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四重路径建构

2021-08-31 07:08姜国峰
关键词:黄河流域协同发展大数据

摘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探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实现路径,对于河南切实履行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使命,增强河南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河南应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绘制中华文明的现代图谱;构建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机制,拓宽黄河文化辐射范围;打造数字黄河智慧工程,汇聚文化强省的河南动力;延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空间载体,培育河南黄河文化品牌。

关键词:黄河文化;大数据;黄河流域;协同发展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深厚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立足新时代、借助新技术、采用新模式,以推动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及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全面促进大数据发展提出的方向性目标和任务,则为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深度应用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正确指引。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为运用大数据技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特别是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将黄河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新高度,突出强调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为当前做好黄河文化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由此可见,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模式,不断提升黄河文化传播的效能,实现高质量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之目标,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当前,关于黄河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社会各界关于黄河文化的学术成果、新闻报道、实践案例大量涌现,为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和实践参照。例如,王承哲[1]围绕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开展了研究,认为黄河文化既是各类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又是由各类亚文化层次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苗长虹[2]认为黄河文化的根源性、持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创造性是其主要特征;徐光春[3]对黄河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牛建强等[4]从激发黄河文化精神、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做好现当代黄河文化的传播等方面,探讨了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实现途径。关于大数据时代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江凌[5]建议打造有关黄河历史文化的大数据库,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朱涵钰[6]认为,实现黄河文化传播的可视性有助于扩大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当前,有关大数据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在实践层面初步显现出涉及维度不断拓展和对不同技术形式的使用,在理论层面也逐渐引起社会学、信息科学、新闻传播学等不同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如何借助大数据构建黄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框架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鉴于此,本文拟遵循由里及表的原则探讨黄河文化与大数据技术相匹配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探索拓宽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播的路径,以期提升黄河文化的影响力。

一、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绘制中华文明的现代图谱

目前关于黄河文化的概念林林总总、角度多样,不利于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需要立足传统与现代,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将其现代样态通过大数据技术充分呈现出来,为凝聚高度认同的文化符号,以“根”和“魂”建构宏大叙事的黄河文化内涵提供理论支撑[7]。从目前的实践成果看,以郑州为核心的河南黄河文化内涵的宣传活动丰富多彩,通过诸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20年央视春晚分会场、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的河南元素、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等“国字号”盛事,依托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十大忙碌城市之一、机遇之城2020榜单第十、“米”字形高铁、智慧城市、5G建设排头兵等城市名片,为黄河文化内涵彰显和时代价值体现提供了新载体,黄河文化在河南大地上得以有效地传承、创新和发展。

下一步,河南应大力开展黄河文化数字化科普工作,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利用黄河文化数据资源库、黄河文化传播网站、黄河文化信息化推广公众号等,拓展黄河文化宣传平台,不断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借助大型赛事和文化类活动,广泛渗透黄河文化创新元素,累积黄河文化自信的广泛社会基础。例如,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扩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世界影响力,广邀海内外炎黄子孙关注、参与到拜祖大典中,大力宣传同根同源的意义所在,做大做强根脉文化和寻根问祖文化的规模与水平;利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机遇,不断营造具有黄河文化丰富意蕴的河南文化氛围,打造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河南文化数字化品牌,形成依托数字化品牌传播文化的内生效应,续写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图谱。

二、构建黄河流域协同發展机制,拓宽黄河文化辐射范围

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郑州作为沿黄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天然承载着打造全国黄河文化高地的重要使命,也是河南“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8]。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和主体区,河南应在自觉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主动作为,利用自身特色优势勇担引领示范的河南使命,扛稳河南责任,加快由文化建设的“跟跑者”向“引领者”角色转变[9]。在首届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河南省副省长霍金花指出,应优化全域教育布局,形成沿黄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机制[10]。这既为黄河流域沿线加强教育合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树立“大黄河”流域发展共识,积极探索黄河文化区域融合,实现黄河“一盘棋”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美好愿景提供了新方向。应把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内,重点传播黄河文化的内涵、思想,使青年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体系化、模块化。尤其是应发挥高校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应以“互联网+教育”为基础,围绕黄河构建大数据特色专业体系,建立区域高校黄河文化研究联盟,跨区域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网络化、大协作的技术创新平台;设立黄河文化专项研究资金,深入开展专题科学研究,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决策咨询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应以“互联网+文旅”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随着数字技术与文旅资源的加速融合,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应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充分运用网络动漫、网络音乐、数字艺术、沉浸式文旅等形式,不断推动黄河文化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超高清等科技创新成果融合发展,大力提高黄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应利用中原城市群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充分发挥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黄河流域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文化旅游的互惠合作,从而打造既能凸显地方区域特色,又能代表黄河流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精品文化旅游项目[5]。例如,2020年9月7日,全国首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大数据)中心的成立,就是借助旅游大数据将黄河元素打造成网络热点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加快黄河流域文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三、打造数字黄河智慧工程,汇聚文化强省的河南动力

黄河智慧工程主要是依托网络、移动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微视影像等媒介,实现黄河文化的数字化、智慧化和信息化目标,凸显时间上的及时性、空间上的广泛性、强烈的互动性等多重优势。应积极适应新媒体背景下“微型、互动、跨屏融合、低语境传播”的特点,充分体现黄河文化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建设黄河文化数字馆。可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使黄河文化成为公众的兴趣所在和目标焦点;可借助VR、AR等技术提供更直观形象的传播方式,全面推进黄河文化更清晰、客观、动态的传播。例如,2021年河南春晚中的《唐宫夜宴》《白衣执甲》等节目出现大流量热搜的现象,为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有益启示,为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径。所以,应融合好传统和现代,结合好科技和创新,统筹好内容与形式,创新表达方式,用新技术、新理念让历史走进现实,让传统文化“活起来”[8]。对此,河南应利用科技赋能文化,挖掘硬核河南故事,创新用文物讲故事的方式,紧扣人民需求,讲好、讲活、讲精、讲实黄河故事,创作出有温度、有情怀、有立体感、有内涵的黄河文化作品,以凝聚起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强大正能量。同时,还应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及其语言,对嵩山文化、古都文化、黄帝故里文化、大运河文化、殷墟文化、甲骨文文化等进行数字化提取、技术化编程,建立黄河文化数据库,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四、延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空间载体,培育河南黄河文化品牌

黄河文化品牌的培育,可以借助的空间载体非常丰富,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是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新途径,也是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方向。

首先,应拓宽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网上丝绸之路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的新空间,可促进黄河文化高质量传播。另外,越飞越广的“空中丝绸之路”、越跑越快的“陆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的“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顺畅的“海上丝绸之路”,则可大大拓展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促进黄河文化深入人心。为此,应借助各种传播载体,对外讲述中国故事、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传递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促进发展的真诚与努力,塑造有高度、有宽度、有广度、有深度的黄河文化内涵,将“四条丝绸之路”打造成黄河文化高质量对外传播的新空间载体[11]。

其次,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品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部署。郑州作为沿黄规模体量最大的城市,应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不仅要讲好黄河故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还要讲好郑州在黄河故事里的历史和未来,进而在讲好黄河故事的同时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魅力,让河南在黄河故事里的角色更加出彩。为此,应大力推动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元典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融合发展,对蕴含其中的人物、典故、道德礼仪等元素进行深入发掘,以新的表现手法进行演绎表现,开发创作出具有中原特色、民族内涵、时代风貌的影視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大型实景演出,以新业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生命[11]。应进一步扩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太极拳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名片影响效应。例如,2020年12月河南运用“科技+文化”等数字创意,从数字小程序、音乐、短视频、QQ手办、表情包、文创产品6个维度,打造极具河南特色的“老家河南 黄河之礼”非遗数字馆,支持郑州、开封、洛阳、安阳、焦作等城市建设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叫响“老家河南”“中国功夫”品牌,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这是用国际话语体系阐述黄河文化价值内涵的具体行动,实现了传统文化转化成“顶级流量”的美好目标[12]。

再次,应依托黄河流域的特点与黄河文化的要素精华,打造黄河文化地标城市品牌。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是树立中原文化、黄河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需要,也是河南作为文化大省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13]。河南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拥有自然、地理、文化等方面突出优势,应深入挖掘、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承担起黄河文化发展的使命[8]。重点是依托区域标志性文化资源,构建具有中原审美特色的黄河文化地标体系;深入挖掘具有地标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地方文化品牌;确立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在各大媒介上推广黄河主地标城市的历史传承、现代发展;尽快健全与黄河主地标城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郑州的城市文明度、认可度和美誉度。

当前,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已经成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既应立足当下,更应着眼未来。为此,应坚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围绕根本、抓实当前”的原则,统筹做好“十四五”时期黄河文化品牌的战略规划布局。在高度上,应积极拓宽视野,不断扩大“朋友圈”,整合跨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国际化格局;在宽度上,应从黄河文化中汲取创新动力,打造良好运营环境,整合零散文化资源向产业化发展转型;在深度上,应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充实黄河文化内涵促进品牌化进程;在维度上,应积极打好“组合拳”,“拳打脚踢四面出击”,借助文旅深度融合拓宽艺术化载体。大数据时代为传递黄河声音、展示河南形象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用黄河故事打动中国,用“河南流量”引领世界,提升黄河文化的全球吸引力、辐射力和感召力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应以数字化、国际化、时尚化、品牌化的方式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承哲.黄河文化的生产力视野及其范式建构[N].河南日报,2020-09-24(18).

[2] 苗长虹.黄河奔流,激荡古今文化大气象[N].光明日报,2019-12-31(07).

[3] 徐光春.谈谈黄河文化与炎黄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的体会[N].河南日报,2020-08-18(06).

[4] 牛建强,姬明明.邦命维新:黄河文化的现代转型(下)[N].黄河报,2020-12-22(02).

[5] 江陵.切实扛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J].河南日报,2019-12-06(04).

[6] 朱涵钰.信息技术助推黄河水文化的数字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9(12):27.

[7] 杨越,李瑶,陈玲.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保护的创新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2):35.

[8] 李庚香.河南“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指导原则和重大举措[J].领导科学,2018(2):27.

[9] 李铮,冯芸.王国生在省委宣传部调研座谈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出彩合力紧扣百姓需求讲好黄河故事[N].河南日报,2021-02-19(01).

[10]王胜音,付豪.首届黄河流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河南郑州开幕[EB/OL].(2020-10-31)[2021-03-05].http:∥difang.gmw.cn/ha/2020-10/31/content_34326912.htm.

[11]打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全面展示黄河文化魅力[N].河南日报,2020-07-29(09).

[12]河南“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稳定畅通保障防疫物资运输[N].河南日报,2020-02-26(06).

[13]江凌.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N].学习时报,2020-01-03(01).

[收稿日期]2021-05-14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12400410264);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21-JCZD-09);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課题(2021JKZD1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KS128)

[作者简介]姜国峰(1980—),男,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河南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协同发展大数据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