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原句改句表达效果》专题教学设计

2021-08-27 02:36翟凤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原句戏台答题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想〗

本课拟探究2020新高考新题型——原句改句题的答题策略。原句改句题,这是个新题型,还在探索中。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找。同时,虽在高三,但也想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索语文学科如何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模式向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转变。

〖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案〗

【导入语】

咱们山东省模拟卷和新高考卷出现了一个新的题型——分析原句改句的表达效果。关于这个新的题型,备考规律和方法的总结还在探索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两套高考试题的研讨来探究一下这个题的答题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专题——《怎样分析原句改句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研做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从中探究归纳方法。2.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探究方法】

一、研读高考题和它的答案,探寻方法和规律:(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东省模拟卷)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從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

(从什么角度答题: 句式         )

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

(从什么角度答题:内容表达的重点    )

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

(从什么角度答题:语体色彩、与整个语段或前后文的联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高考山东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什么角度答题:内容表达的重点    )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什么角度答题: 位置、语气      )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从什么角度答题:语体色彩、与整个语段或前后文的联系      )

二、研做模拟试题,探寻方法和规律:(小组合作探究)

1.原句: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

不同效果分析: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上,强调平顺山脉的贫瘠;而改写后的句子重点落在“奇绝”上,不符合原文的逻辑。②语体的风格不同: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2.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不同效果分析:①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②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不同效果分析: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少一个要点扣1分,答出3点得满分)

4.原句:丰硕而富饶的秋天,就这样大咧咧地降临到八百里秦川上来了。

改句:秋天就这样降临到八百里秦川上来了。

不同效果分析:①秋天前面加上“丰硕而富饶”,语言生动形象,更能突出秋天的特征,表达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强烈情感。②“大咧咧”运用拟人的修辞乎法,赋予秋天人的特征,亲切自然。

5.原句:曾经的洛舍小镇,是温暖的外婆家。外婆离世很多年,小镇依然是外婆家。我离开小镇半个多世纪了,小镇依然是永远的外婆家。

改句:洛舍小镇是永远的外婆家。

不同效果分析:①用“曾经”“很多年”“半个多世纪”等多个时间词来强调无论度过多长时间,无论经历多少变故,作者对小镇的情感依旧不变;②运用了反复手法,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小镇的喜爱和依恋之情;③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6.原句: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心灵手巧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

改句:远处是整齐的麦田,微风吹起阵阵麦浪。

不同效果分析:①原句用了比喻手法,更加形象生动;②原句用了“极目远眺”“沙沙作响”等词语,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更有现场感和参与感;③原句用了“一块块”“沙沙”“起起伏伏”等叠音词,富有节奏感。(答对两个要点即可得4分。)

【总结方法】请大家将思考到的答题方向、答题方法按照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

(参考教师的思考)

一、观照不同点在哪里,想一想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同。

思考方向:

1.改变语序:起强调、突出作用。(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句式角度:

长句(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整句(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散句(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陈述句、感叹句、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固定句式等。

3.修辞角度:比喻(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夸张、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反复等等。

4.用词角度:动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叠音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口语词(活泼)、方言词(地方色彩)、文言词、成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5.语言风格: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淡雅自然等。语体色彩:书面语(庄重严谨)、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

6.人称使用

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二、不同點在这个特定语段中的表达效果:上下文内容有没有衔接照应、语段整体表达风格效果是否一致)

答题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内容上、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内容、表达形式的效果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 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答案:①原句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 改句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句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每点2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答案:①原文釆用拟人的手法,将“月”当成“我”的同伴,更能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平等的关系;②原文“提、随、跃”等动词,以动写静,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灵动性。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镜泊湖的湖水很清,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它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将“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遠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鉴湖上的钟宴庙戏台,台基均在水中,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渔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诉说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就是一条哗啦啦作响的漫长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历史上的人物就复活了,我们会因此相信自己正和这些历史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绍兴,所有的陌生人和他们的情感,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交叉,因此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①原文将“戏台”对“陌生人”和“情感”的作用分开表述,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味。②原文先交代“绍兴地面上没有陌生人”这一结果,再进一步解释原因,更加突出了绍兴人与戏台的紧密联系(或戏台在绍兴人心中的地位或戏台在绍兴人生活中的作用)。

翟凤娟,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原句戏台答题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戏台送到家门口
邀你来答题
狸猫戏台
仿写句子
山西古戏台掠影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