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考评制度转型是一场深刻变革

2021-09-01 01:39赵义
南风窗 2021年18期
关键词:科幻官员权力

赵义

在反腐新闻中,人们经常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有的落马官员曾经上过“政治骗子”的当,有的落马官员是一路带病提拔,有的落马官员突击提拔干部……如果从具体机制方面看,这些想象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指向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评价制度。无论是花钱让骗子为自己跑官,还是一边搞腐败一边被提拔,或者是能够在离职前大量突击提拔干部牟取私利,都说明正规的考核评价制度的失效。而这种失效又说明了考核评价制度是有内在缺陷的。

那么,我国地方官员考评制度有哪些基本构成?它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缺陷?可能的转型方向是什么?这种转型方向能否真正落地?显然,这些都需要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这种研究不能是纯书斋式的,理论研究再加上实际工作的体会,才可能是更有价值的。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王文琦的《我国地方官员考评制度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作者从事过媒体报道工作,又有党政机关工作经历,这本书就是在这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成果。

简而言之,作者的核心观点是推动官员考评由过去以“人”为考评对象转为对官员权力行使情况进行考评的想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入讨论的大胆设想。

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模式中,干部管理是具有基础意义的。干部实际上是权力运行的主体,管理干部实际上是党领导和管理其他工作的前提。而干部考核制度是党管干部的重要抓手,是党治理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因此,现行的地方官员考评制度的基本性质可以这样概括:它是一种主要在组织内部运行的、上考下的、以人为考核对象的考评模式。

具体来说,比如,目前的考评规章制度主要就是在党内规章的层面,尚没有在法律层面对官员考核给予全面规范化,或者说没有与国家法做到很好地衔接和整合,也没有在法治国家框架内有明确的制度定位,制度的内部化倾向仍然比较明显。

正是因为这种考评制度具有强烈的,为执政党领导国家事务服务的色彩,每当执政党提出新的指导思想或者重大发展战略时,政绩考核制度都会随之进行调整。比如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就有相应调整。在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也同样如此。

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不同指标的考核权重的变化上。虽然每次调整都会涉及指标的考核权重、考评主体、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内容,但除了权重问题,其他方面的变化并不具有实质性。比如,每次调整都会强调人民的评价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落地上,除了民生考核指标的调整之外,基本都是用好满意度调查、听取有一定知情度关联度服务对象的意见等。正如作者说的,在几乎所有的考核小组(委员会)中,几乎都看不到任何老百姓的身影。

这种考评制度对执政党领导国家事务、推动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保障了每一次重要发展战略调整的顺利落地。但是,这种考评制度也有内在的结构缺陷,上面说的群众的缺席就是主体缺陷的体现。除了主体缺陷,还有客体缺陷,比如对思想道德的考核就经常“失真”,落马的高级官员,很多看上去貌似“忠诚度”很高,甚至有的干部,在刚刚提拔没几天就案发被查,也就说,现在的考评制度经常难以辨别出伪装和表演。

目前的官员评价总体来说还是党委和政府内部对官员进行自我考核、自我评估,没有脱离党委、政府组织内部考评的范围,具有很强的“人治”色彩。比如对干部的问责,在有大问题、大事件发生时,我们感觉对干部的问责特别严。我们一般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其实,非常时期的权重责也重,是与平常时期的权重责很轻相伴生的。背后是在全能政府、包辦一切的情况下,权力主体的责任规范并不明确。平常时期的权力失范可能经常逃避问责,而非常时期的一点错误可能就是严重的问责后果。这样,在形势紧张的情况下,担心随时被追责而经常超越界限干预社会,而在松懈的情况下权力又怠于履行职权、承担责任。

那么作者提出的考评制度的转型,就是根据法治化要求,把内部运行改为公开透明、把自上而下改为体现人民主体地位、把以人为考核对象改为以权力行为为考核对象,增强考评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最终达到约束权力的根本目的。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转型,是一场深刻变革。

比如,对一个地方党委来说,这意味着笼统的领导权也需要被分解为具体的权力项目,一一细化其条目内容并具备可考评性。而从见诸报道的公开信息来看,当前地方党委的领导方式是开会、调研,党委书记习惯于到处视察讲话,走到哪里,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发表到哪里;党委领导指示什么,下一级官员就抓紧贯彻什么,造成大量的公共权力及其资源处于运行严重不均衡状态,并极易导致地方建设和发展随领导人改变而改变、随领导人兴趣改变而改变的情况。

要让地方党委改变已经习惯的领导方式,显然不容易。实际上,可能这个地方党委在过往不同阶段完成不同发展任务的表现并不差,而在每次重要的考核中也得到了不低的评价。

过往的官员考核制度调整主要围绕发展任务展开,用作者的概括就是具有工具化彩色。而如果把权力治理和官员考评结合起来,可能就是一场重构。这种重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本书在理论上的探讨,也许还只是开了一个头,但我相信,一个大胆的设想,将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这比任何精心包装的“正确的废话”都要强。

《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英] 亚当·图兹 著

伍秋玉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1年6月

2008年,曼哈顿中城,第63届联合国大会会议。各国发言人依次上台,纷纷将刚刚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全球治理联系起来,最终,将矛头指向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

时隔十余年,历史学者亚当·图兹在《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一书中回顾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印证了当年联合国大会上的担忧,确有预见性。

亚当·图兹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不仅是美国的危机,不止是英语国家的危机,而是全球性危机。它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爆发,逐渐威胁至伦敦金融城,东亚、东欧、俄罗斯等多个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体系,进而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重塑整个世界。

他将这场危机视作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转折点。2010年的欧元区危机,2013年后的欧洲政治和地缘政治危机,乌克兰内战、英国脱欧、希腊的混乱、中国的崛起,包括特朗普上台和西方各国民粹主义崛起,都可以被解读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某种延续与延伸。

作者还认为,唐纳德·特朗普之所以当选美国总统,他所代表的后事实政治,脱离理性和逻辑的权力,他的不可理喻、自相矛盾,不单纯是他本人和支持者的问题,背后有着“根深蒂固和持久的困难”。特朗普在2016年赢下的那场大选,比2012年的选举更多地涉及了金融危机。这其中的关联是,右翼候选者通过煽动人们对于2008年的愤怒,合理化自己的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从而俘获白人工人阶级和种族主义者的选票。

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崩盘》为读者提供的分析框架都极其开阔。金融危机不仅在空间上影响全球,还在时间意义上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如亚当·图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历史不是某种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历史并没有终结,而是一种沉浸于其中的东西。”

《盲视》

[加]彼得·沃茨 著

胡纾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年7月

对科幻作品而言,太空是一个可供想象力绚烂发挥的绝佳舞台。加拿大科幻作家彼得·沃茨被誉为“在世最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身为海洋生物學博士的彼得首次突入深空这一领域,以区别以往科幻作品的想象力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接触,带来了令人惊艳的《盲视》。

关于异星文明,人类有三种看法:乐观主义者相信宇宙中充满了温和的智慧生命,太空是一个大家庭;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宇宙,地球的存在已然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奇迹;而文学家们不在意太空中是否广泛存在智慧生命,他们从人类文明历史中总结出了一个看似难以辩驳的结论:假如它们存在,它们将不只是聪明,它们还会十分凶恶。

《盲视》则对于这种“凶恶”给出了另一番想象。所谓“科技进步带来的好战”,不过都是人类的“自我意识”所驱使的,而太空中或许就有这样一种无所谓“敌意”与“智慧”的敌人。人类派出的先遣小队将与这种拥有“智力”却无“意识”的外星人展开惊险万分的生存博弈。

当人类遭遇了未知的异星智能罗夏,直面另一种无法真正交流的文明时,作者想要探讨的主题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的自我意识究竟有何益处?高等智能的发展真的需要自我意识的参与吗?

罗夏就是一面镜子,作者用硬核的科幻技巧尝试论证:人们所体验的并非世界本来的面目,而是一个用各种假设所构建的模型、捷径、谎言。与其说《盲视》是一个科幻故事,其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思辨。

猜你喜欢
科幻官员权力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