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谈新课改下的诗歌教学

2021-08-27 03:03梁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意象土地诗歌

诗歌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其语言的诗意性、音律的和谐性以及情感的含蓄性,给学生理解诗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化作用更成了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障碍。为此,我以《我爱这土地》为例,从学习目标的设立,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自主等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诗歌教学策略作了一些探究。

一、目标长远化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教孩子学会阅读、思考和表达。而传统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对教材所选篇目的解读上,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篇目本身,即使一节课讲得再过深情,再过成功,学生学习到的也仅仅是这一篇诗歌的相关内容。遇到其它文章时,学生依然是望洋兴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学习目标,素质教育的推进则更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上。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应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与努力的目标。要实现长远目标,首先需要增强对文本文体的重视程度。不同的文体有属于自身的文体特征与独特的阅读处理方式,对于诗歌来说,语言赏析便是理解诗歌内容的着手点。具体措施如下:

1.意象品读,培养审美能力

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诗歌内容方面,学习目标的设立应由对诗歌情感的分析与理解转变到对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指导上,而对情感的把握缘于对意象的分析与积累。意象是蕴含作者情感的物象,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点,要经过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来培养学生对意象捕捉的敏感度。在《我爱这土地》中,开头便以“一只鸟”的身份出现并贯穿文本始终,这便是情感表达集中的意象,意蕴非凡。作者没有选择禾苗,没有选择雄鹰,而是特写了土地上空的一只小鸟。“鸟”一直以来便是自由的象征,它们是有活力的,是自由的,是任意翱翔的,是随意鸣叫的,它们的歌声是美妙的、动听的。而“嘶哑的喉咙”更是丰富了鸟儿的形象,大有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的意趣,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种悲哀的气息和氛围随之流露而出[1]。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腐烂的羽毛使悲哀的鸟儿在奋起、绝望与觉醒之间不断徘徊与起伏。土地的博大与广阔更是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广远。意象的捕捉能力和感悟力是课堂感知的重点,亦是学生自主赏析诗歌文本的基本能力。

2.字词赏析,增强感知能力

诗歌情感的抒发往往通过字词体现,不同的字眼所表达的情感与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提升对诗歌词语的敏感度与赏析能力是提高其审美素养的关键。第二句诗歌中的一个“也”字表明我和鸟儿的共同之处。之后用的是“应该”而不是“必须”。“应该”指情理上的必然或必须如此,看似与必须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应该更表明一种可能性,主动性,而必须更有一种强迫性,被动性蕴含在内。“应该”二字更表明了“我”对祖国与大地的热爱。第四、五句中“永远”“无止息”二字更是情感的强烈表达[2]。“永远”是永久、一直的意思,表明时间的持久性。“无止息”意为连续不断、没有间隔,强调动作的连续性。河水流淌是间歇不断地,狂风呼啸,情感顿时上升,变得强烈。副词的运用与限制往往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集中与准确,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二、方式多元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本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再加上情感的含蓄隐喻,诗词赏析与理解更是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关。无聊、枯燥、无趣成为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固化认识,潜意识中的排斥让诗歌教学更是寸步难行。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诗歌教学任务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的第一步便是兴趣的培养,最好的方式便是从课堂教学本身入手。课堂的本质是互动性的,多样性的,可以根据诗歌文体本身特点并利用多媒体等有效资源,创新课堂模式与教学方法,将死板僵硬的诗歌教学课堂“盘活”。

1.反復诵读,初步体会

三分文章七分读,诗歌更是诵读之中自见真意,诵读的过程更是情感体会的过程,合理的诵读引导对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内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重音和节奏的把握是其核心与要点[3]。首先,正式诵读之前要让学生首先通过预习或略读的方式理解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变化起伏。《我爱这土地》中开头“假如”二字引领全文,假如为“假使、如果”之意,后面是所假设畅想之物,短暂的停顿会给人以充足的想象空间。第二句中“嘶哑的喉咙”完全塑造了一个不同的鸟儿形象,表现了它的挣扎、它的努力与热血,应是此句强调的重点,加以重音朗读使情感更加强烈。后面三句层层递进,由暴雨冲刷的土地,到汹涌的悲愤的河流,再到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情绪不断积蓄,语气逐渐强烈,字字紧逼,句句升华。“温柔的黎明”却笔锋一转,语气顿时变得舒缓,仿佛狂风暴雨之后的和风,是平静的,和缓的,安详的。而“我死了”的绝望将前文情感进行收缩,奄奄一息而又生无可恋。所有情感的转变与积蓄,在最后一句“为什么”中冲破牢笼,爆破音的释放便是对情感爆发的最好诠释[4]。通过跌宕深沉的朗诵,学生的心情随着诗歌语气的变化起伏着,将自己和作者很好地融为一体,其中意味自然随之而发。

2.多方资源有效利用,深入挖掘文章内涵

适宜情景的设置是读者走入文本中心的关键,不是作者何以解其心中所思。社会背景的了解是解读文章的关键。但传统的PPT呈现与语言的表述对学生来说只是一时的吸收与了解,枯燥的文字呈现只会不断磨灭其阅读兴趣。多媒体的发展使课堂有更多可能性的呈现,作者生平的介绍不再只是文献资料之上的死板的文字,新媒体技术的熟练化使用将文学知识与动画媒体巧妙结合,其生动的演绎方式不仅迎合了21世纪学生的审美观念,并且使课堂有趣化,加强其视觉冲击力,给其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课堂自主化

时代的发展要求青少年有自己的思想和自主选择发展的能力。课堂的推动需要学生来完成,课堂的生成性更着眼于学生本身的思维与发展。我们要将课堂交予学生,但不是无章、无节制地让学生去自学,应该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慢慢推进的。实现学生思想的自由化,课堂的自主化,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充分的課前预习是课堂顺利推进的前提

诗歌文体特有的背景性、社会性、情感性、音律性等特点要求学生课前足够地了解与把握。不仅是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亦是如此。

首先,在预习之前,教师应将此篇课文重点解决的问题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与阅读文章,形成自己独特化的思考与认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交流。如《我爱这土地》之中,其音律化的处理与意象的分析便是值得探究的重点,这样问题的提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其对诗歌音律及意象捕捉的意识。

其次,预习反馈是问题收集的第二个来源。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可圈可点之处数不胜数,能教之处,可讲之处更是多之又多。但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注定无法全面的进行展示与分享,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限制了教学内容与范围。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又是诗歌教学一直无法跨越的难题。课堂是面向学生的,课堂实质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生的问题便是主体,亦是长期人们讨论的所谓“教什么”的答案。所教之物应是不知之物,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对症下药,才是保证课堂生成性,有效性的关键。《我爱这土地》中,其语言的魅力与意象的深沉往往是众多学者深究与探讨的关键。但对于中学生群体来说,其“爱”的表达方式更是让他们捉摸不透,对土地的强烈热爱使和平时期的他们无法感受,感情无法体会,又从何谈起载体的分析。由此可见,情感的体会更应是这首诗歌课堂教学的重点。

2.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课堂自主化

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自主化的实现需要弱化教师的教学作用,以学生探讨作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课堂表达能力。《我爱这土地》便可将完整的课堂几乎全部交予学生。作者生平与背景展示可作为课前资料收集的任务,而对诗歌诗眼“爱”字的表达方式与情感探究更应该成为其讨论的重点,教师只需对其讨论的方向进行指引即可,结果的呈现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与对比,在纠正过程中规范其答题方式,亦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其阅读及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从“深沉”里见艾青的“深沉”——《我爱这土地》教学解读[J].邱水灵.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0(Z2).

[2]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文体解读[J].陈蕾.现代语文;2017(03).

[3]新课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J].王佩伟.中学时代;2013(20).

[4]用诵读焕发诗歌的魅力——《我爱这土地》教学例谈[J].巩英莉.语文教学通讯;2018(08).

梁峰,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初级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意象土地诗歌
我爱这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歌岛·八面来风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