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农村初中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

2021-08-27 02:33薛国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闪光点学困生交流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农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重要场所,农村网络阅读的迅速蔓延,为农村中学生认识世界的一面窗口,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如何把新媒体阅读与文本“深閱读”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抓住兴趣点,激发“学困生”阅读的兴趣

1.利用网络阅读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建立阅读生活,由不读到读。利用网络文本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语文“学困生”阅读。如搜索自己喜欢的文字阅读,读别人转载的好文章,阅读感兴趣的名篇名段,查看相关资料,读者的留言,文章的赏析等,建立他们的阅读生活,从不读到读。利用音视频媒体能够回放、演示、批注、链接等功能,反复的阅读、观看那些一时难以读懂的、理解不深的文章的慕课、微课、名家讲座以及评论赏析,强化“学困生”阅读理解、内化和阅读体验,帮助“学困生”更好理解阅读内容。

2.利用新媒体阅读的便捷性和直观性,方便阅读,改变阅读的习惯,由被动阅读到自觉阅读。新媒体阅读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与传统读物相比,学生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其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更适合“学困生”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让他们感受阅读所带来的温暖,享受生命的尊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使“学困生”由很少读到大量阅读,由要我读到我要读。

3.利用网络阅读的交互性和动态性,进行思维训练,推进阅读由肤浅到深度。新媒体阅读让平等、互助、互动的新型阅读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在这种阅读方式中,“学困生”与人交流、表达的各种顾虑完全可以消除,在无恐惧、无压力、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水平空前活跃,阅读、表达的欲望强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其他阅读者互动交流,在班级内交流,在论坛上读帖和发帖,分享阅读的所得、所感,既满足了学生参与欲望,训练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又培养了他们阅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阅读能力,使阅读由肤浅到深刻。

4.利用新媒体阅读资源的共享性,建立、改良群体阅读环境,由一人读到多人读。有人说:“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它更加关注读者的聚合,呈现出组织、族群化的特点。”新媒体的这一特点,正好符合了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可以促进阅读。因此利用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适合“学困生”阅读发展的群体阅读,围绕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阅读专题,开展集体阅读,使阅读由一人读到多人读。

二、找准适合点,培养“学困生”的阅读习惯

1.找准“学困生”阅读的适合点,创建各种阅读模式。新媒体时代,各种“读书”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组建的“共读”模式,成为新媒体阅读的新潮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学困生”阅读。一是创建师生共同阅读模式。二是创建家校“共读”模式。如在新媒体时代,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种交流平台,利用电子书、有声书、微课和慕课等网络资源,精心选择适合家长学生阅读的优秀资源,适时推送到微信群、钉钉群,和家长以及学生一起来观看、聆听、欣赏和品读,一起讨论交流,以此强化孩子阅读的内驱力,增强孩子持久阅读的动力。通过家校共读模式,开阔孩子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量,历练阅读意志,强化阅读内驱力,把阅读变成孩子成长的内在需求,形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2.找准“学困生”阅读能力的适合点,开展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要以适合“学困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水平,以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阅读为目标制定方案,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走进阅读世界,交流阅读经历和收获,产生情感共鸣,感悟阅读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立足“学困生”阅读的适合点,构建“微阅读”校本课程。针对农村“学困生”阅读的现状,开发适合农村“学困生”阅读的校本课程,构建更丰富、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更适合的“微阅读”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和开展适合“学困生”阅读水平的“微阅读”校本课程,一是弥补“学困生”基础不足,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在对简单文意把握的基础上,领悟常用阅读方法,进行初步形象思维和辨证思维训练,达到自主、真实有效的创造性阅读。三是培养媒体阅读的选择能力,学会选择,达到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三、紧扣需求点,培养“学困生”的阅读方法

1.紧扣需求点,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困生”阅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实行四个优先,即朗读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活动优先。以此来增强他们阅读的信心,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困生”,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给学生多读几遍的机会。重视“学困生”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困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语言勾下来,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声地读出来,把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把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写下来,把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理解通过肢体语言、课本剧、即兴表演等形式演出来,通过丰富多彩的读、说、写、演、练等方式,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意识和习惯,使阅读由肤浅到深入。

2.紧扣需求点,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训练“学困生”文本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优秀阅读材料的能力。如《骆驼祥子》可以先读目录,通过导读目录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梗概,通过读目录可以看到一件接一件的事:祥子初到北平,祥子攒钱买车;祥子卖掉骆驼,重返北平;祥子重回车厂,攒钱买车;拼命拉车,怒辞杨宅;虎妞诱骗祥子,祥子逃离……整个小说以主人公祥子为中心的事件明白出现在眼前,看到祥子曲折的命运和悲惨的结局。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需求、方法,长此坚持,阅读能力会显著提升。

四、捕捉闪光点,提升“学困生”的阅读能力

1.放大闪光点,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激发“学困生”阅读的兴趣,强化阅读的内驱动力。教师要对“学困生”阅读的日常表现、点滴进步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随时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体验。也可以利用微信群、钉钉群、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展示学生阅读的书目、批注、摘录、笔记和心得体会等,及时肯定学生的阅读成果,同时鞭策其他学生即时阅读,以便相互督促,相互鼓励,互相促进。还可以把学生近期的进步和表现,写成评语用短信或微信发给他们,让学生在阅读评语的过程中,激发阅读的内在动力。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良好表现用短信、微信发给家长,通过间接表扬学生,增强家长对学生的信心,同时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放大其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他们坚持阅读。

2.关注闪光点,通过阅读要素评价的多元化,强化学生阅读的认同感和价值感。一是对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和阅读习惯进行评价;二是对阅读的速度、流畅度、准确度和閱读过程是否有圈点勾划和摘录,是否有写读后感、书评的习惯进行评价;三是对阅读过程中信息获取能力和“学困生”能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评价;四是对阅读的有效性进行深度评价,主要参照学生自己撰写的简单的读后感、故事演讲、试卷测试、后续创作进行评价。通过多要素评价,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每一个细小闪光点,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提升其阅读能力。

3.捕捉闪光点,通过评价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强化学生阅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诊断性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面谈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进步的资料,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对学生一段时间的阅读进步,以评语、短信或者微信的方式进行激励评价。加强终结性评价。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评价上设计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要紧跟时代,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时代性与实效性。尤其是在农村,语文老师更要多探索、多实践。

参考文献:

[1]林炯霜.农村初中语文阅读题教学[J].赤子(上中旬),2016(24):198.

[2]王惠民,孙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出路[J].文学教育(中),2011(09):117-118.

[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8)GHB3892]

薛国芳,甘肃省秦安县陇城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闪光点学困生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浅谈唤醒学生“闪光点”的方法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