师和学生在分析文本时都绕不开的问题,每位作者对于修辞的使用各不相同,本篇史论文读起来情绪起伏波动,语调朗朗上口,娓娓动人,毫无生硬之感,这要归功于欧阳修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通过修饰、调整语句,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是感叹句和反问句。文章开头“呜呼”以唱叹起笔,抒发无限感慨,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引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立论,警醒世人。在第二段中,“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句感叹,对唐庄宗在创世之初的意气之盛进行慨叹,对他在平定四方之后,宠信伶官,沉迷于纸醉金迷,不理朝政,导致亡国的结局进行哀叹,浓烈的感情溢于言表,情绪留存于字字句句之中,语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在第三段末尾,“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将成败归因于人事,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气势。文章结尾以反问句作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更是和文章开头相互照应,将亡国的原因归于人事和自身。祸患常常是极小的错误积累而成的,即使是聪明果敢的人,也受其兴趣的迷惑的时候,进而沉溺于其中,难道单单是因为乐工吗?这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其次,是长短句,骈散结合。文中在叙事和议论时,语言波澜起伏。在讲述李克用“三矢托遗愿”的故事时,语气平缓,将故事娓娓道来。在写唐庄宗受命于父,忍辱负重,最终大获全胜时,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语气转为强烈,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前途无量的君王形象。在唐庄宗贪图享乐,沦落到身死国灭的悲惨境地时,文中写道:“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运用四言短句,语气急促,把唐庄宗处在危急时刻的慌乱和无措展现的淋漓尽致,衔接紧密,节奏感强烈,让读者的情绪也跟着一起跌宕起伏,用短小精炼的语句,将唐庄宗的狼狈模样,描述的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文章通过四、六字的短促句式,一气呵成,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给人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情感冲击。欧阳修擅长运骈入散,以散破骈,这就造就了文章散而不乱,气势贯通,荡气回肠。

最后,是对偶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这两个对称句,将唐庄宗在为父报仇、平定战乱、一统中原之时的奋发有为的形象,和在国家安定后,沉迷于音乐歌曲,不理朝政,致使国家灭亡,自己也陷入危机时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警醒当世和后世的君主要以此为戒。“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上下两片字数相等,结構和形式相同,前后相互映衬,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语言简洁凝练,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忧劳兴国与逸豫亡身形成强烈对比,促使世人陷入思考,字数短小精悍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辨[4]。

此外,文章中抑扬顿挫的写作手法,既委婉曲折又为文章增强了气势。在叙述李存勖的故事时,写道“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和“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突出他的一盛一衰,一兴一亡,形成了语气表达上的一次抑扬,语言铿锵有力,酣畅淋漓,气势一往无前,作者激昂的感情贯注于字里行间。文章之后又重叙了李存勖的兴与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重复了一次抑扬。这两次抑扬的写作手法前后呼应,使文章脉络曲折迂回,回旋往复,有着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清代文学家沈德潜曾评价道:“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的第一篇文字。”

《五代史伶官传序》作为史论文章中的经典篇目,语言独具风格、使用得当,从讲史立论、表情达意到警醒世人,语言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畅达,生动感人。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说:“此等文章,千年绝调。”[5]学习本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沉入字词句当中,去体味,去品析,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M].中华书局.1974.

[2]李玉梅.思想和艺术颇丰的史论名篇[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02期.

[3]梁结玲.《伶官传序》的对比艺术.语文建设[J].2014.21期.

[4]傅德岷,赖云琪.古文观止鉴赏[M].武汉崇文书局.2005.

[5]萧瑞峰,张星集著.张伯行编.唐宋八大家文钞[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杨佳悦,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语文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章语言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