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茴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

2021-09-02 07:37崔海霞
黑龙江水产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崔海霞

摘  要: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 1869)为产于黑龙江流域的小型冷水性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处于濒危状态。文章介绍了黑龙江茴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技术,以期为黑龙江茴鱼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茴鱼;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S961.2文献标志码:C

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 1869)属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俗称斑鳟子、红鳞鱼等[1]。黑龙江茴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等支流和溪流,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为消费者喜爱的上乘佳肴,更是产地著名特产。20世纪80年代以前黑龙江茴鱼自然资源量较大,但由于人类经济活动、过度捕捞等原因,黑龙江茴鱼资源量大幅减少,目前仅在汤旺河、牡丹江的支流等河流有少量分布,处于濒危状态,已被列入《中国濒危鱼类红皮书》和《中国珍稀名贵鱼类》名录。应尽快建设黑龙江茴鱼种质资源场,繁育黑龙江茴鱼苗种进行增殖放流,有助于黑龙江省自然水域黑龙江茴鱼种质资源的恢复。

1 黑龙江茴鱼生物学特性

1.1 外部形态

黑龙江茴鱼体形侧扁且较长,眼睛较大,吻钝而短,口裂倾斜,上向后达到眼中间垂直线的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鳞片细小,侧线鳞80~98个,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呈旗状。脂鳍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尾鳍深叉形。背部和身体两侧呈紫灰色,分布着一些黑褐色小斑点,繁殖期色彩明显,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呈赤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期体侧除有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但随着生长而消失[2]。

1.2 生活习性

黑龙江茴鱼栖息在山间溪流中,系典型的北温带小型溪居冷水性鱼类。夏季多生活在水流较急、水草和昆虫较多的河川中,冬季在山溪深水处越冬。属洄游范围较小的种类。

1.3 食性

黑龙江茴鱼属肉食性鱼类,以水生昆虫、甲壳类、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在人工驯化的情况下也食人工配合饲料。夏季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和落入水表面的陆生昆虫,冬季一般也不停食。食物组成中水生昆虫及幼虫,蜉蝣目、毛翅目、摇蚊幼虫等所占比例很大,有时也有甲壳类动物和小型鱼类。

1.4 生殖

黑龙江茴鱼性成熟年龄为3+龄,产卵期在4月中旬至5月初。体长188mm(体重90g)的个体怀卵量为0.35万粒,一般为0.25~0.67万粒。成熟亲鱼集群到清澈而有急流水中产卵,卵呈黏性,常附着在河底沙砾上。

1.5 生长

黑龙江茴鱼1+龄鱼体为90mm~100mm(平均体重30g),2+龄鱼体为132mm~150mm(平均体重50g),3+龄鱼体长为173mm~184 mm (平均体重82g),4+龄鱼体长为200mm~250 mm。

2 亲鱼培育

2.1 亲鱼来源及选择

黑龙江茴鱼多从江河自然水域捕捞,选择3+龄以上,雌鱼个体重100g以上,雄鱼个体重150g以上。

2.2 亲鱼培育

2.2.1 培育设施

室内圆形水泥池,池深0.8mm~1.0m。池底中央有排水口,可形成环流,注排水方便。亲鱼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2.2.2 放养密度

专池培育,每立方米水体放养3kg~5kg。

2.2.3 饲养管理

投喂配合饲料(可采用虹鳟亲鱼配合饲料)。每天喂2~3次,日投饲率1%~5%。

2.2.4 水质调控

饲养期间注意水质调节,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50%,及时清污。水体增氧采取微孔增氧管增氧,保持水体溶氧6mg/L以上。水位控制在0.6~0.8m。

2.2.5 日常管理

每日早晨清污,保持池水清洁。勤巡池,观察鱼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及有无逃鱼情况。做好养殖记录,每天记录水温、投饲量、鱼活动情况、注水情况及摄食情况。定期检查鱼体,观察生长及性腺发育情况、有无病害,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水温以4℃~13℃为宜。冬季要注意有低温刺激,有利于性腺发育。

3 人工繁殖

3.1 繁殖时间及水温

繁殖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初,水溫6℃~8℃。

3.2 成熟亲鱼选择及配比

作为黑龙江茴鱼亲鱼,应选择个体大,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黑龙江茴鱼成熟期雌雄区别较为显著。雄鱼具有明显的婚姻色,背鳍高大,其基部到边缘有3~4行粉色斑点纵向排列而成的条纹,边缘有一棕色的条纹;胸鳍淡黄色;体侧有不规则的小黑斑,集中于侧线鳞之上及体前部;腹鳍上有3~5条淡蓝或粉红色的纵行条纹,胸鳍至腹鳍之间的腹部两侧各有一条黄色条纹;成熟雄鱼生殖孔略显长形,不红肿外突,挤压时会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成熟雌鱼婚姻色不甚明显,其腹部略隆起,柔软并有弹性,生殖孔接近圆形,红肿外突,用手轻轻按压有摸到卵粒的感觉。雌雄亲鱼比例以2︰1为宜[3]。

3.3 催产

催产药物及剂量为:雌鱼每kg体重注射地欧酮(DOM)1m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2号(LRH-A2)1μ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IU+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10μg,雄鱼剂量减半。注射部位多在胸鳍基部,采取一次注射,注射入针深度0.3cm~0.5cm。水温为6℃~8℃时,效应时间约为144hrs。

3.4 产卵受精

3.4.1 受精前准备

选择成熟较好的健康雌、雄亲鱼(轻压腹部有成熟卵粒或乳白色精液排出),用浓度0.5mL/L苯氧乙醇溶液麻醉,2mins~3mins后,采用挤腹法采卵、采精。受精前检查精子活力,达到A级(快速泳动)的精液方可使用。

3.4.2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在避光處进行,采用干法与湿法受精。每组卵用3尾以上的雄鱼精液混合受精。干法受精是将卵子挤入擦干的容器内,再将精液直接滴于卵上,用羽毛轻轻搅动使精卵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清水,使卵受精。湿法受精是将卵子先挤入装有少量等渗液(BSS)的容器中,再将精液滴于其中,迅速搅动,使精卵充分混合受精[4]。

3.5 孵化

将受精卵轻轻放入孵化槽和孵化桶内进行孵化,水温控制在6℃~8℃。水的流速控制在0.001m3/s左右,每3d用600mg/L的甲醛消毒20mins。发眼后停止消毒,捡出死卵,出水口溶氧保持在5.5mg/L以上。孵化期平均水温为7.5℃。90℃·d~95℃·d出现眼点,100℃·d~110℃·d时眼点明显;120℃·d~130℃·d时开始破膜,190℃·d~200℃·d破膜结束;240℃·d开始上浮;260℃·d开口[5]。

4 苗种培育

4.1 养殖条件

4.1.1 水源

水源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应用时应经120目筛绢过滤。水溶氧应在6mg/L以上,水温8℃~18℃,水流量1.1m3/s。

4.1.2 培育池的选择及处理

鱼苗培育采用虹鳟用玻璃钢平列槽(3.4m×0.52m×0.25m)。黑龙江茴鱼的仔鱼较小,为防止鱼苗从孔隙中钻出,应在小槽内壁上加装300目的筛绢。水位保持在0.15m~0.2m之间。鱼种培育采用长方形水泥池(5m×2m)或圆形水泥池,水深保持0.3m~0.5m。使用前将平列槽和水泥池刷洗干净并消毒。平列槽用浓度l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24hrs后,用水冲洗干净待用;鱼种培育池用浓度600mg/L的NaCl溶液浸泡24hrs,并用水冲洗干净,晾晒5d~6d,注水待用。

4.2 苗种放养

初孵仔鱼的放养密度为8000尾/m3~10000尾/m3,随鱼体的生长密度逐渐降低。0.3g左右的稚鱼,放养密度为5000尾/m3~7000尾/m3;lg~2g左右的稚鱼,放养密度为3000尾/m3~5000尾/m3;5g左右的稚鱼,放养密度为2000尾/m3~3000尾/m3。

4.3 投饲

水温6.5℃~10.5℃时,孵化15d~27d左右仔鱼开始破膜。初孵仔鱼体长约9mm,卵黄囊较大(占仔鱼体积的2/3以上),行内源性营养。全部破膜后的3d~4d,仔鱼开始上浮。不久,卵黄囊吸收殆尽,此时开始行外源性营养,需要及时投饲。选用鸡蛋黄作为开口饲料,按常规方式投喂。投喂时要关闭水源,持续20mins~30mins后,再打开水源,用羽毛清理纱网,防止堵塞。投喂蛋黄一般持续到上浮后的5d~7d,每天7次,每2hrs 1次。

随着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投喂营养更加丰富的丰年虫和水蚤。每2hrs泼洒1次,每天7次。上浮后15d左右时,投喂稚鱼更加喜食的水蚯蚓。水蚯蚓必须在2%的盐水中浸泡30min以上消毒方可食用。投喂时剔除腐烂变白的,挑取鲜活的,将其剁碎,在鱼苗培育池中均匀的泼洒。投饲率为8%~10%,每天投喂5~6次。5d~7d后用剁碎的水蚯蚓和颗粒饲料混合制成的团料替代水蚯蚓,并逐渐减少水蚯蚓的比例,7d后驯化稚鱼完全摄食人工饲料。当大部分稚鱼能够摄食软颗粒饲料时,即可直接投饲硬颗粒饲料。建议饲料粗蛋白含量46%~49%,粗脂肪含量3.0%~6.0%,粗纤维含量1%~2%,粗灰分10%~14%。投饲率为2%~3%,每天投喂2~3次。

4.4 日常管理

黑龙江茴鱼苗种培育期间,应该保持清新的水质和丰富的溶解氧。要及时更换水源过滤网,随时检测溶氧。投喂后要及时清理培育槽和培育池,以免剩料污染水质和细菌滋生。随着鱼个体的生长要及时分筛,以免密度过大或规格不齐影响苗种的生长发育。每天观察苗种的摄食和活动情况,重点做好小瓜虫病、疖疮病、细菌性肠炎病等疾病的防治[6]。

参考文献:

[1]张澜澜,郭景宜. 极具养殖价值的名特优鱼类——黑龙江茴鱼[J].黑龙江水产,2015,(2):28-31.

[2]张觉民. 黑龙江省鱼类志[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61.

[3]徐革峰,梁双,孙冬梅,等. 黑龙江茴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初报[J].水产学杂志,2006,19(2):51-53.

[4]韩英,张澜澜,牟振波,等. 黑龙江茴鱼的人工繁殖[J].水产学杂志,2008,(1):6-7.

[5]韩英,张澜澜,赵吉伟,等. 黑龙江茴鱼胚胎的发育及仔、稚、幼鱼的生长[J].淡水渔业,2009,39(4):17-21.

[6]李海龙,张澜澜,胡姝,等. 黑龙江茴鱼苗种培育及疾病防治[J].黑龙江水产,2009,(6):28-3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of 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CUI Haixia

(Sunwu Fisheries Service Center, Sunwu 16420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is a small cold-water fish produced in the Heilongjiang Valley. It has high economic value and is endangere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tificial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seedling breeding technology of 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of 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Keywords: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rtificial breeding;Seedling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