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德育方法及小学德育探析

2021-08-27 03:10罗诗琪
求知导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

罗诗琪

摘 要: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智、体、美、劳等其他四育起着引领作用。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德育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尤为重要。文章对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关于德育方法进行论述,希望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方法;小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B222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7-0088-02

一、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逐渐转型,“互联网+”时代给当代小学教育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使得小学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类网络渠道接收到各类信息,这些信息里包含着有好有坏的价值观,好的则丰富精神世界;坏的,轻则导致网络成瘾、低级趣味萌生,重则在长期类似环境下精神和灵魂的质量下降。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德育困境由此出现,德育困境指没有取得预想效果,甚至出现倒退的德育发展状况。德育困境突出表现为德育实施的现实问题、德育相关理论和理念研究的落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下降和学校德育有所弱化[1]。

小学在整个教育体系来说处于基础阶段,小学德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以及全面发展起着重要支撑的作用。德育困境在小学里主要表现为德育的理念薄弱、形式单一化、德育机制滞后等。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当代社会的德育发展仍然有着深远的影響。先秦儒家关于德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是由道德修身法和道德施教法两大部分组成,道德修身法,即受教者个体的自我修身方法。道德施教法,即施教者的道德教育方法[2]。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儒家德育方法的基本内容体系。随着德育困境的出现,对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首的先秦儒家学派的德育方法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这可以为新时代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先秦儒家德育基本方法的特点

(一)强调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

先秦儒家非常看重个体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先秦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没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个体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德育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钻研的作用,他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来开展相应的教学。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中庸》)孔子将这一方法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表现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家庭条件等具体情况做出侧重性的回答。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之上,认为道德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对此孟子系统地总结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即“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道德教育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先秦儒家十分重视教育教学与学生个人现实生活体验的结合。荀子对因材施教没有作过多阐述,在《荀子·劝学》中,他提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教育教学。

(二)重视环境在德育中的感染性

先秦儒家在强调人在德育中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论述了外部客观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孔子认为,人的性格虽是先天而生的,但是其道德品质、人格魅力都是在后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人的先天素质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要差别来自后天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孔子还提出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德行发展的环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观点,非常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性,如果在好的环境里,人不用扶持,就可以成长得很好。在道德教育中,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三)重视实践在德育中的巩固性

德育培养德行,德行即道德体现于行为。先秦儒家德育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个体在德育的主体作用通过道德实践体现出来。先秦儒家要求教师自身就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讲授知识的言教,还有以身示范的身教。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自身要遵守道德规范,为学生做榜样。孟子认为,道德教育不一定采取讲授的形式,也可以用自身的行为去彰显和外化,所以他提出了“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即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比起口头上的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荀子基于外铄论,非常重视教育者的榜样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先秦儒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非常重视“力行”,他认为:“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即一个有品德、有人格的人必定是说到做到的人。孟子过于重视“内省”,并没有提出过多关于“行”的德育方法。而荀子则充分论述了“行”,他提出了“知之不若行之”的道德实践法,他强调实践践行是学习道德知识的最终归宿和目的。

三、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意识薄弱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唯分数论”“学科本位”等现象层出不穷,“以生为本”、科学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受到忽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加。这样的情况导致了部分小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欺凌、过度攀比、懒惰成性等。

(二)德育形式单一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提升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论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