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愚美育思想与研究

2021-09-05 03:03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美育

岳 凤

摘  要: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人民教育家之一,王季愚校长的教育思想具有其时代的特点,又具有超出时代的高度。她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外语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在短期内完成党和国家给予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较早地注意到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注重坚持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務,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通过文学和艺术教育等形式教育人、培养人,注重将美育与智育、美育与德育、美育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确定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培养目标,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是新中国建国初期较早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结晶。

关键词:王季愚;美育;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9-0000-03

王季愚校长是新中国第一代高等教育专家。她注重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维度运用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注重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其教育思想基本涵盖了全人教育的理念,符合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符合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所以,王季愚根据新中国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时国情的外语专门人才的培养之路,更较早地积累出了丰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经验。

一、以美启智——重视美育与智育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一大批俄语翻译人才。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大力培养出党和国家所急需的专业型俄语人才,同时在既保证数量的同时,又能够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摆在王季愚校长面前的一大难题。

但是作为当时哈外专第一任校长的王季愚,并没有因为当时党中央对时间和数量的要求,就降低人才培养质量,而是始终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了首位。她提出“将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应国家急需的速成教育相结合,将教育和科研相结合,将目前的紧急任务和学校长远的正规建设相结合”[1]357,这是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的教育理念。所以,王季愚在注重专业技能的智育培养的同时,始终注重学生的其他方面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文化素养和美学素养。她认为,英语专业知识的培养与人的培养必须结合好,而人的培养并不只是会说外语,更应该注重全面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注重审美对人的熏陶,注重全人教育的养成。“外语人才应当是有全面文化修养和丰富知识的人,不是光说两句洋文就可以的”[1]144。可以说王季愚较早地诠释了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一经典理论。所以,早在1949年,王季愚就曾清楚地思考和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她指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培养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1]354

王季愚在坚持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时,始终注重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军政翻译人才和服务国家建设之初需要的翻译人才的同时,更注重人才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智育与美育的结合,诚如她所说的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所以,从1951年开始,在创建俄文师资培训班的时候,她就聘请苏联专家来我校作为学术顾问,并按照当时苏联大学语文系本科教学计划和学术的要求和标准,按照苏联俄语语言文学副博士的要求,修完“必读书目”,并且按照要求进行期末的考试和考核。这些必读书目基本都包含着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既能获得语言学技能的训练,又能更好地获得文学的滋养、艺术的熏陶、情感的陶冶。可以说,在注重智育的同时,兼顾了美育的重要任务,实现了智育与美育的结合。

所以,王季愚通过学习苏联文学作品的方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人的培养结合,将智育与美育结合。她非常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建国初期,她就开创性地在外语学校设置语文教研室,请了很多当时比较有文化素养的教师来学校教授中文,比如周艾若(周扬的儿子)和李人纪(李立三的儿子)来校教中文,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学基础知识,她还曾多次强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母语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要注重外国文化的侵染与中国文化的熏陶之间的关系,强调要让学生加强中文功底和语文的学习。

诚如王季愚曾说过“士先志、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里所说的“器”就是指注重外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她在强调“器”的同时,还强调了“文艺”,这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之所以她能注重和强调文艺的作用,因为王季愚校长本人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和文学素养的人,她从3岁起就熟读古文典籍,从小就熟读和背诵了很多经典,直到晚年时,还能熟练地背诵下来《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经典作品。诚如李纳同志在回忆王季愚校长时说道的,与之朝夕相处的是大量的书籍。《春秋》《左传》《汉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成为了她不可分离的朋友。而且,王季愚在学习俄语以及翻译和接触俄罗斯文学作品时都受到了很大的文学和艺术的侵染。“季愚同志勤奋好学,读书很多,她不单研究现代文学思想、希腊和俄罗斯文学思想,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从经史到老庄都研究。”[1]90她还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在人间》,而且在当时著名普希金研究专家戈宝权先生编辑的《普希金诗选》中收录了署名“王季愚”翻译的诗篇二十余篇,可见王季愚的文学素养和俄语语言文学的水平。而且在北京求学期间,她还同时学习了日文、英文,读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体会到了文学艺术作品带给人的思想的促动、情感的滋养、文化的熏陶等。

在哈外专期间,她总是将这些文学的积淀信手拈来地运用于讲课之中,那个时代,王季愚校长就懂得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杰出的文学名著运用到枯燥的思想政治等理论课程之中,以至于王季愚校长的课总是非常生动而吸引学生,“她用《阿Q正传》中的人物诠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在讲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旧中国不能得到发展时,又把矛盾的小说《春蚕》穿插在一起讲。”[2]95所以,王季愚校长在学校期间,向全校学生开出了三四门理论课,亲自授课,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欢迎,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并且她还将自己的这一授课方法叫做“文化还家”。

二、以美养德——重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王季愚较早地提出了要注重将情感培养和文学素养培养相结合,较早地意识到了美育对于人的培养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文学和艺术的美的教育在培养完整人格和完美人性方面的作用,注重以美育促德育,以美涵养人性和德行,实现德育的目的和效果。

王季愚被任命为哈外专校长之时,正值蔡元培发表著名的《美育代宗教》的大时代背景之际。作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生的教育理念都在诠释着美育的重要作用。蔡元培曾将美育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核心要义,那就是对人格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3]133。培养人的高尚纯洁的完美人格和健全的人格,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目标。

王季愚校长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完美人格的全人教育理念,进行着特殊时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她并不主张一味地只教会学生掌握一项外国语言的基本技能,那样做只是达到了一个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大学培养人才应该具有的高度。“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培养,才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向。而种种育人方式之中,美育又具有着尤其突出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诚如蔡元培先生曾极力强调美感的教育可以实现世界观的教育,通过美感教育的形式,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很多他们并不愿意接受的内容。

王季愚校长也深谙这种观点,她在办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王季愚曾经提出:“德、智、体也好,德、智、体、美也好,德、智、体、美、劳也好,礼、乐、射、御、书、数也好,都是全面发展,又都是把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放到第一位。士先志,士先识器而后文艺,也都包含有这个意思。”[2]92可以说,王季愚校长较早地认识到了人才培养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将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之中,“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而无论是“德”“智”,还是“体”“劳”,都与“美”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和向度,所以我们常常习惯所言的“美德”“良知”“健美”“勤劳”等词之中,都蕴含着美的维度,都是对“美好”的诠释。所以,作为当时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王季愚校长并没有只注重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是较早地、比较有超前意识地注意到了“全面发展”之于人的意义。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注重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滋养。在哈外专时,她亲自给全校学生讲关于思想方面的大课,她曾强调世界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生航线的“方向盘”,“方向盘”就是决定了一个人要往哪里走,一个学生要在哪个方向上成才,在实践中,王季愚同志非常重视德育,她认为德育必须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管方向、管立场”的。可见王季愚校长在育人上始终牢记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将德育作为第一位的教育目标,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的关系,更注重以美养德、以美化人这一美育与德育相结合育人手段。

三、以美怡情——重视美育与生活相结合

为了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王季愚校长非常注重环境的重要作用,为此她在校园里创造了大量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俄语的机会和空间场所,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打造良好的俄语学习环境。并且,王季愚校长倡导生活之中的教育,注重以生活为空间,以文艺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文艺实践和文艺活动,创造以美怡情的育人环境和使用俄语的环境。

注重教学环境中俄语的使用。比如,在主持哈外专的初创之时,王季愚校长充分地利用当时哈尔滨苏侨人士较多的优势,聘请大量的苏侨来校任教,尤其在学校的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的课程教师之中聘任苏侨教师,这些课程聘请苏侨教师,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补充,这是在学习坏境之中能够让学生在各个教学课程中都能更多地使用外语,打造纯粹的俄语语言使用和运用环境。

注重生活环境中俄语的使用。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能够使用俄语,王季愚校长倡导环境育人的作用,在学校的各个服务部门和服务场所,甚至学校的保洁员、医务人员、打字员等教辅服务部门之中,也聘请了大量的苏侨来校工作,甚至早上喊早操的人员也都是苏侨,以此增加随时随地使用俄语的生活环境,将语言的使用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得学生能够全天候地处于俄语的语言会话环境之中,将俄语语言的使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学校在餐厅之中通过广播播放俄语,教学楼的各处墙壁上也张贴着名家论俄语的标语,以此增加学生的俄语语言环境,创造了“俄国化”的小环境。

注重文体活动之中俄语的使用。王季愚校长注重文体活动之中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哈尔滨音乐之都和苏联文艺繁荣的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艺文体活动。在哈外专早期,王季愚校长就曾组织了《家庭问题》、俄文剧《卓娅》、京剧《失街亭》、宋之写的《猴戏》和陈白尘写的《升官图》等多门剧目的演出。几乎差不多每个周末学校都有各种文娱活动及文艺晚会,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演唱革命歌曲和俄文歌曲,学校里有很多文艺骨干学生,文艺才能都很精进,学生课外文体活动都与外语相结合,还给学生业余小组請了舞蹈老师和音乐老师,以活跃全校生活,那时学舞之风也很盛,学校每周末都举办舞会,还聘请了专门的苏俄舞蹈教师,来学校教授学生们跳舞,以适应未来外交官等工作的需要。

学校还通过唱俄文歌、表演俄语戏剧等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们对俄语的学习和使用。运用俄语进行戏剧的表演,这得益于王季愚在北京上学期间,就曾进行过左翼戏剧活动。当时同班同学于伶、宋之、陶成等人发起的“苞莉巴”剧团,经常自编自演一些街头话报剧,宣传抗日和讽刺国民党政府等,王季愚经常去参与活动,剧团活动每逢选用俄文短剧作为剧本,翻译工作总是由王季愚来承担。

学校还开展各种俄译中、中译俄翻译大赛,以及俄语作文、俄文书法比赛等活动,在丰富的文艺活动之中,增加学生使用俄语语言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语言使用环境,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学校还通过俄语板报、俄语广播、俄语晚会、俄文俱乐部等形式,加深学生使用俄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艺熏陶和美育的培养。王季愚校长还曾鼓励和要求学生多收听俄文广播,多看俄文电影,当时哈外专学校附近就有很多俄语电影院,播放了很多俄文电影,学生们从中获得了较好的俄语语言环境和文化熏陶。也因此,当时从哈外专走出去的很多翻译人才也成功地融入到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建设之中,文艺才能也无疑成为外交的重要契机和方法。这些都得益于王季愚校长坚持以文艺活动为载体,打造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艺术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

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人民教育家之一,王季愚校长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她坚持和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确定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较早地注重了文艺在人才培养、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美育的育人功能,并进行了较好的美育实践,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也为后来我国外语类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奠定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赵劭坚等.平凡人生——王季愚传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3.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美育教师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论全人教育视阈下的高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