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融合出建树 德艺双馨攀巅峰
——蓝天野先生艺术生涯的几点启示

2021-08-28 08:18王沛byWangPei
宝藏 2021年7期
关键词:蓝天野北京人艺观赏石

文/王沛 by Wang Pei

蓝天野,原名王润森,1927 年5 月出生,河北衡水饶阳人,1945 年9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 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后因革命需要转而从事话剧事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演员、导演,表演艺术家,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德艺双馨奖·终身成就奖”。上世纪90 年代重捡绘画之笔,投入国画创作;同时开始观赏石收藏,中国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2021年6 月29 日,荣获中共中央颁授的“七一勋章”。

一 执着追求:艺术创作的成功之路

蓝天野,原名王润森。1948 年,国统区大城市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剧团开始怀疑并加紧监视。为了不使亲戚朋友受牵连,演员到了解放区就要改名字。王润森随口说出“蓝天野”三个字,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寓意,而一直用到现在。

从1944 年至今,蓝天野投身戏剧事业70 余年,主演过很多话剧和影视剧角色,例如话剧《茶馆》里的秦仲义、《北京人》里的曾文清、《蔡文姬》里的董祀等,电视连续剧《渴望》中的王子涛、《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等,至今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本来,蓝天野一开始并不是搞舞台艺术的,是历史和革命改变了他的决定和人生艺术走向。由于三姐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深受影响,加入到革命宣传活动中,18 岁入党参加革命,不仅当过北平地下交通员,还频繁来往于解放区与白区之间,潜伏成为国民党少校,为掩护我党同志秘密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茶馆》旧照与蓝天野近照

第一代话剧《茶馆》照片

新中国成立之前,蓝天野的身份是北平“祖国剧团”和“演剧二队”的演员,1946 年秋加入演剧二队。演剧队是1938 年国共合作时,周恩来领导的进步文艺组织。演剧二队是国民党军队编制,但其实队员都是共产党。“从1946 年开始,我对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少校,所以那时我是个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共产党。”

1952 年,演剧二队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话剧团合并,成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时年蓝天野25 岁,标准的青年演员,对未来充满憧憬。他说,当时北京人艺的很多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都积累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包括自己的生活经历。

“北京人艺建院后,很长时间没有排戏,第一件事就是全院分成四个大组,下去体验生活。”1953年夏天,他们去郊区演出,晚上演戏,白天帮助老乡收麦子。后来,体验生活成为北京人艺的特色之一。

1958 年3 月,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首演,剧中蓝天野扮演秦仲义(秦二爷)。排戏前,焦菊隐带领演员下去体验生活,并且要每个演员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编一个体现人物性格的生活片段。蓝天野与扮演庞太监的童超一起,编了个《斗鹌鹑》的小品:两人争买一只名贵的鸟,最后秦二爷买到手,满不在乎地把鸟送给了庞太监,丢了面子的庞太监一怒之下,吩咐厨房把这只价格不菲的鸟给炸了。小品中,两个人的此番“斗气”,让蓝天野逐渐接近了“秦二爷”。

在蓝天野的精心饰演下,秦仲义年轻时血气方刚、丰神俊朗的性格,变卖祖业建厂,主张实业救国,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被鲜明地塑造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茶馆》首演成功。后来,蓝天野共演了374 场“秦二爷”,《茶馆》也成了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1980 年《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访问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茶馆》剧本朗读 蓝天野与濮存昕和青年演员们

《渴望》中演员们30 年再相聚

蓝天野在绘画创作

蓝天野绘画作品

1963 年,蓝天野转型成为一名导演。与恩师焦菊隐共同导演了话剧《关汉卿》。改革开放之后,又先后执导了《吴王金戈越王剑》《秦皇父子》等多部话剧。

1987 年,年满60 岁的蓝天野从北京人艺离休。此后20 多年,他拍了《封神榜》《渴望》等多部影视剧。1990 年12 月,电视连续剧《渴望》在央视播出。在《渴望》中,蓝天野成功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一辈学者王子涛情系祖国、无私奉献,受东西方思想的熏陶,温文儒雅、通情达理的老父亲的形象,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直到现在,94 岁高龄的蓝天野仍活跃在话剧舞台。

二 美学借鉴:艺术发展的重要蹊径

鲜为人知,蓝天野曾喜欢画画,17 岁时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院前身)油画系。那时,他对绘画已经达到入迷的程度,水彩画、铅笔画、版画、漫画,各种形式他都练习过。后来,遇到李苦禅、许麟庐两位大师后,他对绘画的兴趣更加浓厚。“两位大师不仅在绘画上对我的帮助很大,甚至在做人方面我都受益匪浅。”

这还得从头说起。“上世纪60 年代初,我去上海时认识了许多画家,并陪他们一起去看望林风眠、潘天寿等老先生。由于当时脑子里整天想的是画,也经常接触画,终于在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了李苦禅和许麟庐两位老先生。”

从此,他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坚持每周最少3 次,每次最少一个上午,向两位国画大师学习绘画,接受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从用笔、用墨等基础学起,夜以继日地刻苦练习。那时,北平艺专在东城根,他自己家住西城根,两地之间的公交车经常一个小时都来不了,于是他就步行十多里地到学校,待在画室里一画就是一天。他的绘画技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终于获得了李苦禅和许麟庐的赞许。

1986 年,蓝天野举办个人画展,请许麟庐老师题字,许麟庐提笔写下“勤于笔墨,独辟蹊径”8 个大字,这无疑是对蓝天野书画的高度肯定。“8 个字让我受益良多。首先是要‘勤’,绘画必须要勤加练习,不能让其他事情分心;而且还要‘独’,要开辟自己的路,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知我莫若师,因为演戏,我很难经常画画,老师不仅提醒我要坚持画画,还告诫我要走自己独特的风格之路。”

他对恩师的告诫铭记于心。同时,以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为艺术信条,使得蓝天野在晚年重拾画笔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画风,他的画作用笔简练、设色典雅,颇具大气、潇洒、儒雅之风。

他的山水画作泼墨淋漓,挥洒自如,更简约古朴,蕴涵着淡泊世俗的心境;他的写意花鸟以画鹰见长,均栩栩如生,有着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追求,流露出灵动的神韵和真挚的天趣;他笔下的人物以观音、达摩、姜太公等古典神话人物为主,构图饱满,造型传神。

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虽然不能简单移植、嫁接、叠加,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助推是必然的。蓝天野的绘画艺术功底对他的演艺艺术乃至他整个戏剧表演事业的成功不无裨益。长期的绘画创作,培养了他对于造型、动作、氛围的感觉。他总是坚持自己化妆,为此,化妆师对他很有意见,他却说:“人物是我创造的,我自己才能化出对人物的理解。”

蓝天野认为,演戏也是一门造型艺术,需要运用美学和绘画上的感受,而导演、演员不懂美术,则是最大的缺憾。

三 培育新人:艺术传承的最终目的

作为北京人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投身话剧事业,还经常指导学生的演技,传承艺术艺德,接受过他教学指导的有童超、狄辛、林连昆、宋丹丹、濮存昕等众多艺术家。显然,蓝天野不但在艺术领域成绩斐然,而且在发掘和培养艺术人才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在北京人艺一次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典礼上,蓝天野寄语年轻演员:做演员要在生活中培养广泛的爱好,但不要玩物丧志;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德艺双馨,“德”永远是第一位的。

“深刻的内心体验,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北京人艺首任院长焦菊隐曾经概括的三句话,蓝天野认为,这大概能表达北京人艺的风格,这也是对青年演员的指引。

他还说:“好戏必须有它的思想内容,必须有警示的作用,这才是我们拍戏的原则。”“一个好的戏剧作品,不光要让观众笑、哭,最重要的是走出剧院,能引起观众思考才有价值。”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蓝天野

蓝天野曾多次提到,要在舞台上、荧屏上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表演方法很重要,但是比表演方法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和生活积累。他认为,演戏演到最后,拼的是文化素养。“如果你想当一个好演员,你就得充实自己的生活积累,你就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蓝天野告诫学生,“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他说,其实也不是单冲这种精神干的,就是很自然由衷的兴趣,还真把这些“小角色”“龙套”当成个人物去创造,没有豪言壮语,这就是一种演员的习惯。

《茶馆》已经演了60 多年,作为第二代《茶馆》的演员,濮存昕、冯远征也演了20 多年。濮存昕说,他们刚演《茶馆》时,也觉得不怎么样,但是有观众陪着,“什么都有个开始”。而闫锐却直言很有压力。而今,他们也看到了年轻演员的投入和学习,很期待将来的第三版《茶馆》。

2019 年8 月,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举办“镇院之宝”《茶馆》第三幕朗读会,青年演员闫锐担当导演,于震、杨佳音、张培、郭奕君等青年演员联袂出演。92 岁的第一代《茶馆》中“秦二爷”的扮演者蓝天野与第二代《茶馆》中“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和青年演员们同台朗读,在人艺舞台上实现了几代《茶馆》演员的对话。

蓝天野的学生罗琦(中央戏剧学院文学博士,《烟雨平生蓝天野》的作者之一)时常想起法国近代画家米勒的油画《播种者》:在蕴藏生命的大地上,播种者不计较稻穗何时饱满,只是投入地施肥灌溉,看着禾苗一天天成长,这就是自己心中的蓝天野老师。

四 德艺双馨:艺术生涯的无限风光

蓝天野还是一位观赏石收藏鉴赏家。走进蓝天野的家中,古朴典雅的红木雕花家具,雅致空灵的观赏石,散发着墨香的书画作品,给人带来浓郁的艺术气息。

蓝天野爱上观赏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 年代。有一次,郭沫若先生请他们剧院的同事参观周口店,在展厅中他看到了一个大屏风,那是一整块鱼化石,还保留着原始的鲜活形态,让人感叹沧海桑田的变化。那时由于剧院的工作缠身,他再没有顾及个人爱好。

1994 年,山东临驹在北京举办了一次石展,那些生动传神的各类化石精品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他第一次以一位观赏石爱好者的身份参加大型石展,是在1998 年6 月的首届大连国际观赏石艺术节。当年10 月,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柳州奇石艺术大展,他被那凝重古朴的来宾石、华丽多彩的大化石、素雅温馨的彩陶石所吸引,埋藏心底已久的爱石情愫被彻底激荡起来。

蓝天野家一角(古董架)

(一)喜欢石头可以没有理由。1998 年柳州石展之后,他每年都要去几次柳州,整天就在柳州的奇石市场里转悠看石头,有时还到一些河滩上拣石。为了寻觅到自己喜欢的石头,他不顾年老之躯,还乘皮筏子漂流黄河,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戈壁荒滩。

蓝天野说自己收藏了多少观赏石没有清点过,但多年来的收藏,总有数百方。满屋的观赏石错落有致、精心陈列在条案、桌子、博古架上,每一块都是他的得意收藏。其中有玛瑙石、灵璧石、来宾石、彩陶石、硅化木、植物化石等。

他认为石之美在于自然,质色之美是石头美感的最外在表现。他举例说,自己对初次收藏的一方绿彩陶石爱不释手,为这块石头源于自然的质色之美而着迷。喜欢石头可以没有理由。

(二)石之美在于自然韵味。最初,蓝天野喜欢临朐的七彩石,觉得那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但它需要人工切割打磨。现在,他更喜欢那些完全自然的石头。他并不刻意追求石之象形,认为赏石没有一定规则,重要的是感受它所传递的自然韵味。

他说:“你看我的这个绿彩陶,表面如同上了一层彩釉,质感非常细腻润泽,而且整个石体很饱满,有一种气韵;上面分布着一些细小的纹路,我叫它水草纹;颜色暗一些,不似平时多见的翠绿色,但却令整个石头散发着凝重和沧桑。”

蓝天野家一角(博古架)

一次,蓝天野在柳州偶然看到一方来宾石,体态浑圆,线条流畅,让他不禁想到罗丹和摩尔的雕塑,便执意买了下来。他说,没有学过美术的人,是很难从美学的角度感觉出石上特有的味道。这就是被他命名为《默》的“大师雕塑”。此时此刻,也许它正静静的端坐在房间一角,与喜爱它的主人默默对视呢!

他说:“石之美在于自然,更在于变化,形的变化,色的变化,纹路的变化。你再看这卷纹石,石上的纹路很有特色,舒缓卷曲,韵味十足,反映了大自然的一种旋律。”

在赏石中,蓝天野将石的自然美、艺术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以及戏剧造型艺术审美、绘画书法艺术审美融为一体,从而体现赏石艺术与众不同的美。2018 年5 月,他的藏石集《天野石趣》出版发行。本书收录了蓝天野从上世纪90 年代至2018年的部分藏石,以及他在各个时期的生活照、舞台剧照等赏石与艺术片段。这是一本艺术家工作、生活以及对表演艺术和赏石艺术的珍贵记录,是赏石界一本不可或缺的石人录,更是蓝天野对自我、自然、艺术的洞然通彻。

(三)独到的赏石见解。2013 年,中国观赏石协会进行赏石艺术申遗时,原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评审,蓝天野作为评审专家之一,他积极主张在评审会上为其他专家答疑,为“赏石艺术”申遗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

“刚进入观赏石领域,我真是看到什么石头都觉得好。到后来,我能看得上的石头就不多了,这固然是看得多了,有了眼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身边一直有赏石界的行家大家指点,感悟到他们的赏石品位和境界,才知‘石道无涯’。”

谈起对观赏石的鉴赏,蓝天野认为:首先,要见得多。常言道,见多识广,这里面包含文化的积累和眼界的积累。只有见得多了,自己的欣赏水平才会提高。其次,玩石要有个性。根据自己的个性收藏奇石。没有欣赏个性,便没有独特的审美眼光。第三,不要被一些所谓的“理论”误导。蓝天野认为,宋代米芾提出的瘦、皱、透、漏四字诀,只是概括了古代石玩中“形”的几种特点,概括不了当今赏石所有的理念;而现代的形、色、质、纹不是具体审美的理念,不能指导当今赏石中的美学。第四,不要把赏石过于复杂化,当然也不能简单化。赏石学问很深,他说,在谈论到“似象非象”时,许多人喜欢引用齐白石的话,仿佛害怕“太似则媚俗”,殊不知前一句叫“不似则欺世”。从绘画理论讲,“以形写神”很重要,只有在“形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追求“神似”,进而达到传神效果。

(四)他不接受馈赠的观赏石。介入赏石文化艺术领域这么多年,人们深知蓝天野的为人,作为我国知名艺术家,他绝不会夺人所爱、无功受禄,在戏剧界他是德艺双馨,在赏石界他同样也是德艺双馨!

他已经习惯亲自跑市场、下河滩、甚至到戈壁荒滩觅石,用他那欣赏书画的眼光来看石头,审美寻觅好石头,因为石头里面孕含着一种特殊的美,需要有独特的触觉、视觉去感知,去体味。

对于在戏剧表演和绘画艺术中浸淫了70 载的蓝天野来说,艺术就是生活的灵魂。如今,观赏石所展示的高雅古朴、灵动秀丽、不凡气势和华夏文明,更契合成为他艺术人生的一大补充。

猜你喜欢
蓝天野北京人艺观赏石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的养生心得
飞龙在天
寿
北京人艺:“富二代”的财富和压力
中国观赏石协会观赏石鉴评师业务评价办法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龙园观赏石交易基地
“少年”蓝天野
蓝天野的几次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