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1-08-27 23:50曹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旁观者心理特征

〔摘要〕校园欺负行为一直以来是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等领域中关注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外校园欺负行为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而忽略了欺负事件中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旁观者”。本研究从旁观者的定义、分类、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帮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从旁观者的视角积极干预校园欺负事件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欺负行为;旁观者;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45-03

一、“旁观者”的定义及分类

当前国内外校园欺负行为实证研究更多集中于欺负者与受欺负者,许多研究者却忽视了欺负行为事件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旁观者”。旁观者是校园欺负行为中除欺负者、受欺负者外的目睹者和知情者[1]。目前,在国内外大多数欺负行为干预研究中,“旁观者”是欺负事件中客观存在、数量庞大却常常被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

旁观者群体是由多种角色组成的,他们的不同行为反应会对欺负行为的发生产生不同的作用。从数量上看,欺负事件中的旁观者分为群体旁观者和个体旁观者;从类型上,萨米瓦利(Salmivalli)[2]将旁观者的角色分为跟随者、推动者、防卫者和局外人。“跟随者”是指支持欺负者及欺负行为的人,这类群体往往与欺负者的人格特质趋于一致;而提供给欺负者鼓励性的信息反馈的人,我们称其为“推动者”,其行为反应是围观并发出哄笑,这往往对欺负行为的发生起到了推动作用;“防卫者”是站在受欺负者一边的人,往往对发生的欺负行为做出积极的抵制,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欺负行为,如试图让其他人也阻止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说“别紧张”等;“局外人”是指离开、漠视欺负行为的人,无形中推动了欺负行为的发生。

在实际的情境中,四种类型的“旁观者”对欺负行为产生的作用各不相同。跟随者、推动者、局外人这三种类型对欺负行为的发生起到了他们并不期望的推动作用,如参与或漠视欺负行为意味着对欺负行为的鼓励,承认或认同,这种赞许的态度会促使欺负行为的再次发生,增强受欺负者的无助感,加剧欺负行为带来的身心伤害,甚至会上升为恶性事件。但同时也应看到,防卫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欺负行为产生积极的抑制作用,让受欺负者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阻止欺负行为的再次发生。如果能有效调动旁观者中防卫者干预欺负行为的积极性,让旁观者中大多数成为防卫者,主动积极地干预欺负行为,将对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旁观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认识不清,漠视行为的危害

旁观者对欺负行为的认识不清,表现为,在欺负事件发生时,同学之间的言语、行为或间接伤害,在旁观同学看来,会认为是开玩笑或者恶作剧。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将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因此,如果大多数旁观者对同学的行为是漠视不管或起哄嘲笑时,自己也会跟随,于是产生了旁观者的“群体效应”。如果大多数旁观者同学的行为是积极阻止或保护安慰,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会大大减少。

(二)尋求他人的认可,害怕被孤立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表明:人由于受到群体压力而跟随群体选择。旁观者由于受到“从众效应”影响,倾向于维持一致和偏离恐惧。对那些和旁观者群体保持一致的个体,群体会正向地接纳他们并融入群体,如果偏离群体,他们会被孤立,从而产生孤立恐惧。因此,跟随者和推动者会助推欺负者行为的再次发生,甚至这两种角色会成为下一个欺负者。而受欺负者会得到防卫者的安慰、保护、报告等阻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欺负者的势力,从而减少欺负行为的再发生。

(三)班级文化氛围及群体规范的影响

欺负事件发生时,旁观者采取何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同伴群体压力及期望驱动的影响。群体规范的建立将大大降低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在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班级文化氛围下,会大大降低欺负事件发生率,即使有欺负行为发生,旁观者也会主动维持正义,积极有效地采取行动干预。欺负者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下,反而成为孤立者,没有“同伴”跟随,也不存在“欺负环境”,欺负行为就很难再发生。

三、“旁观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分析

调查发现,欺负行为中的不同角色受性别和年龄特征影响。低年龄段旁观者中,女生目睹欺负事件后会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干预的频率远高于男生。女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提供社会心理支持,而男生更可能为欺负者提供帮助。女生在欺负事件中,会因为同伴卷入而产生难过、伤心的负性情绪,而男生更可能表现出积极参与或漠视不管的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龄段学生的同伴支持关系发生变化,男女生对受欺负者的态度会出现两个极端,在欺负事件发生时表现出要么参与、要么回避的态度,而低年龄段的旁观者反而表现出了更多的安慰行为。

(二)个体因素分析

从气质类型来看,旁观者的四种类型与之相关。“推动者”更多可能是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他们的起哄有可能助长欺负事件的发生。局外人最可能是抑郁质类型,他们对欺负事件漠不关心,不扰乱是非。“跟随者”往往与欺负者的人格特质趋于一致。“防卫者”是站在受欺负者一边的人,也是反欺负行为发生的阻止者。因此,加强“防卫者”人群的正面宣传教育作用,会大大降低欺负行为的发生率。

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3]。旁观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保护受欺负者的可能性也越高,成为局外者的可能性越低。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卷入欺负事件时,更可能选择支持帮助受欺负者;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学生,没有自信心,对自己的干预能力预估不足,是不大可能进行干预和帮助的。具有高移情水平的旁观者更可能成为保护者,在女生中比例较高,她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情绪稳定性和同理心,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也受他人负性情绪的影响,主张公平正义。这可能与人格特质有关,女生更多表现为感性认识,当时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置于“旁观者”角色之中他们的行为反应。

(三)家庭因素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欺负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间的情感冷漠、家庭氛围及父母消极的社会问题解决方式都会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增加。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欺负行为其实就是儿童在模仿和强化父母不适当的教养行为。欺负者的父母教养特点表现为: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惩罚和拒绝与否认,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受欺负者的父母教养特点主要表现为,亲子之间具有较为亲密的情感联系,但对孩子过分保护和过分干涉[4]。

旁观者的父母教养特点分两类:一是积极阻止欺负行为,保护受欺负者的防卫者,他们更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情弱者。他们大多数家庭氛围和谐融洽,父母更多的是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也会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二是助长欺负行为,煽风点火的推动者及跟随者,其父母教养方式大多采取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专制型教养方式,大多数发生在农村男孩子家庭中,这也许与社会性别认同及社会期望有关。“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教养方式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孩子会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行“参照”和“模仿”,一旦卷入欺负情境中,就会助长欺负行为的发生。

(四)社会因素分析

同伴关系是影响旁观者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对于“陌生人”之间的校园欺负,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默默观看,持沉默者态度;对于“熟悉”的同学,个体会更多地做出干预行为[5]。当跟随者或推动者与欺负者是朋友关系时,会倾向于采取跟随欺负的行为,甚至会煽风点火助推欺负事件的恶性发展;而当防卫者与受欺负者是朋友关系时,会采取更多的利他行为,增强受欺负者的自信心,对欺负行为会采取积极的保护行为。

教师态度也是影响旁观者行为选择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欺负事件中,有些教师对欺负行为的认识不足,误认为欺负行为仅是学生之间的玩笑打闹而已,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方式。从某个角度来看,教师也是欺负事件中的旁观者,教师的积极主动介入能有效制止欺负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从行为层面上干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对欺负行为认识不足或处于漠视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欺负行为的恶性循环,给受欺负者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也给旁观者树立了社会学习的不良榜样。

综上所述,欺负行为不仅给“欺负者”“受欺负者”带来身心伤害,同时也给欺负事件中另一个群体——“旁观者”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人格特质、教养方式、校园氛围、同伴关系等诸多因素都影响旁观者在目睹欺负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反应。欺负事件中,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只是事件发生中的小群体,而更多的旁观者则是欺负事件中的间接受害者及行为模仿者,他们中的一部分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欺负事件中的“主角”。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关注和了解旁观者的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加大对此类群体行为特征及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旁观者在学校、家庭、社会、同伴等群体机制中的作用,找到更具时代发展特色,更有心理适应和发展功能的欺负行为干预指导策略,助力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与治理。

参考文献

[1]Smith P K,Morita Y E,Junger J E,et al.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A 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M]. Tas,1999.

[2]Salmivalli C. Participant role approach to school bullying: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22):453-459.

[3]王中杰,劉华山.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1):92-96.

[4]曹薇,罗杰.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24-29.

[5]宋雁慧.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J]. 当代教育论坛,2014(3):24-29.

(作者单位: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阳,55008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旁观者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旁观者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悔棋
问询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说局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