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课程创新路径探索

2021-09-05 19:36汤晓彭振博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课程体系

汤晓 彭振博

[摘要]课程是落实产教融合这一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基础环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产教协同合作育人的途径,为实现产教融合课程创新、增强课程教学实践性与职业性提供了保障。文章在分析信息化时代产教融合课程创新现实需求及产教融合课程创新实施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创新的六大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创新

[作者简介]汤晓(1981-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彭振博(1978- ),男,河北阜城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浙江  宁波  315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药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G20190721)和202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建设与混合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SCG1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6-0095-05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再上新台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环节,在课程设计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推动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有机联系,共同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并且对实现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了知识传播模式,对教育的影响也日渐深入。2018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赋予了职业教育全新发展理念,要求教育现代化水平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范围更广。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融合不断深化,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创新,对接产业需求,将企业资源引入课程,构建产教融合协同教学路径,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职业性,深化产教协同合作育人。

一、信息化时代产教融合课程创新的现实需求

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高职院校改变传统课程理念,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实施产教融合课程创新,积极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向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现实需求对接。而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也需要专业设置回应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匹配生产过程。此外,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成长需要从学生需求角度制定个性化课程菜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选择等,构建工作岗位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满足多样化成长需求。

二、信息化时代产教融合课程创新的实施困境

1.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不够深入。当前很多地方的产教融合中,课程建设仍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专家参与度不足,企业主体地位有待突破。企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体系共建、课程内容改革、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课程教材研发、精品课程开发等方面,未能有效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则在生产线、企业车间、办公室等社会教学资源挖掘利用上有所忽视。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课程中,实际上仍由学校主管专业知识教学,由企业负责专业技能实操训练,二者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与有机协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被人为割裂,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不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此外,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企业专家参与线上教学和工作场所线下教学比例较低,校企混合教学较育人“双主体”理念的要求仍有差距。随着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应大力开发丰富的社会资源,将其统筹融合到课程教学资源中,校企双方应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产业输送真正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融合不足。高职院校不断探索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但一些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没有充分理清高等职业教育、产业人才需求以及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与行业企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课程体系未能融入新技术、新标准、新要求,不能及时反映产业升级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最新动态,课程设计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没有与时俱进,不利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此外,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标准与内容设置没有真正同产业接轨,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所学与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相去甚远,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与竞争力。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需要顺应时代新发展,从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构建课程体系,将原有知识结构重新组合,不断吸收产业发展更新的职业技能,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

3.课程教学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程度参差不齐。一是一些教师在实现教学过程在线化、教学资源网络化时,把课堂中的填鸭式教学带入网络教学空间,学生从向教师端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从网络端被动接受知识。二是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设计未充分考虑产教融合要求,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知能素”全方位培养目标,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应用较少。三是信息技术主要还是作为工具,数字资源存在简单相加,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程度不够,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引导能力有待加强。四是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开发形式不够多样,不能很好地服务产教融合课程,数字服务平台质量参差不齐,教学端产业资源、优质特色资源、三维动态资源、个性化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端学习小程序、小助手均较少。五是未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精准教学,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试、反馈与互动缺乏有效支持,导致个性化教学指导无法满足,对学生信息化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也不够。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产教融合课程创新的实施路径

1.加强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与协同规划,构建全方位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完整、详细、动态的行业大数据资源库,基于大数据分析专业依托产业的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搭建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运行机制,树立共同育人理念,健全协同育人标准体系。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岗位劳动技能要求,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需求导向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开发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点的课程标准,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参与课程考核评估,提升人才培养的产业参与度。充分发挥三方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及时掌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技术、新标准、新要求,依据岗位职业新标准制定或修订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对接区域产业升级所需职业标准。

构建“三方联动、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三方主体协同合力。畅通校企沟通渠道,强化行业组织责任意识,发挥行业组织协调功能,及时收集与传达行业发展动态、产业用人需求、就业形势等信息。完善产教融合保障机制,明确参与主体各方需求,激发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动力,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把职业岗位新技术、新技能与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紧密对接,提升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契合度。

联合产业、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渠道,构建开放共享、跨界共建、透明开放的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办学动态信息,将平台搭建为行业、企业、学校积极互动场所,使参与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都能便捷使用这些资源。把零散、片面的信息整合成系统的集成数据,按照政策导向、产业发展、企业需求、院校特色、教师专长、社会服务、跨校合作等模块,分门别类发布信息、更新数据,拓宽各方主体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校企合作效率低下、不能精准判断产业发展等问题,实现产业与专业紧密对接,提高产业界收益,有效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

2.建立工作导向和设计导向的多元课程体系,开展岗位式课程设计。通过线下交流与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对接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以完整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置逻辑主线,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平台课程、项目课程、模块课程、岗位课程等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调整完善课程标准,确定实用教学目标,注重知识多岗迁移、能力多岗锤炼、素质多岗培育,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体系有效匹配,适应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将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使之跟上区域产业发展与调整的步伐,体现课程的先进性、职业性和适用性。在工作导向课程体系基础上,深入落实以学习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理念,进一步建立设计导向课程体系,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培养全方位技术适应能力为目标,在新技术逐渐融入高职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成为未来技术革新源头,实现由职业劳动者向技术设计者的跨越。

坚持需求导向,从生产实际出发,开发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大数据分析主要就业岗位,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强化满足合作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建设,以企业真实案例设计典型工作项目,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内容,校企联合开发精品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树与技能树,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落到实处。根据专业特点,结合1+X证书等技能考证与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融合技能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创新课程设计,发扬工匠精神,不仅突出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而且融合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将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品质培养融入岗位式课程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培育不同行业的职业特质。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理论课时与实操课时分配,引导并内化学生爱岗敬业、沉静执着、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合,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3.引入企业创新课程与创新项目,实现学生分类培养。在平台课程、项目课程、模块课程、岗位课程等多元化课程体系基础上,把校企合作中的科研问题与科研项目带入第二课堂,开发以科研探索、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课程与创新项目,发挥企业技术优势与学校科研力量,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课程与创新项目以生为本,以专业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环境,引导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协作克难的个人品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学校与企业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建设校内工作坊、大师工作室、研究室与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科技研发提供足够场所,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带领学生参与互联网+、智能制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通过创新课程、创新项目、创新创业大赛,深化产教融合育人作用,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人才,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反哺区域产业,服务地方企业。

4.开发企业优质课程资源,搭建互联网实境育人平台。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按照課程培养要求,制作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企业设备实操在线学、工作岗位实操在线学,借助AR、VR等三维动态资源,让学生体验真实企业操作环境与操作过程,弥补校内教学设备、场地与技术力量的不足,奠定企业实践基础。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学生人人可参与,而具有智能交互功能的动态资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技术骨干较难担任兼职教师的现实困境。除了职业技能教学资源,还可开发特殊岗位职业素养在线学、平凡岗位的工匠精神在线学、职场礼仪在线学、职业规范与职业禁忌在线学等数字化资源,把职业素养要求、企业职场文化与管理理念等打造成可视化、场景化教学资源,将专业课学习与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过硬综合能力,树立现代化工匠精神,感受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从而在教学中促进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养成,也为今后走向管理岗位及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在互联网实境育人平台中,企业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由技术骨干、人力资源培训师、优秀校友等组成的企业数字教学资源库。通过不断更新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将企业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训这两种校外资源结合起来,加强学场和职场“双场融合”,促进学场“职场化”,推动产教融合课程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心实施创新有效的混合教学。强化教师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与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校内外培训、交流学习、观摩示范课、组织磨课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与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共同体,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双师双能教师基地,为专任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场所,保障教师企业实践、挂职锻炼时间,提高产教融合实践能力,培育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优化课程师资结构,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团队。

在岗位式课程教学中,精心组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保障学生有更多时间互动与自主学习,有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根据工作项目组织教学,积极开展交流互动,把线上自学、实验实训室实践、课堂研讨、企业教学等融为一体,学生在进阶学习路径上反复学习、深入思考,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实现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循环递进。在混合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教师与企业技术、研发骨干共同开发项目化、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多种教材,加强产教融合教材建设。同时,分析学生需求,提高数字资源服务意识,开发个性化学习小程序、小助手等具有人工智能特点的应用,为混合教学增加个性化、探究型特色资源,并利用大数据深入剖析网络资源使用中的问题,促进优质资源开发利用。

为保障混合教学有效实施,实现因材施教,课前教师应充分做好学情分析,组织智慧化混合教学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共性与个性,通过合理分组、丰富教学资源及其获取方式、分层分类教学、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督促机制等手段,激发不同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主体作用。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线上线下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进度,线上学习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及时找准学习堵点及盲点,并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提供后续个性化学习指导,建立学生持久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营造朋辈学习氛围,通过线上线下合作实践、研讨、竞争等方式,增强交互学习,发展交往能力、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

6.建立校企参与的多元化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了解学习情况,并进行多角度、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注重考核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习过程监督与阶段性考核,消除学生平时松懈、期末应付的心理,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反馈更正。线上线下考核注重相互衔接,实践教学在操作前先检验线上预习情况,合格方可操作,在线考试与测验内容基于线下实操体验与理论教学,课堂中的讨论与提问,应围绕微课、视频、作业、题库等线上资源开展。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阶段性考核结果,以便学生随时改进。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教学目标掌握情况,相互鼓励监督,激发学习主体意识,树立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企业兼职教师应从职业角度点评学生完成工作项目情况,并按照对“准员工”的要求,评价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夯实未来就业基础。此外,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研讨等形式,学生、企业及时反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情况,以便完善和调整后续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校企参与的多元化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一是注重过程性考试,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随学随考;二是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三是注重线上线下教学考核衔接,四是考核有必选、自选内容,鼓励创新能力,对学生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邓泽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36-49.

[2]郭广军,赵雄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关键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7):12-19.

[3]马树超,郭文富.高職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 (4):58-61.

[4]汤勃,孙建益,曾良才,等.“互联网+”混合教学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34):90-99.

[5]王伟毅.“金课”视阈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19(5):75-77.

[6]王羽菲,祁占勇.职业教育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0(2):20-27.

[7]于红梅.大数据思维下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开发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9(14):18-21.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