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重螺旋”理论的土地资源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2021-09-03 04:33喻燕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摘要 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产教融合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四重螺旋”创新理论,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探讨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提出校企双主体育人、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健全产教融合服务链、完善支持体系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关键词 四重螺旋;土地资源管理;产学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263-04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talents is promin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Based on the quadruple helix innovation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onsortium of“governmentuniversityenterprise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discuss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personnel training,propose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such as the dual main sports personnel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uilding a coope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perfecting the service chai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perfecting the support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Quadruple helix;Land resource management;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基金項目 教育部2019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实践基地建设”(201901053004)。

作者简介 喻燕(1976—),女,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资源评价、住房保障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18

近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发办[2017]95号)、《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558号)、《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要文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多方协同育人。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土地管理行业面临转型发展,对复合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该研究运用知识生产的“四重螺旋”创新理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及实践路径,以促进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回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1 土地资源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将人才资源确定为国土资源领域的第一资源。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教育已形成了涵盖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多层次学历教育体系,为国土管理、城乡规划、国土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房地权属登记等行业兴起,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尖锐化,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受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办学层次等因素制约,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区域、校际不平衡,部分高校在师资结构配备、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落后于行业发展需求。表现为:①专业建设脱离产业发展。由于高校学科设置,培养计划及课程更新的滞后性,国土资源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未能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学生对国家宏观战略的认知不充分、对前沿理论与技能掌握不够,人才培养滞后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②课程教学与产业转型升级不匹配。土地资源人才培养仍然以课本导向、课堂导向、理论导向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1],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职业标准,工作岗位需求联动,毕业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多元需求。③理论教学与实践脱钩,实践教学效果差。受到办学经费限制,高校普遍存在实训室缺乏、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师资不足等难题。遥感、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新设备不能及时运用到地籍测量、地图绘制、土地规划等课程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实践的兴趣,学生对实训课程满意度低。④对比标国际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在提高学生国情认知、自我意识培养及国际化视野方面尚存在差距。

在国家支持与行业发展推动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相继出现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高职产教园区、“产业学院”及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等模式。产教融合成为融合高校科教资源优势与企业市场资源优势,有效弥补高校师资、经费、设施设备、实践基地等资源不足,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实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土地资源产教融合尚未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缺乏各方资源的协调融通机制,存在政府引导与资助不够,高校能动性差、企业参与不足、项目持续性不强等困境。①政府引导与资助不够。我国产教融合模式尚在摸索中,国家对于项目落地性支持政策较少,高校能提供的条件有限,多数项目仅靠企业提供支持与资助,缺乏其他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持。②高校能动性差。受限于高校评价体系,高校注重高等教育系统内的评价标准与结果,对区域产业政策、行业企业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1]。多数高校处于被动地位,未制定校企对接机制与产教融合项目支持政策。③企业参与意愿不强。项目主要依靠企业提供经费、软硬件等资源扶持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校企责任、权利不明晰,企业相关利益无法保障。企业参与内生动力不足,存在“学校热、企业冷”局面。④校企松散型合作,项目持续性差。校企育人目标欠统一,产业链与教育链诸多环节存在“堵点”,不符合国土资源人才成长规律,产教融合效果欠佳。

2 “四重螺旋”理论与产教融合的契合性

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知识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传统大学教师和研究者向全社会利益相关人群扩散。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经历了从线性的“双螺旋结构”到交互式“三螺旋结构”再到非线性耦合的“四重螺旋结构”3个阶段的演变。1995年,美国社会学家Etzkowitz和Leydesdorff[2]在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双螺旋”创新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三重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生产中,政府、大学、产业3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核心社会机构,通过知识流动与资源交互,形成协同交互的三螺旋关系,产生孵华器、成果转移、风险投资机构等混生组织,推动知识转化、应用升级和社会创新。2013年,美国学者Curley M在“三重螺旋理论”基础上加入“公众”动力机制,提出了“大学-政府-产业-公民社会”的“四重螺旋”开放式创新模式,以有效克服产业经济的过度“私利化”。“四重螺旋”理论模型揭示了政府、大学、产业和公民社会4种组织日益联系紧密和交叉的关系,强调四方通过技术、人员、资金、设备、信息等知识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交换[3],构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共生利益链,促进主体间知识产品生产型合作。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化,“四重螺旋”理论已成为国家创新政策与战略制定、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性高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等方面的理论基石。国家层面,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学交替培养”及日本的“产学官合作培养”等模式均构建了以政府、大学、产业及公民社会等组织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机制。高等教育领域,“四重螺旋”理论明确了高校在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推动了以高校为中心的区域创新集群发展。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引导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4]、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政府-学校-产业”融合育人模式[5]、芬兰阿尔托大学的“政府-学校-产业-公民社会”地域性创业创新模式[6]、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大学(知识)-产业(产)-政府(治理)-公众(公益)”区域创新网络及环高校创新集群模式[7]等均为基于“四重螺旋”理论逻辑的成功实践模式。

产教融合即产业和教育密切结合,作为国家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8],产教融合正在系统地推动社会化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9]。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由学生、学校、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结构,具有资源多样性、共同专属性、动态适应性、共生共进性、竞合博弈性特征[10]。合作博弈论认为政府、学校、企业是异质利益主体,地方政府注重GDP增长、高校注重科研成果,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各方利益分配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最优求解问题[11]。政府、企业、高校在互动竞争中互利共生、利益分配趋向动态均衡,从而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12]。协同共生理论认为政府、企业、高校合作的基础在于各自目标耦合的可能性,三者交互形成互动性共生[13];通过促进共生单元的交流与创新演化,可以提升各自目标实现的效果及效率[14]。产教融合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互动性、时空接续性、效果放大性优势[15],产教融合治理是重要利益相关者合作下的协同治理[16]。

相对于资源依赖理论下以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关系,“四重螺旋”理论下的产教融合更强调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在协作育人中的生产型合作。基于“四重螺旋”理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政府主导、校企双主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的螺旋式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和产业体系中资源要素集聚、功能交叉与重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动力机制

3.1 理清政府、高校、企業、行业组织在合作育人中权责边界,促进合作 依据“四重螺旋”理论,遵循国土资源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土地资源产教融合育人联合体,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四重螺旋”运行包括每个螺旋内部的转化、各螺旋之间相互影响、4个螺旋互动形成的共生组织、四重螺旋网络的溢出效应4个环节。

“四重螺旋”育人模式运行前提在于厘清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促进合作主体之间的目标耦合、维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①政府。政府是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者,承担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等主要职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应该科学配置公共资源,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激发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产教融合的活力。②高校。高校具有教育性、学术性、经济性、科层性等属性,承担着教学研究、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职能,必须担当起产教融合的主体责任。高校应该坚持开放性办学,对内实行教学质量管控、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创新,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对外汇聚各类资源、对接产业需求,深化校企、校地多元整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科研成果转化。③企业。企业作为人才储备与需求的主体,发挥着资金提供、技术支持、成果转化等基本职能。企业需要强化知识生产主体作用,通过提供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资源促进校企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管理服务等多方协同,实现“产中教、教中产、产中创”,促进产品研发、技术成果商业化。④行业组织。行业组织(如中国土地学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等)是政府联系企业、企业间合作、校企合作的桥梁,承担着基金提供、平台打造、环境营造的职能。行业组织作为创新信息提供者与创新成果应用者,应该协调各方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大学、政府、产业之间深度协同互动,促进行业长足发展。

3.2 建立功能互涉机制,促进各主体整体联动 “四重螺旋”育人模式高效运行的保障在于打破教学与生产、教育与产业的边界,促使知识生产要素的循环投入、良性互动和动态互融。①教育优先发展。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将政策、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知识生产要素持续地投入到高校,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外部资源供给,改善高校育人环境,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②人才引领发展。高校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实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人才的供给能力。高校育人效果螺旋式上升,通过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师资互动等形式推动校企、专业与企业等多层次联合办学,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推动产业升级与行业发展。③产业创新发展。企业通过提供实践实习环境,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参与教育与研发事务的决策与知识分享,促进土地科技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科技成果的输出与快速转化提供渠道。④行业组织通过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行业竞赛赛事支持等方式前置性将用人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对接。

3.3 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确保各方利益 “四重螺旋”育人模式持续运行的保证在于强化办学共管、资源共享、职责共担,实现合作各方利益最大化。①以产业为引领,建立产教融合资源集群。实施“引企入研”战略,将行业需求整合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各参与主体在政策、物质、信息、资金和知识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获取能力,合作共生、形成稳健的育人系统。②将产教融合建设纳入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推动校企共建专业、教材、课程,联合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多层次合作办学。打通校企选人、育人、留人、用人通道,提高人才供求匹配效率。③制定“产教融合型”企业评定标准和奖励办法,实现双方共赢为切入点,完善激励措施,激发企业有效参与,切实增加企业收益。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加强统筹,发挥地方政府协调与服务作用,打破合作育人主体相互独立的藩篱,促进育人目标“共契”,推动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持续合作转变。

4 土地资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4.1 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统一”原则,打破现有专业、学科、学校与社会的边界,推进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评价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缩短人才培养周期。①坚持“以生为本”,挖掘学生内源性学习动能。注重学生动机潜能与全面发展需要,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学,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提升学生对教学、师生互动及学业支持的满意度。②推行“实战+创新”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岗位标准为导向,将行业用人标准嵌入培养目标,将企业内训课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师生高频次互动,提高学生对教师、高校、政府、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满意度。③推行“学校指导教师+单位指导教师”的双导师教学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城市规划师、GIS 工程师),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及行业应对能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及“学术创业”,进行跨学科、跨界研究合作。④学赛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代考。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增强综合实习模块,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专业技能大赛(不动产估价大赛、土地利用规划大赛、土地国情调查大赛、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全国高校 GIS 技能大赛等),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推行全国性专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与相关课程(如不動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等)学分互认,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

4.2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采用平台经济模式吸纳和聚集跨组织、跨领域的知识流、资金流、人才流与信息流等,实现区域之间、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创、共享,促进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合作。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国土空间信息大数据平台、土地资源管理案例库、核心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共享;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客空间,项目孵化基地、实训基地等共建共享;推动校际相关课程学分互认、学生交流、技术成果转化等。②产学交流平台。提供丰富、权威的信息,形成高校需求与企业供给、企业需求与高校供给的双边市场,促进产教融合项目洽谈、人才供需对接、就业信息互通,校企师资流动。③对外合作平台。开展国际联合办学,通过国际科考、联合工作坊、学生互换、教师互访等方式,促使专业发展的国际化,服务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4.3 健全产教融合服务链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领先企业+院校+行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优化协同育人生态[11]。①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强化供给驱动和政府驱动,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发挥校企双主体办学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②激发行业组织在产教双向供求对接中的动能。发挥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制定和专业认证方面的优势,协助政府对产教融合项目申报进行鉴定,评估项目实施的价值和应用的前景,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③发展产教融合服务性企业,建立融资服务、猎头公司、专利交易、纳税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④开展协同育人质量评估,建立主体高效合作与科学退出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办学比例,形成功能互补、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网络。

4.4 完善产教融合支持体系 国外产教融合政策顺利实施在于运用经济政策保障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的资金链正常运转[17]。①借鉴英国的“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KTP)项目经验,设立产教融合项目资助基金与奖励基金。运用教育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类专项资金,确保“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全链条的资金投入。②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功能,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多元化融资产品,打通教育、科技、金融、产业成果转化的通道。③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通过政府或学校购买服务、财税减免及融资支持,吸引更多优质社会力量联合办学,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建立企业参与多方协同育人的财税、投资、金融、用地、价格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④加强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建立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5 结语

人才培养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基于“四重螺旋”创新理论,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组织”产教融合联合体育人模式,促进各方的资源互补与动态互融,能有效突破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短缺”,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支持校企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付梅臣,胡业翠,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对比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9-11.

[2] 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14-19.

[3] 杨晓斐,武学超.“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30-34.

[4] 郄海霞,李欣旖,王世斌.四螺旋创新生态:研究型大学引导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探析——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90-196,200.

[5] 肖凤翔,陈凤英.斯坦福大学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缘由、路径及启示[J].高教探索,2020(2):48-56.

[6] 武学超,罗志敏.四重螺旋:芬兰阿尔托大学地域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模式及成功经验[J].高教探索,2020(1):67-73.

[7] 陈涛,韩茜.四螺旋创新集群:研究型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生态重构与路向探究——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20,8(2):48-61.

[8] 成宝芝,徐权,张國发.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98-102.

[9] 胡昌送,张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2-97.

[10] 霍丽娟.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8-44.

[11] 潘启亮,黄黎露.试析协同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3(5):33-36.

[12] 俞慧刚.从合作博弈到利益均衡:高校学生社团与企业合作的动态演化过程[J].高教探索,2020(2):77-82.

[13] 常进,陈逢文.基于EPM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9(11):118-123.

[14] 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7):7-12.

[15] 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6(1):42-47.

[16] 吴一鸣,武庆鸿.产教融合协同治理中第三部门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21):13-19.

[17] 王羽菲,祁占勇.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基本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0(23):21-28.

猜你喜欢
土地资源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土地资源管理中超规划开发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问题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