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比较法,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2021-08-27 02:33毕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意象思维能力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批判等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促使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比较法指的是将文章中有关系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这种阅读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更具有系统性、整合性。

一、对照比较,理解用词精妙

对照比较比较适合用于对比两篇或者两篇以上的作品,教师可以先找出某篇文章中有价值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展开举一反三的阅读,尝试阅读同类型的其它作品,在对照中找出作品字词的精妙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对照指的是将各种相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照,找到异同点,从而鲜明地展现出事物的特征。在阅读《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作品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地方,总结出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是什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一句,将春天形容成了娃娃,体现出了春天万物萌发的新鲜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将《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放在一起,展开对照比较,看看有什么地方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然后展开对照,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一句,将济南比喻成了摇篮中的婴孩。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春天万象更新,作者将春天比喻成‘娃娃,这个完美很容易理解,但是济南是老城,为何作者也要用‘可爱这样的字词来形容呢?”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做展现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体现出亲昵感,这样他们就结合比照理解了作品词句之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避免系统化地展开语法知识或者修辞知识的教学,而应该采用随文阅读的方式,将知识点融入到阅读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照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先阅读一篇文章,找到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地方,然后再拓展阅读,对照其它的作品,看看其它作品是否也运用了相同的手法。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理解作品用词的巧妙之处。

二、层递比较,厘清文本脉络

层递比较指的是从一个段落、意思上拓展开来,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要比较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不同作品的脉络,并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篇文章,层层递进地对比,也可以对比不同的作品,看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差异。结合层递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陋室铭》和《爱莲说》,尝试探究两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层递比较的第一层是整体阅读文章,找到中心句,学生分别找到了“惟吾德馨”和“予独爱莲”,此后教师又让他们对比文章的开头,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学生发现《陋室铭》用比喻的手法展现自己的品德,用来衬托开头的中心句,而《爱莲说》则是写了其他人的喜好,然后对比反衬自己的爱好。教师又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比正文,看看结构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陋室铭》从生活环境、交流的人、日常生活几个角度来分写,展现出了主题思想,那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爱莲说》的写作角度更多,从莲花的形貌、香气等角度入手,最后象征了人的品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看看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学生总结认为两篇文章在正文上结构有相似之处,但是结尾不同,《陋室铭》引用了古人的例子,而《爱莲说》讽刺了其他人。

在层递比较中学生要先找到作品的中心句,对比它们在不同作品中的位置,然后对比作品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展开论述,最后要对比主题思想,思考作者想说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文本的脉络有了充分认识。

三、近似比较,赏析思想内涵

近似比较指的是找到一些具有相似点的作品,展开对比分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看看它们在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近似对比的方法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是展现思乡之情的作品,而且它们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两首作品展开近似比较。首先找出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其次则要引导学生对比两首作品,看看在意象选择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然后总结主题思想。学生首先找出了《次北固山下》中的意象,发现“乡书、归雁”之类的意象都有明显的象征意味,预示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天净沙·秋思》中则主要展现荒凉的乡野景色,运用了“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学生发现两者在运用意象上有一定的差异,《次北固山下》中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而《天净沙·秋思》“老树、昏鸦”则更显凄凉。同时学生也对比发现了相似之处,那就是这些意象展现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次北固山下》中旅途的景色再好,也阻挡不住游子想要归家的心情,《天净沙·秋思》更是直接展现了凄凉的景色,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有不少作品在主题、風格等各种地方都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展开近似对比。除了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展开近似对比以外,若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自主寻找具有相似点的作品,展开自主分析,这样也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提升思维能力。

四、辨析比较,力求融会贯通

辨析比较指在将某些方面有明显相同或者相近之处的文章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分析,尝试融会贯通。当学生要学习某种不太熟悉的文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引导他们对比若干同类型的文章,然后进行自主总结,归纳该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这样能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类作品,它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拟人、列数字等方法展现了事物的特征,形象化地展现了各种物候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教师引导他们展开对比阅读,尝试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等文章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分析,总结出说明文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内容主题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学生总结归纳后提出说明文语言比较严谨,在表现手法上常常使用列数字等更具有科学性的手法,在内容主题上常常展现和科学有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推荐学生阅读了一些科幻小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同样是以科学为主题的作品,它们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同文体的作品常常有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展开辨析对比。若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不同类别的文体,这样他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些作品的特点是什么,能把握住文体的特征,因此学习效果更为高效。

五、归纳比较,形成认知体系

归纳比较指的是给学生一些文章,但是并不直接告诉他们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要求学生自主寻找对比分析的角度,然后自行对比,并进行归纳分析。这样的对比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统编版课本中有不少鲁迅创作的小说作品,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作品整合起来,并进行归纳比较,尝试自主总结鲁迅的创作特点,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教师让学生先找出各个作品的主人公,然后围绕细节描写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此后再探究作者所写的是哪一个特定时期的场景,探究在作品中怎样体现出了时代性。在学生整合了鲁迅小说的风格特点以外,教师再结合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其拓展开来,如可以阅读一下鲁迅的诗歌和杂文作品,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将自己总结出的信息和此前的探究结果整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对鲁迅作品的综合特点产生系统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总结鲁迅的创作风格。

比较阅读法具有发散和整合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单篇课文入手,拓展阅读多篇课文,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整合归纳,找到各种作品的共性。这样就能起到思维训练的方式,能让学生的探究既深入又全面,有助于他们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学者郭黎岩在研究心理学的时候提出,比较是人们在头脑中分析事物之间异同的心智操作,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利用大脑展开分析综合,形成区分和联结,从而有效提升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分析浅显的问题,尝试找到合适的对比角度,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对比分析,进而起到提升其思维能力的效果。

毕艳红,山东省桓台县城南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意象思维能力文章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