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关系研究

2021-08-27 05:31陈明玉尹秀娟
文教资料 2021年14期
关键词:内化信任思想政治教育

陈明玉 尹秀娟

摘   要: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丰厚学科基础的现实需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出发,通过对传统师生信任关系的解构,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具有自愿性、人格性、稳定性的特点。因此,提出构建师生信任关系的实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主体的领悟,促进教育客体的自觉内化。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信任   内化

在各学科不断融合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挑战,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寻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关系的建构路径是一项重大且紧迫的任务。本文在理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关系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师生信任关系的关键因素,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生成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内涵及特征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的定义并不明确,在已有研究中,部分学者从师生教育过程、信任维度、心理预期[1]等角度指出“师生信任”是一种在师生相互评判基础上的相互关系;也有相关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信任”从信任内容、要素[2](186-180)[3](173-178)及教育实施的主客体层面[4](195-197)做出分析界定。整体而言,现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关系的研究或多或少存在“去人格化”问题[5](51-57)。实际上信任是一种人格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师生双方人格的交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塑造师生双方的个体人格。综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实际上是教育的主客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格互动、情感交流及稳定关系的发展,建立蕴含师生道德情感与理性认知的信任关系,实现教育主客体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化及个体发展完善的价值关系和行为体系。

高校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都在校园内部进行,校园内形成的“熟人社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师生交往趋于向内化,高校师生双方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周期内形成稳定的人际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学生与教师长期的人性互动和情感交流基础上,并被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环境赋予人格属性。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信任关系的三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是双方发自内心建立的一种自愿性关系[5](51-57)。师生交往是一个自主自觉的过程,师生双方基于各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格交往与情感交流活动中体现对对方的尊重与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是在两者主体性地位都受到尊重的基础上,教学双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悟、自觉内化及再度挖掘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自愿而非强制性的过程。一方面,师生个体心理上自觉相信并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以实际行动实施和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在自愿性信任交流中,教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积极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个人主体性,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尊重认可的氛围中支持和认同思想教育和活动和内容,进一步巩固师生信任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关系是一种人格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师生信任是基于双方内心情感和品质的人格化信任,良好的双向人格交流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通过教育内容和过程进一步深化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6](54-57);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主动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将所学转化成行动。在这样的人格互动中,教师能够将广博的思想政治知识理念传授给学生[5](51-57),学生能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达到对思想政治理念的理解與认同,师生信任关系和情感得到升华。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关系具有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关系具有稳定性主要有两方面含义: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高校的子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要素的人际互动,在系统的规则理性中不断维护和巩固,从而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塑造具有崇高社会人格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学长期人际互动中,师生双方培养并建立起基于共同认同和维护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的师生信任关系,这种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较为持久。

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建立的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群体和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的特有的教育活动,这种信任关系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影响,探寻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关系的建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行为,发生在高校校园内,如果将高校看作一个系统,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高校社会子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中,教育主体(教师群体)和教育客体(学生群体)是其中的最关键要素,教师通过人际交往这个基本途径将被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行为。

基于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信任关系有着关键影响作用的因素,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关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在图1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关系的形成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宏观环境、教育主体(教师群体)和教育客体(学生群体)三方面综合作用。

图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模型

在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的社会信任文化背景下,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作为独立的个体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起动态的信任关系。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该系统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外在实际环境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性大幅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滑坡,严峻的现实环境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定位不明确、内容与形式陈旧,无法紧随新形势不断创新,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诸多现实宏观环境困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信任关系的建立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从教育主体即教师群体层面出发,探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的因素主要有:角色特征、教育理念和方法、交流模式和相处方式等。教师的角色特征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所具有的符合自身角色特征的“可信任特质”,这些“可信任特质”包括教育者的学识、品格、能力及情感等。具有崇高品格、广博学识、卓越能力及丰富情感等内在魅力的教师更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更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反之师生信任瓦解;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影响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程度,受传统教育理念束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生群体的主体性,仍以传统的“灌输”为主要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极大降低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造成师生间不信任;信任是主客体人际关系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人际关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外师生频繁交流和广泛相处中建立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交流模式和相处方式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将直接影响师生间的信任建立。

最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学生群体,他们具有的角色特征、成就取向和个人认知、交流模式和处理问题方式等信任要素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关系,教育对象身上具有的这些信任要素受原生家庭环境及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较深。当前,受国内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剧烈冲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现代性和主体性的特征更加明显[4](195-197),角色特征更加鲜明,个人认知更加多元化,交流模式和问题的处理方式更加简单直接,这些特征极容易与教育主体的预期相违背,自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关系的建立。

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本质目标是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将合乎社会价值规范的教育内容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认知和行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信任关系影响内化过程,基于此本文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从受教师群体、受教育学生群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的构建路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获得主客体的信任,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关系的基石,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在优化思想政治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使其属性特征尽可能多地满足受教育对象的内在真实需求。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应该在保持自身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和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而发展,尽可能淘汰过时理论成分,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优化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借助平台展示,才能取得受教育者的认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教育手段愈加多样化的时代,除了进一步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外,还要根据当下学生群体的特点搭建多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高校形式多样的学生班级和社团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信任关系。

(二)提高教育主体的角色领悟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是教师群体,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充分信任受教育对象的前提下关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修复自身短板,主动经营师生间的友好关系。

1.全面提高自我素养

个人能够取信于他人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符合角色特征的自我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教育主体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才能获得受教育对象的尊敬和信任。教育主体首先应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政治立场;其次应提高道德素养,通过个人高尚人格感化学生;再次应具备全面的知识素养,通过扎实的理论储备,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获得受教育对象的信任。

2.主动经营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价值与情感交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在信任并尊重客体的人格与尊严的基础上,以主动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注重双方关系的经营,通过适当的理论教育和情感分享,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三)促进教育客体的自觉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及教育主体被教育客体自觉认同,促进教育客体的自觉内化主要从培育教育客体的批判性思维和提升教育客体的师生交往预期入手。

1.培育教育对象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的思维指辩证性的反思和接受外界的信息[7](135-136),当今社会信息量陡增的同时传播速度加快并且渠道增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学会在信息时代做出有意识的、自我校准的判断,实现“求真”,理性地建立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师主体的信任,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培育教育对象的批判性思维。

2.提升教育客体的师生交往期望

教育客体对教师的信任意愿和信任度与交往预期呈正相关,大学生应该延长师生交往预期,促进师生长期交往。首先,要正确看待教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正确看待师生关系,将教师当作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年长朋友,积极主动与教师保持联系,加强情感交流。

当今社会现代化转型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产生一定的变化。立足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以前瞻性的眼光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走向,从影响信任关系的三大主要要素着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系统,是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信任缺失困境的有效之道。

参考文献:

[1]陈聪.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6.

[2]范碧鸿.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论初探[J].学术论坛,2010,33(03).

[3]董祥宾.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信任[J].广西社会科学,2019(04).

[4]谢光绎.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信任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8(04).

[5]高明,卢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生成路径探析——基于对已有路径的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2).

[6]卢伟,顾晓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信任结构探析——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01).

[7]曾弘扬.批判性思维对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8,10(42).

课题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时代高校辅导员信任危机及职业能力建设》(2017SJBFDY527)。

猜你喜欢
内化信任思想政治教育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