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垦牧高小到抗大九分校

2021-08-27 21:38沈惠忠
寻根 2021年4期
关键词:苏中四合院分校

沈惠忠

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清末状元张謇先生,胸怀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图大略,创办了纱厂、内河轮船公司、实业银行等一大批民族工商企业,还以招股集资方式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在一穷二白的通海垦区建办了7所免费入学的堤校(初级小学)后,1920年秋又筹资10万银圆兴建一座三进两院的四合院,创立一所师资设备一流的高等小学校。史料显示,该校拥有教室、实验室及辅助用房等校舍113间,还配有农场、池塘、运动场等,占地面积21.24亩,其规模在苏北乡村首屈一指。敦本务实的张状元为学校命名“南通师范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校”,简称垦牧高小。

历时年余,四合院落成,垦牧高小随即招生开校。这是垦区第一所高等小学,开校典礼做了精心准备;张謇兴致勃勃,到校做了激奋人心的开校演说;邻近学校及垦区有关管理部门皆来致贺,鼓乐喧天,热闹非凡。秉承“开民智必由教育”“广教育于穷乡之子弟”的办学理念,张謇亲自为垦牧高小制订了校训:“体农用学,合群自治。”激励学生重视农业,学以致用;既有合群的集体主义,又有自治的独立精神,“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他还为垦牧高小撰写了“校歌”,期待全体学子“崛兴兮千辛而万苦,相劝兮日就而月将;耕田读书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

为新世界培养新少年的办学目标既定,张謇便精心物色垦牧高小首任校长(当初称为“主事”,除负责本校事务,还兼管垦区全部初级小学)的最佳人选。慧眼识英才,这一重任最终落到了学识丰富、办事严谨的李元衡(逸航)肩上。“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当年垦牧教育的教学设置和构想,与现今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高度契合。张謇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开创了近代国民教育之先河,造就了以“崇文重教,务实敬业,沉毅勇为,开放博纳”为价值取向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垦牧文化。

“民智国强”。千疮百孔的旧中国百废待兴,亟需一批开化风气、开拓文明、开辟新路的时代精英。垦牧高小犹如推动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的人才孵化器,东风化雨春满园,一大批优秀学子从四合院走向社会,成为改天换地的中坚力量。李素伯先生是垦牧高小第一批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通师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高足成群,桃李天下。他的著作《小品文研究》,成为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中国现代文坛享有盛誉。

1924年,通师已更名为“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垦牧高小相应改称“第一代用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简称二附小)。师范冠以“第一”“代用”之名,读起来有点费解、费力,却清晰地折射出当时政体变更的历史印痕。院内花木悄悄添了二三道年轮,二附小仍是那座四合院,垦牧精神丝毫未变,师生员工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益发炽烈。抗日战争时期,全校师生两度参加游击教育,疏散于农村或海边坚持办学,培养了不少国家栋梁之材。如毕业于二附小的何竹康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河南省省长、吉林省委书记等要职;陆存哲同志则是《新华日报》优秀记者,后被提拔为新华社国际部党委书记。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1938年3月17日南通城沦陷,位于濠浜三元桥西堍的通州师范遭受洗劫,被迫停课。全校师生秘密串联,当年8月辗转东迁至四合院,与二附小会合,称“通师侨校”。师生们以门板当黑板,被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报纸当教材。當时的国文课,还选用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历代名篇,也有选教鲁迅、茅盾等30年代进步作家的作品。1941年初,抗日民主政府海东行署建立,行署主任顾尔钥常来侨校看望师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欣喜之际,他提笔赋诗:“江海交流地,滔滔一气扬;妖魔胡扰攘,诸老尚康强。风雨愁边过,人情劫后长;黄花开四野,明日是重阳。”

言传身教,校纪校规面前人人平等,是垦牧教育的一大亮点。校长于忱(敬之)见到学生颈项下一颗纽扣未扣,马上帮其扣好;个别学生吃炒青蚕豆吐壳,他当场捡起来就吃,谆谆告诫大家:千万不能糟蹋粮食啊。张謇先生的一个晚辈上课时戴大礼帽,俨然一副绅士派头。音乐老师徐立生见了,二话没说,上前摘下帽子丢得老远。这位学生深知自己的行为有悖先辈初衷,自觉地将优越感化作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动力。优良传统的熏陶和严格的校风校纪教育,培育了一大批学习勤奋、生活俭朴、办事扎实、为人诚信的实用型人才。

1940年11月上旬,新四军第五团在团长王澄率领下向海启地区挺进,到达黄海边,与茅珵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崇启海常备旅胜利会师,完成了东进战略任务。常备旅随即改编为新四军五团三营,开赴前线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中。

抗战形势渐趋紧张,敌伪不断向解放区蚕食进攻,在苏中四分区疯狂“清乡”。1942年2月,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师部进驻海复镇垦牧总公司,教导大队就驻扎在东二里的四合院内。

三个月后,新四军一师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原抗大第五分校苏中大队,正式改组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亲自担任校长。分校就设在这所四合院,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二附小和通师侨校又集中了一大批爱国师生,为创办抗大九分校提供了理想的办学场所和有利条件。抗大九分校诞生在启东,实属历史的必然。

抗大九分校设军事队、政治队、参谋训练队等7个队,另附设一个医务干部训练队,共有师生员工600余人。学员们一手拿书,一手拿枪,一面学习,一面战斗。红色的种子,雨点般撒遍烽火大地;红色的摇篮,孕育出了一批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此时,适逢通师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合院内隆重举行。苏中行署第四行政区专员季方援引学校创始人张謇先生“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这句话,勉励大家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粟裕司令员致辞,对通师侨校坚持抗战教育倍加赞许。季专员和粟司令还参观了校史展览,众人赋诗撰联,文采纷呈。是夜,部队指战员也来参加文艺联欢晚会,四合院一片欢腾,盛况空前。

半个月后,抗大九分校三中队奉命参战,成功袭击了汇龙镇伪军,又冒雨奔袭勾结日伪、欺压百姓的吴仓港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范部。激战40分钟,生俘范部200多人,缴获敌伪电台一部和相当数量的枪支弹药。这一胜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斗争越来越残酷,15000多名日伪军大举出动,反复“梳篦式”“拉网式”“扫荡”,企图打击海启抗日武装和领导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反“清乡”,为防止较大建筑物被敌伪占为据点,必须全部拆除。四合院怎么办?校长于忱和教导主任顾公毅(怡生)两位先贤(均获苏中行政公署表彰的“苏中八老”荣誉称号)竭力主张保留,顾主任还义愤填膺地说:“必拆毁,我当自焚,不烦他人力!”季专员和粟司令听了十分感动,为了让革命文脉延续下去,一致决定冒生命危险也要护卫好四合院。后来,拆除了镇自治公所、记时钟楼、垦牧总公司办公房及退耕堂(庄园)等一大批显眼建筑,四合院毫发无损。

新四军撤离后,日伪军经常到校搜查,全体师生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没有一位地下党员或进步师生遭到逮捕。日伪军恼羞成怒,遂将师生们费尽周折从南通运来的《四部备要》和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等经书,付之一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由于日军对苏中地区反复“清乡”,1943年1月抗大九分校南迁溧水地区,完成了苏中到苏南的战略转移。抗大精神,从此留在了四合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抗大九分校共举办5期,近三年时间里培训了3300多名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设新中國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黄海之滨的“红色摇篮”。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决定创办一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劳动人民自己的中学,当时启东、海门两县均属其管辖,而这所学校位于四分区东南部,故称东南中学。最初,校址选在三阳镇芝香仓,后辗转聚星镇、曹家镇,最终迁入四合院。此时,侨校师生大部分迁回南通复建通师,留下的则与东南中学合并,二附小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耕田读书兮百世良,海有旭兮校有光。”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中学先后获得了南通地区农村重点中学、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等荣誉称号。百年前学校奠基时张謇亲植的那株白榆树,如今依然枝干挺拔,绿叶蔽天。清风过处,文气氤氲,书香满院。

继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抗大九分校旧址”四合院在2002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启东市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垦牧薪火、抗大精神、东南风范,将千秋延绵,莘莘学子不断开拓进取,续写世纪辉煌!

猜你喜欢
苏中四合院分校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小延安”的由来
The Impact of Celebrity Endorsement in Chinese Fashion Marke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urce Credibility
2019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本科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On the Qualifications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