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理路进程研析

2021-08-31 02:37关晓英
理论观察 2021年3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价值

关晓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理论建构;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09 — 04

一、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时代追问及解答

近百年的曲折历史和实践经验证明,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逻辑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出场前提的,它系统地回答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及中国与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见证了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矢志不渝的全部奋斗史,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先进的领导力量,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先进主体。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无限广阔的生命力和持久力,在每一个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不同历史范畴和社会变迁相结合,并用以解决特定社会形态下的实践具体及其诉求表达,形成了从过去“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新时代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新篇章,这无不体现着党和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光芒闪耀,坚持不懈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终生。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促使作为先进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开辟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变迁的历史新进程

任何社会形态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变革,中国共产党作为近代社会以来最为先进的革命政党,促使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转向,即社会主义方向。19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一些仁人志士开始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世界革命运动的风涌云起,使得中国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世界文明的新曙光和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于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判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用以寻求中国道路走向的根本问题,这标志着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当时中国革命问题以一种科学而先进的理论指导,从而引领了整个中国革命实践道路的新征程和新方向。历史证明,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动荡和混乱的局面,必须要有先进的革命力量来肩负起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摆脱殖民压迫和掠夺、以寻求国家民主富强的历史重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逻辑前提和广泛的可能性。从建党伊始到新中国成立这28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经历了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革命洗礼,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先进的主导力量,究其根本在于它始终把谋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為自己的最高纲领,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广袤大地之上,而且还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程相结合,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道路“究竟往何处去”的时代追问,推动了中国革命道路开始了历史新阶段。

(二)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步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过渡,这不仅是一条全新理路的探索过程,还是中国社会形态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为当代中国的一切社会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又经过“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迅速建立起初步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大规模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前提。虽然后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失误,发生了一定的曲折,但其总体上的历史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巩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促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改革开放的这段历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促使中国社会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实现第二次结合,这些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创造性运用,也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是20世纪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必然结果。

(三)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决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书写了发展理路的新篇章

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致力于中国社会和道路的努力探索,不仅建构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和系统性的结构框架,而且也及时回答了时代和人民之间的历史之问,廓清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历史迷雾。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图景,这不仅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也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方向。首先,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拐点,就其实质和目的而言它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以往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与之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渐进式的具有根本性、深刻性和广泛性的变革,其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科学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能否经得起历史、时代和现实这三个“追问”。其次,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种渐进式改革更加趋于系统化、成熟化和本质化,突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之基。最后,基于历史新方位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新变化、新特点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是对中国经济社会最为根本性和深层性的把握,展现了对理性认识、规律把握、治策能力、施策成效上所具有的突破性意义,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给予了科学指南和方向引领。这种理路旨归和价值遵循,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实践诉求和具体表达,也体现出了这种深刻性认识逐步向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状态的递进,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伟大新篇章的自信底蕴。

二、理论建构:是不断内蕴于理论创新和实践表达相结合的历史性创造过程中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因为它能够紧密贴合各个时代的“现实”和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全部意义上的“时代精神”,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动因。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了不同历史范畴的理论生成、实践表达和具体面貌特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的理论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之中,是具体化结合、时代化发展和主题化集成的理论体现,在紧跟时代步伐的过程中诠释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从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迈入新时代之后的自信底气,推动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路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不同历史范畴境遇下的理论形态

历史发展总是统一于多因性和非线性的规律之中,而不是一种以内在目的和预成模式的展开。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它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伴随中国实践变化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理论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两者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中,在时空视阈下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形成的历史范畴来看,毛泽东思想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的,是探索中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形态变革、先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等基本问题上,主要解决的是政权、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来的,解决的是如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的结果,更是对当前所处历史方位所做出的深刻反思和路径解决。从理论的整体形态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分属于不同历史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共领导集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而做出的具体理论指导,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诚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部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衍生结果,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解决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形式,反映了不同历史范畴和社会背景下对时代之问的系统解答。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的历史时期、理论主题和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上不尽相同,然而两者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关照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从本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都统一于主题理论的整体、结构和历史的范畴之中。从贯穿整条主线的发展情况来看,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切实体现了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从整个理论基点来看,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在整个历史时间走向上是连续性的根本统一过程,是按照中国社会现实发展而形成不同阶段的主题理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基本特质。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初心和历史使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作为先进政党,是因為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价值遵循,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境遇下提出的理论主题,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容严整、逻辑缜密、主线明确的理论体系,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时代主题,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客观依据和主观条件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融合的产物,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所总结的理论升华,是对迈入新时代之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的理性表达和客观反映,促使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焕发出了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时代彰显和现实意义

在我党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时期,系统地回应了从历史变迁到时代呼唤的整个理路进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个性化运用、创造性发展和阶段性集成及其辩证统一,具有主题化鲜明、历史性关联、具体化结合等一系列显著的理论特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广袤大地之上的历史性飞跃。另外,这个历史性飞跃也反映出了中国的实践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辨证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用以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真实写照。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为出发点,着力推进全方位领域的深刻变革,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来回应“社会生产”和“人民需求”之间的问题,不断解决了历史遗留和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对于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始终沿着正确的历史轨迹前行奠定了坚实的方向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无限的穿透力和持久的张力,它不仅回答了对历史和现实双重逻辑境遇下的“追问”,更是统领中国社会实现全方位变革的科学指南

对于时代和现实的回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具有超越国度和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为革命道路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和改革开放问题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科学回答,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代发展、总体目标、运行规律和历史任务有了更加清晰明了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把握,而且也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发展等进行了具体的关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机活力。中国的实际也就是中国具体的国情,这是党和国家进行各项工作和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上具有一系列建设性的主题理论,并紧扣着每个历史阶段发展而发出的最强音,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和事物规律的正确认知,也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同步性。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主旋律,是统一于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价值遵循,并不断焕发出旺盛的创造力,这既为有效地解决不同历史范畴下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优越性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实践动力,从而不断推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21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统一的伟大创造,这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而且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卓越思维品质和善于理论集成创新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实质,把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切入点,推动中国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不断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价值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并未改变我们“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和世情,这就需要党和国家立足现实实际,把握“社会生产”与“人民需求”为逻辑指向,克服现实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因素”,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掣肘因素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只有时刻把握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情,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决策,才能真正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加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建设。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性的渐进过程,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是党和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中国梦”

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景,这既源于对历史逻辑和社会变迁的演绎生成,又是根植于对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切实关照,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为之共同奋斗的心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既是对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和人民的期盼的有机统一,又是合乎时代潮流、契合社会发展和顺应人民意愿,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性的渐进过程,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历程中不断地向前推进,诠释当代中国迎来“强起来”的历史重任,而这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同时,这又是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再一次飞跃,要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切实地把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 考 文 献〕

〔1〕刘文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问题导向的基本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3).

〔2〕党绥梅.新中国七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启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

〔3〕田克勤,程小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4〕韩喜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命运紧紧相连〔J〕.红旗文稿,2019,(18).

〔5〕刘希刚,郭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逻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6〕张传鹤.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J〕.山东社会科学,2019,(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价值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