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的田园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探究

2021-09-05 04:49谢雪甜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

谢雪甜

摘 要 田园研学基地是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关乎研学质量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分析了目前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心理学和设计学两个角度提出了田园研学基地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地域文化植入、互动性景观设计、生态融合多主题立体互动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为田园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乡村文化振兴;互动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63

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巩固扶贫攻坚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策略与途径。乡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与发扬当地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研学旅游,是通过“两山”理念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更是对乡村地域文化的活性传播。作为研学旅游物质载体的研学基地,其环境设计是否满足研学旅游的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需求,关乎研学活动质量及乡村传统文化的活性传播。

1 乡村地域文化与研学旅游、研学基地的关系

1.1 研学旅游是乡村地域文化的活性传播方式

文旅是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文化感知、体验为主题的旅游,文旅是乡村地域文化的活性传播方式,旅客可以将乡村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研学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方式,通过研学活动,青年学子以传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了乡村地域文化。

1.2 研学旅游赋予乡村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研学旅游促进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增进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从而自主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去。此外,研学人员作为乡村地域文化的客体对乡村文化进行活性传播,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使乡村文化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

1.3 研学基地是乡村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

研学基地不仅是服务于研学活动的空间,还是当地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特色,其环境设计肩负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功能需求。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强调,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

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要根据研学人员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所提供课程体系的内容来进行。做好需要满足研学活动所需要的感知空间、实践空间、探索空间的规划[1]。在满足研学功能的前提下,加入创新的设计手法,彰显乡村地域文化,产生人与建筑、人与景观、人与设施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2]。打造乡村文化特色与室内外环境相融合,集教育、体验、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研学基地。

2 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现存问题

田园研学基地是指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地方特色等资源来设计体验活动的研学基地。近年来“田园综合体”的蓬勃发展为研学旅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通过文献调研,总结目前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同质化严重,乡村地域文脉记忆逐渐消退

基地的建设一味追求城市化,与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脱节,地域特性不强,同质现象严重,与研学基地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3]。

2.2 设计滞后,体验性不足

部分研学基地的建设重视课程设计,却轻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只满足课程的基本要求,设计缺乏创意,主题特色不明显,研学环境与研学人员互动性不够,研学人员只学不游,体验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2.3 教育性不强

部分研学基地建设过分追求环境的标新立异和娱乐性,课程设计单一枯燥,只游不学,达不到教育和研究的目的。

2.4 服务面窄,难以可持续经营

传统研学基地服务人群定位过于狭窄,主要服务于中小学生的团体活动,社会服务性较低,导致非研学时间段的客流量很少,难以维持基地非研学时段的经营。同时服务于學校团体活动和家庭亲子游是田园研学基地的重要出路,在设计上,除了集体研学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外,应增强环境的游览性和体验性,提高基地闲时客流量。

3 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3.1 研学人群因素

研学基地环境设计应满足集体研学和亲子游两种模式,应根据这两种模式的参与人员的特征进行设计,打造教育与游览、校园与景区的多重功能。

3.1.1 以学校为主体的研学活动

研学人员主要为中小学生,年龄段主要为7—18岁,该年龄段人群生理和心理都有着明显的特征和需求,因此,该年龄段人群的特征和学校团体活动需求是研学基地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

根据瓦龙的《儿童心理学》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分析,以及其他关于儿童的研究得出:

1)儿童的特征:绝大多数儿童喜欢有良好互动性的自然场地,比较喜欢集体群聚活动,对新奇的事物天生具有探究的欲望,高年龄段儿童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2)儿童对田园研学的需求:儿童有对大自然的认知需求、对生活实践能力的需求、对自然美学培养的需求、对拓展自然兴趣的需求、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需求。

因此,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应能给儿童提供一个天然的教育与体验空间,环境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探究性和新奇性,对儿童的探索欲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实现儿童对田园自然生态的认知体验、对升级景观现象的审美体验、对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习俗的情感体验。

3.1.2 以亲子游为主体的休闲游活动

亲子游的主要成员为有孩子的家庭,这类人群更加关注基地环境的体验性,包括感官体验、教育体验、情感体验与社交体验。感官体验是基础体验,教育体验、情感体验与社交体验主要由基地的文化内涵来实现,是旅客更高层次的体验,是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感官体验:是身体意识层面的体验,包括视觉体验、听觉体验、触觉体验、味觉体验和嗅觉体验等,对基地环境的色彩、图案、造型和材质等设计元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音景观、嗅觉景观和具备采摘、品尝功能的触觉景观和味觉景观设计,能加深游客的体验度。

教育体验:乡村生态认知的科普性教育是儿童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内容;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包含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及随行人员团队的情感体验;社交体验:在基地的游览和各类活动中,与各类人群的互动能增加儿童的社交体验,科普长廊、手工体验坊、开放场地等是基地满足教育体验的需要[4]。

因此,针对亲子游人员,研学基地应更加关注互动空间组织和互动景观设计,利用丰富多彩的造型元素,采用创新的造景手法打造具有适宜活动尺度及人性化服务设施的亲子景观空间的设计亮点。

3.2 课程体系因素

田园研学基地的课程体系一般包含田园生态认知、田园生产认知与实践、乡村生活及文化习俗体验3大模块的课程,课程模块的内容和需求决定了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应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有自然生态情况下,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改造设计。

4 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的理念和原则

4.1 设计的理念

以最大程度尊重本土原生态为前提,以“学和游”为功能设计导向,以地域性和主题性的文化建设为赋能方式,通过互动景观的设计手法,增强研学人员的体验感,打造研学品牌,满足研学人员教育、体验、审美的多重需要,提供学、游、吃、住、行等多项服务,具备教育与游览、校园与景区的多重功能。

4.2 设计的原则

4.2.1 安全性原则

研学基地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在空间尺度、标识系统、界面材质、凸起造型等方面需要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此外在植物选择上避免选择有毒、有刺、有特殊气味、会掉果实的植物。

4.2.2 研学的教育原则

1)趣味科普性原则:通过交互性景观设计,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研学者在其中获取到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2)生态美学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乡村自然生态,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建造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在田园上创造当地乡村独特的艺术美感,对研学者实现生态美学的熏陶。

3)文化地域性原则:深挖当地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内涵,提取设计元素,运用到基地的环境设计中,采用重现、隐喻、抽象等各种现代的设计手法,凸显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乡村生活形态、传统文化和习俗。

4.2.3 研学的体验性原则

1)多重感官的刺激性: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和味觉多重感官的刺激性,引导游客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

2)良好互动的参与性:使研学人员使与景观产生互动,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体驗的真实性:田园生产的真实场景、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具的真实展示等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手工技艺、节庆活动等当地原生文化资源,是基地景观体验真实性的设计资源和要素。

4)景观时序性:根据景观的时序变化丰富季相构图,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致空间[5]。

5)景观的文化性: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理清地域文脉,提炼地域文化的代表性要素融入基地环境设计中,增强农耕文化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体验感。

5 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的田园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策略

田园研学基地的研学内容主要为自然教育、地域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的环境设计应运用现代的设计思维,梳理与整合我国乡村本土资源,深挖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提取当地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基地的空间规划和空间设计中去,利用互动景观设计的手法,营造又既可以生态科普教育、乡村生活和文化情感体验,又可以多感官休闲娱乐体验的田园研学空间,为儿童近距离地接触田园风光与田园文化提供空间平台。因此,从传统文化植入、体验性互动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的策略。

5.1 地域文化植入策略

乡村的地域文脉是田园研学基地环境设计的背景与设计来源,将文脉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用景观小品、公共艺术装置、建筑、道路等环境元素来体现或表现地域文脉、诉说乡土故事,通过植入地域文脉,赋予空间内涵,促进基地的人文互动。

5.1.1 以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空间规划与空间设计

极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历史、人物、风俗及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节庆活动等都是乡村珍贵的感知资源,在基地的环境设计中,将好感知的资源作为故事线索安排好空间序列规划,在研学活动中讲好乡村故事。提炼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每个空间的景观设计,赋予空间不同的内涵,营造出叙事性空间、情感性空间、游戏性空间等[6]。

5.1.2 人机互动,激活地域文脉

深挖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提炼和归纳当地乡土文脉的特色,运用形(形态)、色(色彩)、质(材质)、构(结构)的综合手法再现地域文脉空间,让建筑、景观小品作为载体向研学人员传递优秀地域文化,让研学人员与环境产生行为互动、情感互动,从而实现地域文脉的激活。1)再现地域文化的景观构建功能化、实用化,与研学人员产生行为的互动。2)通过旧物展示、形态重构等手法,使基地景观与研学人员产生情感的互动。

5.2 互动性景观设计策略

在基地的每个空间设计中,可以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来创造丰富多样的互动性景观,与人的行为、情感进行互动,吸引研学人员主动参与,加深行为体验感和情感体验感,强化教育效果和地域文脉记忆[7]。

采用五感景观规划理念与方法,主次感官结合的方式,打造以视觉景观为主,听觉景观、触觉景观、嗅觉景观和味觉景观为辅的虚实搭配的多感官、互动层次多样的景观氛围。

5.2.1 视觉景观

梳理分析地域性文化,提炼特色识别性元素,进行视觉文化景观打造。

1)视觉景观的色彩设计

视觉景观的色彩包含设施色彩和植物色彩2大类。设施色彩有2种搭配方式:①采用环境色的对比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塑造视觉中心;②采用同类色,和谐统一,塑造历史感和质朴感。植物色彩,同样常有2种搭配方式:①跟环境色是同色系,与环境形成一定的体量感;②采用环境色的对比色的大面积斑块,并且通过一定规律重复交替,形成色彩丰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美学体验。植物色彩搭配还要根据植物的季节特性营造季相构图。

2)视觉景观的空间造型设计

置石、水体、雕塑、广场、花坛、建筑、植物等相对于周围景物具有点的特征,属于点的元素;道路、建筑外轮廓线、水体的岸线、绿篱、带状花坛、林缘线和林冠线等具有线的延展性,属于线的元素;墙面、屋面、水面、花海、草坪、路面、农田等则属于面的元素。景观空间是由点、线、面构成,设计应利用构成的原理和形式美的法则,通过路网的连接,形成“以点连线、以线构面、以面带片”的网络空间布局,塑造层层递进的互动性景观空间。

充分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空间塑造互动性景观空间,如相对平坦的地方可用于传统文化体验工坊等,对地形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具有良好视野的高低错落的地形,可以搭建观景台等为研学人员提供多视角的观景空间;低洼的谷地是水体汇集之地,可以建造滨水景观或亲水平台,实现景观与人的良好互动。

利用植物进行造景时也应注意良好的互动性,观花、观果、观叶植物的合理种植,通过丰富的植物形状刺激研学人员的视觉感知。

5.2.2 听觉景观

听觉景观主要是通过听觉来感知和互动的景观,也称为声音景观,简称声景。声景是最能勾得起记忆和联想的方式,可以让人记得住乡愁,也可以让人心情平静,调节情绪,通过声景的正、负、零设计可以强化乡村特有的声音体验,也可以降低或掩盖嘈杂的干扰声音,还可以营造适合于动物繁殖与生存的自然环境,打造自然原生态的声景观。

5.2.3 触觉景观

田园研学基地的触觉景观一般都是以采摘项目为主题的果园、以种植为主题的1 m菜园和动物喂养等,很多研学基地的触觉景观都存在设计滞后的现象,仅是农业经营,缺少美感。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根据心理学的互动性原理,当地取材进行景观设计,既可以体现当地文化,又可以增加美感,甚至可以实现心理治愈功能。

5.2.4 嗅觉景观

植物的气味能让人对景观产生联想,形成不同的感受与体验,田园研学基地可以嗅觉体验园或体验平台的方式,通过不同芳香植物的造景手法,打造四季流转、季相交替、全年皆香的,以“嗅”为主要感知方式的景观。

5.2.5 味觉景观

味觉景观具有双重属性。1)参与性,即味觉真实体验行为与景观叠加,实现1+1>2的叠加效果,例如,水景与茶亭、古村与小吃摊等组合,情感上的互动不仅体现了地域文脉,而且强化了人的记忆和感受。2)非参与性,即味觉体验行为并非真实存在于景观当中,而是于视觉景观密切相关,“望梅止渴”就是非参与性味觉景观的一种表现[8]。

5.3 生态融合多主题立体互动空间规划

5.3.1 生态自然、地域文化与现代高品质體验融合的空间组织

结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和生活品质需求,最大程度地尊重乡土环境,就地取材,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对基地现有资源进行空间组织,按照地域文化的特色事件进行空间序列的排序和组织,创造丰富的农业体验项目与景观类型,同时赋予基地空间序列故事性和文化性,引导研学人员顺应自然地参与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

5.3.2 立体的体验空间

以“平台搭建、路网渗透、节点嵌入”的方式,搭建高度、广度和深度的体验空间。

1)利用地形高差营造多视角观景平台,搭建高度体验空间,给以研学人员多角度的视觉体验;

2)以点连线,利用路网渗透方式,串联各处景观点,做好线性空间组织引导,打造延伸式的广度体验空间;

3)通过互渗式湿地景观节点打造深度的体验空间。

5.3.3 多主题的文化体验空间

可以通过综合手工体验工坊打造传统文化体验空间;利用田园生产景观和场地,打造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原有建筑一部分改造为集体研学的生活中心,另一部分则改造为服务于家庭亲子游的民宿。田园研学基地通过这3大空间领域的打造,为学校集体研学和家庭亲子游提供学、游、吃、住、行等多项服务,具备教育与游览、校园与景区的多重功能,实现研学和游览人员田园科普教育、行为体验、情感体验的功能。

6 结语

根据对田园研学基地的现状分析,学校团体活动和家庭亲子游是田园研学基地的主要服务对象,从心理学和设计学2个角度提出了田园研学基地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地域文化植入、互动性景观设计、生态融合多主题立体互动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为田园研学基地的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吉利利.基于自然教育的小学生户外研学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20.

[2] 赵艳红.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胶东海草房研学基地环境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3] 李洋,郭晓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营造探究:以凤溪玫瑰教育研学基地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2-5.

[4] 郑卉桃.城市学龄期儿童旅游体验及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5] 刘芳.身体现象学视角下的农业公园景观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6] 王政蒙.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8.

[7] 李艺文.犍为县七一自然教育基地交互性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

[8] 王竞永,李素雅,宋菊芳.五感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以随县潘家湾为例[J].绿色科技,2016(23):99-101.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课程中线型要素的形式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浅析生态设计在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环境装饰设计中舒适气氛的营造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