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2021-08-29 06:22尚秀芬
科教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健康生活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尚秀芬

摘要健康是人生存之本。树立大健康理念,学习健康生活知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护身体健康,是“健康生活”单元的教学追求。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了解组成各系统的器官及其保护各器官系统的健康,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基础。同时,学习这一概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人体的内部结构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看不见、摸不着,引领学生采用建模及推理的方式学习人体知识及保护是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健康生活;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6.016

Textbook Interpretation and Teaching Suggestions of "Healthy Life" Unit

SHANG Xiufen

(Shanx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Taiyuan,Shanxi 030009)

Abstract:Health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survival. The teaching pursuit of "healthy life" unit i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great health,learn the knowledge of healthy life,develop healthy living habits and protect physical health. The human body is composed of multiple system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of each system to jointly maintain life activities,understand the organs constituting each system and protect the health of each organ system is the basis for protecting human health . At the same time,learning this concept is conducive to helping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part and whole,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ody cannot be seen or touch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I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s trategy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human body knowledge and protection by modeling and reasoning.

Keywords:healthy life;textbook analysis;teaching suggestions

“健康生活”单元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立足于大健康理念,在帮助学生建构并完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科学概念的同时,引领他们学习用系统和联系的方法认识事物,树立大健康理念,提高健康意识,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學生身心健康发展。

1单元概述

1.1单元设计思路

健康是人生存之本。本单元的“身体健康”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向肌体,也被称为生理健康。身体健康是一切健康的基础,一是指身体主要器官无疾病,二是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

本单元以认识人体结构及其功能为载体,以树立健康意识、保护身体健康、进行健康生活为目的。从生理到心理,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本单元共7课,第1课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意识。第2~5课,重在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健康,指向生理健康。第6课重在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第7课着眼未来,引领学生运用所学,指导自己的行为,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使自己身心健康成长。本单元与二年级“我们自己”、四年级“呼吸与消化”等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建立对于人体的认识,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人体的课程内容要求。

1.2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新健康理念及学生发展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对应课程标准的主要概念“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以及相关学习内容要求,组织了“身体运动”“心脏和血液”“脑”和“神经”等教学内容。第2~5课,在认识各系统器官的基础上,安排了保护各系统器官的教学内容;第1课、第7课,安排了从整体上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脑的相关知识后,安排了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压力是可以缓解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基于课程标准的“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的运动》一课安排了举哑铃、制作运动模型活动,引导学生体会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运动。《心脏和血液》一课安排了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心脏、血管共同支持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身体的联络员》一课安排了“接乒乓球游戏”,引领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初步感知脑和神经的协调统一,初步感知全身各系统器官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相互配合完成各自的功能。

本单元与本套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形成学习进阶,以学习人体系统器官的相关知识为依托,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建立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本单元教学,期望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2《我们的身体》解读及教学建议

2.1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

教科书提供的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中五年级的部分项目指标及评价标准,包括体重指数、视力、肺活量、50米跑的速度、一分钟跳绳的次数以及一分钟仰卧起坐的个数,用于评估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以及体能状况。其中,体重指数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又称体质指数、BMI指数。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记录表的最后一行留有空白,提示除了教科书上的内容,也可以评估身体健康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小学生中出现较多的龋齿等。

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表,引导学生收集记录反映自己体质状况的相关信息,之后,在小组汇总的基础上形成班级记录表。根据班级记录表分析相关数据,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五年级学生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在引领学生关注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时,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数据以及依据数据形成结论的能力。

2.2探析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睡眠时间、体育锻炼、学习压力以及周围环境等。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身体健康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教科书中的探索活动2、研讨及拓展活动1均指向本内容。

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论证达成共识,论证的依据最好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即学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及产生的可能原因。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案例资料,适时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导致不健康的原因;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提取信息,作为陈述观点的依据。

3《身体的运动》解读及教学建议

3.1认识骨、关节和肌肉

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介绍了人体的骨、关节和肌肉及其功能。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模型或视频资料直接给学生讲授,也可以组织学生先通过观察、摸、体验等活动,初步感知人体内有骨骼、关节、肌肉,再结合讲授或视频资料进一步认识骨骼、关节、肌肉及其功能,使学生知道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是本节课后续研究活动的基础。

3.2理解骨、关节、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种活动

肌肉收缩带动骨骼产生运动,是在机体内部完成的,学生无法直接观察,抽象而复杂。本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举哑铃活动,二是制作运动模型。

举哑铃活动。哑铃有一定的重量,在举哑铃过程中能够看到或通过触摸感受到肌肉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感悟骨、关节、肌肉是如何参与运动的。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曲臂、伸臂过程中上面“肌肉”和下面“肌肉”的变化状况,要让学生多做几次同样的动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下蹲、踢腿等动作,反复感受,引领学生初步建立骨、关节、肌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各种动作的认知。

制作运动模型。建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制作模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属于实物建模。教材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获得感性认知,以此为基础推测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的过程,用模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验证自己的推测。

3.3保护骨骼、关节、肌肉健康生长

教科书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促进骨骼、关节、肌肉的健康生长。教学时,教师最好能收集一些真实案例(比如有些人因为不注意坐、立、行姿势,导致腿部、脊柱骨骼变形),引发学生对运动系统健康的高度重视,思考保护运动系统的方法和策略,引领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类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制作了许多物品,用于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本课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与运动系统结构相似的物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4《心脏和血液》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以探究心跳意义为线索,通过模拟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心脏、血管及其功能。

4.1探析心跳的意义

教科书中呈现的实验是心脏收缩、舒张推动血液进入血管,并从血管中流回心脏的模拟实验。其中,吸耳球相当于心脏,胶管相当于血管,手握的力量相当于心肌收缩产生的力量,水相当于血液。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个封闭系统,流出和流回心臟的血管不同,这里模拟的不是人体血液循环的真实路径,只是模拟心脏跳动(即收缩和舒张),以及血液通过血管流出和流回心脏的现象。

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挤压和放松吸耳球时水流出和流进的现象,理解心脏跳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力度挤压吸耳球,观察不同力度下水流出、流入的多少;要引导学生反复挤压吸耳球,描述不断挤压吸耳球时手有什么感觉。

4.2理解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

教科书设计了测量与比较活动,即测量比较平时爱运动和平时不爱运动的同学,跳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用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基于证据构建认知:平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剧烈运动后心脏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较短,也就是心脏机能更强健。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了解心率,学习测量心率的方法,再让他们实际测量并记录自己的心率。运动方式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教学环境确定,可以用教科书上呈现的跳动方法,也可以做下蹲或其他强度较大的运动。参照对象应选择班级中2个大家公认的平时喜欢运动、体质好的学生,其他同学测量后与其比较。教师应结合教科书上提供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合理作息、良好睡眠有益于心脏健康。

5《身体的“总指挥”》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与后一课共同引导学生建立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认识。

5.1了解脑的结构

探索活动“认识我们的脑”指向认识脑的结构。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只给出了大脑、小脑、脑干。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认识脑这三部分的结构及功能即可。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脑的概念,即大脑不等同于脑,只是脑的一部分。脑在颅腔内,无法进行直接观察,教师要准备直观的教具,可以是脑的标本、脑的模型或视频材料。在学生对脑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可以组织他们制作脑的模型,提升建模能力。

5.2探析脑的功能

探索活动“说一说,我们的脑都能干什么”“做个记忆游戏”均指向认识脑的功能。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不同区域管理的事情不同。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脑干管理心跳、呼吸等。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先让学生说一说脑的功能,引导他们有依据地陈述观点。教师最好在课前收集一些脑部受损的疾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脑的功能。教科书上安排的“做个记忆游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大脑的记忆功能。教师在组织学生做游戏的同时,要引领他们感悟自己的记忆优势。游戏可以用教科书上的,也可以自行设计体现创造能力、推理能力等脑的其他功能的体验活动。

5.3树立保护脑的意识

教科书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教导学生要保护脑,一是保护脑不受创伤,二是保证脑的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相关案例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比如,到工地、骑摩托要戴安全帽,保证睡眠时间等。

本课拓展活动是让学生从用脑的角度分析课表的安排是否合理,目的是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课表是否合理不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有依据地陈述观点。

6《身体的“联络员”》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引领学生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提升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6.1认识神经系统

教科书以资料的方式介绍人体的神经系统,使学生初步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道“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不断地发送和接收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神经系统有一个整体认识,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6.2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神经系统传递及处理信息无法可视化,使得学生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难度较大。教科书设计的“接乒乓球游戏”,包括练习和比赛两个环节,目的是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完成一个动作需要不同的器官共同配合,而大脑起着总指挥的作用。有效的训练能够改善大脑功能,使反应越来越灵敏,肢体越来越灵活。探索活动2中的文字,描述了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学生将活动感受提升为认知搭建了脚手架。

教学时,学生开始练习前,教师要提醒他们用心体会:接球时身体哪些器官参加了活动?这些器官是如何配合接到球的?学生反复练习后,指导他们利用教材中的资料,推测并描述完成接球动作神经系统工作的过程。组织接球比赛时,要体现比赛的公平性。比赛后,要组织学生及时将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引领他们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即接的次数越多,成功率越高,使他們体会到训练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6.3保护神经系统

教科书研讨部分的第3个问题指向保护神经系统,引领学生树立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了解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用真实病例让学生理解保护神经系统的必要性,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切实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保护神经系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7《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压力与情绪,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7.1了解身体对压力的反应

小学生的压力多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小学生经常有的情绪表现为高兴、愤怒、惊奇、悲伤、恐惧等。

教科书基于学生实际引出问题,引领他们关注压力,了解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他们关注压力;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讲自己的故事和身边人的故事,形成对压力的正确认识,即过度的压力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学会新东西,产生抵触情绪;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心理及身体上的疾病,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潜能。

7.2管理压力和情绪

家长、教师对好的考试成绩的期盼,是当前学生面对的主要压力之一,也因此产生过许多恶性事件。许多学生都经历过因考试焦虑,在考试前一天难以入睡,甚至因考试焦虑引发身体其他疾病的情况。在学校,学生之间常常会因在一些事情上意见不一致而产生矛盾、引发冲突,由此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教科书用两个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缓解压力和控制情绪,一是考试前无法入睡,二是学生在篮球场上发生冲突。这两件事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经常困扰他们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教科书上的案例,也可以选用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其他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讨论遇到类似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提出减轻压力、控制愤怒、避免冲突的有效策略。

8《制订健康生活计划》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课基于前面的学习,引领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制订适用、有效的健康生活计划,用于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

本课的主体内容是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教科书呈现了健康生活计划应包括的内容:健康目标、对健康的影响、我的具体行动计划、计划的执行效果。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8.1制订计划前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反思和评估,填写记录表,为后续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提供依据,要帮助学生明确教科书中的计划各部分内容的指向及要求。

8.2制订计划时

教师可以先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完善个人健康行动计划,指导学生用简洁的文字将计划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也可以根据自己计划内容的特点,书写在提前准备的纸张或卡片上。计划的内容可以参考教科书上提供的内容,但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计划书。

8.3计划制订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计划书,引领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计划;要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可以采用定期交流或其他方式了解学生制订计划的执行情况和产生的效果,切实促进学生将计划落到实处。

本课的拓展活动是设计一个健康小报,号召大家提高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开启健康幸福的生活。主题内容可以是本单元涉及的内容,也可以是四年级学习的人体方面的相关内容。制作小报活动是学科融合的很好载体,可以建立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引领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悟到学习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郁波.义务教育教科书配套用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健康生活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基于儿童健康生活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探析
“舌尖上的教育”是如何成为国策的
“舌尖上的教育”是如何成为国策的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探索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