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8-27 02:40陈佳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开放创新

摘 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充分发挥我国多层级发展优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必然选择。要在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改革 开放 创新

“双循环经济”是对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格局的客观描述,凡规模较大的经济体,无不是既有“国内经济大循环”,也有“国际经济循环”,至于哪一个为主、哪一个为次,是“以外促内”,还是“以内促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在动态调整中走向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还有发展目标来决定,是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进步、综合国力提升和国民福祉改进为标准。加快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从2020年5月在全国两会期间首次提出,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新发展格局正式写入党的文件,并对此作出明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准确把握。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因和意义

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和深远意义,就要深入理解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面临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具备什么样的发展条件,也只有把新发展格局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考量,才能更加精准定位我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才能胸怀大局知变局谋新局。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位作出的新判断。如果说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高质量发展”,那么从“转向”到“进入”则标志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加剧。

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实现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使经济发展从“有没有”“有多少”的阶段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阶段。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性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需求总量不足的矛盾,而是目前所面临的生活需求与我们物质服务和各方面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强调經济发展结构问题,如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改革明显滞后与需求结构升级。当前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但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充分”突出总质量问题,如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很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生态环保任重道远,与民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等。

发展阶段的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新任务的产生,意味着过去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战略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从而对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自然要伴之以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主线的调整。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全新的历史阶段,深刻认识由量到质的内涵与规律,从“增量扩张”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所以“十四五”发展乃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都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的新要求,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新发展格局正是立足于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升级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为新发展活力,以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最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相统一的发展。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效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有所蔓延,加之突如其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更使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进。从经济角度看,疫情导致全球生产链、价值链进一步分散化、本地化、区域化,区域不安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安全面临更大挑战。从政治角度看,疫情成为部分国家新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借口,经济因素被政治化,加剧了国家间的信任缺失和矛盾冲突,破坏合作空间。当前疫情仍在持续,其对全球经济影响多深还有很大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疫情对包括科技在内的各个领域都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国际力量对比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大国博弈加剧,重构世界格局和秩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期。

同时在大国关系的调整中,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多点呈现。当前所谓的中美贸易摩擦已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贸易摩擦,实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全面战略之举。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认为中国将是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者和挑战者,为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因此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打压中国发展。2018年以来,美国决策者扬言与中国“脱钩”,开始加紧“去中国化”,不仅体现在提高关税壁垒、抑制商品贸易层面,美国不惜动用“实体清单”施以制裁,对华大搞封锁和断供,打压中国高科技及其产业发展,未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多点呈现。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国之利器”,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掌握核心技术、高端科技等“国之利器”,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国家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3D打印等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主导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生产、投资和贸易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全球贸易流动呈现全新的多边化、多元化、多样化和网络化的链接状态,这一方面将给世界带来无限发展的动能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使全球创新版图的重構和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变得更加不确定。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2020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新发展格局正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民族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冲击所做出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顺势而为,这对统筹经济发展与风险、开放与安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提升国内经济大循环,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重心转向国内,以国内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环境的畅通、,内需潜力的加快释放、,新动能的不断提升为经济内生性运行主动力,这不但有利于把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也有利于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中国的国内大循环不断完善,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固依托,中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空间进一步扩宽,也为国内市场提供了不竭动力,最终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基于统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平稳致远的战略考量。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深刻认识国内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发挥我国多层级发展优势的客观需要。过去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之所以创造了大国经济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奇迹,是以劳动力数量多、成本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环境约束松的比较优势为前提,但随着一系列支撑传统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逐渐衰弱,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这种低成本、出口导向的高速增长模式已愈来愈不可持续,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使经济发展受海外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对出口的片面重视,限制了国内产业升级,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严重制约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表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需要从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1]。当前随着经济体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进入以效益和质量为主的面向内需的消费型社会。数据显示,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由2006年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另一方面,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国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事实上,中国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增长空间和多层级发展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所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是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的”。首先,拥有近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强大购买力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和消费市场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保障;其次,拥有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布局最完整的国家,并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叠加并联式发展阶段,加上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别明显,使得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和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再次,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形成了不断增长潜力的优势,同时拥有1.7亿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资源,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最后,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宏观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和组织各类要素资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双循环发展格局正是根据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的变化,从实际出发,从利用别人市场转变为利用自己市场,将经济发展的轨道从“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内需–创新模式”的轨道上来。因此“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2]。由此可见,新发展格局实质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所依赖的市场重心进行修正和平衡,在发挥国内比较优势的同时实现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要求,为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指明新方向。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和举措

要在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优势、开创新发展局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稳致远,关键在于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要加快推 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3]。

1.加快推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加快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根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全面降低土地资源、行政审批、资金信贷等方面的准入门槛,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畅通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让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减少要素流动成本,解决交通连接短板,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等;三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建立夯实市场体系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通过“放管服”改革,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而政府需由市场参与者向秩序监督者、制度供给者转变,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发挥战略规划导向,维护公平竞争方面,献计献策。

2.加快推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一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货币、税收和产业政策优势,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解决的产能过剩问题,优先发展新经济、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三是向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看齐,通过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成為高质量的标志。四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服务,全面降低实体经济运营的能源、物流、通讯等成本,提高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吸引力、竞争力。五是实施区域经济再平衡和产业布局再优化战略,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各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地区生产力优势互补,空间结构优化,协调发展。

3.加快推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把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针对居民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夯实“能消费”的民生基础;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制度保障,弥补民生服务短板,消除“敢消费”的后顾之忧;加快释放教育、健康、娱乐、购物的数字化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创造“愿消费”的场景环境。针对企业投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使企业“想投资”;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动企业获得贷款便利,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使企业“能投资”;要建设让企业敢于向前冲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在监管上给予创新与尝试的空间,允许犯错,允许突破,使企业“敢投资”。发挥政府公共支出的效能:大力发展物联网、5G网络、工业互联网、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人医疗教育等新型基建,同时加大绿色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基础产业的投资,通过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助力交通、电力、水利、管网、市政等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寻找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和动力源,合理安排城市群内部结构,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二)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有关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多次提到“全面扩大开放”,强调“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4]。

1.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从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关税水平三个方面提高制度供给。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照世界营商环境评估的主要指标表,根据开办企业的性质,办理施工许可、财产注册、贷款、纳税、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和破产手续等政务服务标准;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持续推进外商投资法规文件“立改废”,确保内外资企业同等适用各项优惠政策,依法保护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合法权益,稳定外资在华投资。

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外资贸易投资的行政流程,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投资;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允许外商在自贸区进行医药和教育的先行试点,支持包括跨境电商在内的贸易新业态的发展;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等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和合作领域。

在降低关税水平方面:继续扩大进口,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简化通关作业流程,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更大规模增加对各国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常态化举办进口博览会;逐步降低工业品关税,以及人民群众需求旺盛的日用消费品关税、进口汽车关税和药品关税,对部分信息技术产品实施降税;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

2.提高“走出去”的竞争力,形成多领域开放的新格局。提高“走出去”的竞争力,形成多领域开放的新格局,要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以更为广泛的“朋友圈”,与所有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首先,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5]。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保税区等作为联系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对照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完善自贸试验区布局,积极探索建立适应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更加灵活高效的法律法规、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同时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

其次,进一步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均衡发展。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和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的最终签署,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这为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开展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进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典范。当前重点一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中国企业带动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在我国有优势,沿线国家有需求的公路、铁路、空运、水运、服贸、能源、金融等资本领域以及家电等消费品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二是抓住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等周边国家转移的机遇,构建“中国—东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向东盟国家提供原料、设备、技术,推动国内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两端升级;三是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的合作,构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技术信息产业链。四是加强与俄罗斯的跨境贸易、跨境电商交易和数字贸易。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开启“主场全球化”。继续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规则,倡导以积极的谈判和磋商消除国际贸易分歧,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国际规则的重构与创新,推动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优化国际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在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劳工标准、数据流动管理等方面,不断增强规则议定能力与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机构的决策影响力;继续加强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交流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三)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这既是对当前日益复杂国际形势下突破外部科技封锁、有效保障国家科技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现实回应,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解决卡脖子现象,需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整合国家科技力量,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应急专项和国产替代专项科研攻关计划,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现象。同时持之以恒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针对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金融服务政策,促进技术和资本的有效对接,解决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打造科技型企业升级工程,针对核心技术构建支撑产业链、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基础设施,组织协调上下游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研发、设计、建造、配套等资源整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使我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资金使用方式以及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举措,来保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培养发展机制,重点围绕国家发展的前沿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的衔接桥梁,努力解决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断阻问题,要深化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转化基地,加大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离岸创新中心等新型平台建设力度,引进国际一流科研人才和创新要素。

4.占领数字化先机创新经济发展空间。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追踪溯源、健康码识别、热成像智能测温、大规模核酸检测等数字经济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数字经济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能效来看,数字经济可以成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作为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能够帮助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拓宽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集群的渠道,促进各地区合理分工,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数字经济产生的网络连接效應,有利于国内企业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进而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动力。面对未来要将数字经济与各行业相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2]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20-09-02(1).

[4]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5(2).

[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20-09-02(1).

(陈佳,首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开放创新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