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明代周藩王墓调查研究纪略

2021-09-05 02:41孙凯
大众考古 2021年3期
关键词:王府亲王墓葬

孙凯

明朝对皇族实行分封制,封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有周、唐、赵、郑、伊、徽、秀、崇、汝、潞、福诸藩,较之他地,河南的王府最多。这些藩王就国以后,不仅在生前修盖豪华的王府,死后还要在封地附近修建规模宏大的寝园建筑。河南诸藩,尤以封在开封的周藩传国时间最久,宗人最繁,墓葬数量自然也多,其墓葬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河南地区明代藩王墓葬的发展脉络。历年来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并发表的周藩墓葬资料寥寥,笔者在甄别相关历史文献和方志资料之后,对周藩所有的亲王墓和部分郡王墓进行了实地踏查和研究,而近几年的相关新发现,更是推翻了旧说。

河南首藩,人丁最盛

周藩始封王朱橚是朱元璋第五子,洪武三年(1370)封吴王,国于杭州。十一年(1378)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开封。有明一代,周藩亲王合计追封共十一世十三王,其世系如下:

周定王→周宪王

周简王→周靖王

周懿王→周惠王→

周悼王(追封)→周恭王→周康王(追封)→周庄王→周敬王→周端王→末代王(恭枵)

郡王开府七十有余,人丁之盛,非其他藩府所能及。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载:“隆庆、万历之际,周王府有亲王一位,永宁等郡王四十六位,镇、辅、奉国将军一千三百四十九位,中尉二千五百五十九位,郡县主君一千二百六十五位,庶人一十五名。”到了周端王(万历十四年袭封)在位的时候,“自王以下,凡三万二千八百九十七宗,其宗独众”(何乔远:《名山藏》)。由于明政府财政不支,明晚期宗禄拖欠、折钞的问题日益严重。周藩部分宗人竟“无产可鬻,无人可依,数日之中,会不一食。有年逾三十不能婚者,有暴露十余年不能葬者,有行乞市井、佣作民间、流移它乡、饿死道路者”(《名山藏》)。

墓区既定,聚族而葬

根据文献记载和调查发掘可知,周藩亲王、郡王及其他宗室成员卒后多数将墓地选择在当时开封府境内的州县,主要涉及今开封、尉氏、中牟、禹州、郑州、荥阳等地,但也有个别特殊情况。

亲王之中,末代王朱恭枵谥号未行而国亡,其葬地不详。其他十二王的葬地可分为三个墓区,禹州墓区葬有定王、恭王和端王,均位于禹州北具茨山东端;宪王葬于开封本地;荥阳墓区位于荥阳东南浅山丘陵地带,葬有简王、靖王、懿王、惠王、悼王、康王、庄王和敬王。其中悼王、康王为世子追封,未曾享国。

形成三个亲王墓区的原因有很多,如风水、个人旨趣、经济、礼制等因素。始封王周定王是永乐皇帝的亲弟,将自己的万年吉壤选择在远在禹州北的具茨山,此墓所在位置不仅地理山川颇有气势,而且墓葬玄宫规模宏大,建造精良,在明代藩王墓中首屈一指。不过从周定王祔葬墓中发现的墓志关于葬地、葬时改刻情况来看,先于定王薨逝的妃、夫人或宫人之前葬于开封某地,禹州玄宫建成之后迁葬于此。

周定王之子周宪王在文学、戏曲、诗词等领域颇有成就,也是有名的贤王,可能正是因为看到父亲的寝园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其临终前要求“岂丧葬于近地,葬从俭”,“以省民力”。

因宪王乏嗣,其弟祥符王进封为周王,即周简王。当简王尚居郡王府时,其王妃徐氏早亡,葬于荥阳,简王薨逝后,与徐妃合葬,这也是荥阳墓区的肇始。简王一脉一直袭封亲王,多数也就顺其自然地葬于荥阳墓区。后来的恭王又重新葬于禹州墓区,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其子悼康世子先葬于荥阳墓区,而恭王若按当时政府规定的昭穆葬制,无法在其附近选择理想的墓位。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后来,悼康世子之子周庄王葬于其父墓西,一东一西,成为典型的昭穆葬制。而庄王之子周敬王墓在荥阳墓区中最为靠北,但从“风水”角度分析,已远不如先前的诸王墓园,这可能也是周端王将自己的茔园又重新选择在禹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郡王的葬地除了顺阳怀庄王及其王妃吴氏合葬墓位于上蔡县之外,其余各府墓区均在当时的开封府境内,其范围从早到晚整体呈现出由大变小的趋势。封于明初的郡王,如永宁、汝阳、镇平、封丘、内乡、胙城诸王府墓区就近择于开封城周围,而遂平王则葬于郑州旧城西北,祥符王府(即周简王)墓区定于荥阳境内,顺阳王葬于远离开封的上蔡县。以上王府始封郡王皆为周定王之子,其葬地选择空间比较大,这和明初河南藩封尚为数不多有一定的关系。稍晚的原武王府、鄢陵王府始封王为周简王庶三子、庶四子,睢阳王府(即周惠王)、沈丘王府始封王为周懿王庶长子、庶二子,以上四府始封王与当时亲王本支世次较近,择葬于荥阳墓区,所受礼遇之隆,显而易见。到了明代中后期,就现有资料来看,除南陵王葬于郑州以外,其他郡王多葬于开封和尉氏等地。

各郡王府聚族而葬的特点比较明显。如郑州西北郊海棠寺附近至少葬有遂平荣靖王、恭安王、康穆王及其妃、夫人、宫人等。封丘王府墓区位于开封城西南,至少葬有温和、僖順二王。原武王府与鄢陵王府墓区相近,位于荥阳东部,从调查资料来看,两府郡王依世次由东向西呈“一”字雁翅式埋葬在须水河北岸的岗地上,形成规模较大的墓群。其中鄢陵王府已发现有靖简王及妃张氏、夫人魏氏,鄢陵端僖王及妃李氏,鄢陵恭昭王长子及夫人麻氏,庄和王及妃许氏等墓志资料。

佳城郁郁,气势轩昂

影响明代帝王陵墓选址最大的堪舆术是以《葬书》为代表的一套理论。主张“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除山势形局俱全以外,还要得水,即“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整个墓址就处于这样山环水绕的环境内。

始封王周定王墓周围的环境可谓此说的典型示例,墓葬位于具茨山东麓,山势延绵,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环抱,左是青龙岭,右为卧虎山,两山东南方向突兀一个圆形山包,正所谓“朝(案)山(砂)”,地形地势正符合“枕山面屏,气聚风藏”的要求。周定王墓南部有周恭王墓和周端王墓,两座墓周围的山体亦呈环抱之形。

荥阳墓区多是浅山丘陵,黄土深厚,地下水位低,作为墓葬选址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地。洞林寺嘉靖二十七年(1548)《周王旨谕碑》赞其“山明水秀,土厚风淳,乃佳城之区也”。

亲、郡王墓多位于“临流负山”“向林负山” 之处,这些都是《葬书》所主张的风水理论的具体表现。

碧瓦朱户,神道威严

不论亲、郡王墓,地表均建有寝园。至于其等级,从文献记载来看,主要表现在寝园面积和房屋数量两个方面。关于明代亲王墓葬寝园的建制,明政府于永乐八年(1410)和正统十三年(1448)先后两次作出规定。其中永乐八年的规定非常详细;正统十三年仅规定亲王坟茔有地五十亩、房十五间,而郡王坟茔地三十亩、房九间。从全国范围来看,亲王墓寝园建筑多以绿琉璃瓦覆顶,周藩诸王墓亦然,我们调查时发现大量的琉璃瓦件。不过,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所见周藩亲王、郡王墓寝园的建筑瓦件有很大差别。亲王墓的琉璃瓦胎体均为坩土制成,烧造颇为精良,而以原武某郡王墓为代表的郡王墓所见的琉璃瓦均为釉陶,其胎体为一般粘土制成,制作亦相对较为粗糙。这些应该是身份等级差异的一种反映。

关于明代亲王、郡王墓前的石像生制度,史书无载。目前的资料显示,明代早期的周藩亲王、郡王墓均未设置神道石像生。周定王寝园、玄宫规模庞大,惟不见有神道石刻。第二任周宪王墓因自然破坏等原因,已无遗迹、遗物可寻。第三任周简王墓前也只发现有守门石狮。第四任周靖王墓则发现有石马。而近年考古发掘的第五任周懿王墓没有发现神道石刻。但其以后的多数亲王墓均设置有神道,其中周悼王墓、周庄王墓和周敬王墓还增建有四柱三间石坊。

郡王墓前设置神道石像生目前见有原武某郡王墓、沈丘荣戾王墓和南陵庄裕王墓,但神道之制始于何时,尚不明确。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薨于永乐十三年(1415)的顺阳怀庄王和薨于宣德四年(1429)的罗山悼惠王墓前无神道石刻,周简王墓原为郡王妃坟,其墓前亦不设神道石像生。

金井玄宫,繁简有别

通过对周藩亲王、郡王墓玄宫形态进行初步考察,我们发现玄宫形态从明初到明末有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墓室的数量不断减少,玄宫的形态由繁到简。

周定王墓为十室玄宫,规模宏大,其祔葬墓建筑工艺奇特,尤为奇绝,这在太祖诸子的陵墓中是绝无仅有的。与周定王墓相比,周简王墓规模明显缩小,这座墓原葬其妃徐氏(葬于永乐十一年,1413),徐妃卒葬之时周简王尚未进封亲王,简王薨后在徐妃墓东侧增建一室,继而合葬。可以说,周简王墓是由郡王妃坟升格为亲王墓的。荥阳墓区稍晚营建的是周惠王墓,为三室玄宫,亦是由郡王妃坟升格为亲王墓。此墓中室于成化二年(1466)先入葬谭妃,后又入葬由睢阳王进封的周惠王,两侧墓室先后葬夫人张氏和宋氏。周惠王墓之后,周懿王墓、周悼王墓、周庄王墓和周敬王墓均为单室玄宫。可见周藩亲王墓葬的玄宫形态由早期的多室演变为晚期的单室。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亲王墓园内除主墓外 ,還有祔葬墓,如周定王墓的祔葬墓单独建造在一处土阜之上,轮状辐射墓室共17间,个别墓室出土有墓志,惜所葬位次不详。周简王墓侧也发现有祔葬墓的塌陷痕迹。近年发掘的周懿王的祔葬墓分列于主墓左右两侧,南北向排列,位如中堂,左右相向,各墓之内随葬器物各有差异。通过勘探发现,周悼王墓的祔葬墓位秩序亦如其祖周懿王。

郡王墓葬玄宫形态早晚的演变规律与亲王墓葬是比较一致的。顺阳怀庄王薨于永乐十三年(1415),其墓为五室玄宫。罗山悼惠王薨于宣德四年(1429),其墓为前后双室玄宫。薨于正德元年(1506)的沈丘荣戾王墓为单室玄宫。原武温穆王薨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其墓亦为单室玄宫。

生修梵福,死登极乐

明代周藩宗室多信奉佛道,经常舍资助修寺庵道观,以修梵福。王陵周围的寺庙道观受到周王府的恭遇,王府供养僧尼道人为已故的历代周王祈祷诵经,告慰亡魂,并希望神灵护佑王陵。这些寺庙虽然不像北宋皇陵寺院一样,在陵区专门设置,但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生者修福,为死者超度亡灵。荥阳境内王墓较多,且较为集中,其周围寺庙多有周王府助修者,如洞林大觉禅寺、兴国寺、祖始庙、谷山祖师庙及槐林关帝庙等。洞林大觉禅寺在明代受到空前的礼遇,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敕修古刹,诏命国舅马衲头宝公禅师重开山,并赐官地五顷,永不起税。永乐七年(1409)九月周定王为生女造白石南无日光菩萨一尊。后来,因周简王葬于寺后,寺院便一度被改为周王府的家佛堂。嘉靖年间(1522—1566),周王府两下谕旨,保护寺院,并勒石记其盛事。自洞林寺被改为周王府佛堂之后,凡遇节期,寺院僧众便赴周围各王陵诵经,告慰亡灵,迄至明末,遵制不改。

生前如此,死后亦然。个别明代宗室墓葬绘制有壁画,且均集中在河南境内,尤以周藩为最。周懿王墓壁画以云气、花卉、菩提树、乐器、荷花池为主要内容,虽无佛像人物之类,但和《佛说阿弥陀经》中关于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圣境的相关记载颇为相似。顶部的各类花卉、乐器应是供养之属;东西两壁的栏杆、荷花应是佛经所说的莲池,而北壁上部所绘的殿宇应是极乐世界中的琉璃宝阁。原武温穆王墓壁画的表现手法更为直接,北壁正中壁龛之上绘一身穿通肩袈裟的释迦牟尼佛,结手立于莲花座上。佛像左右两侧分别绘共鸣鸟、麒麟和迦陵频伽、白象。东西两壁内容近似,但略有不同。近北壁处均绘有释迦牟尼佛结迦坐于莲花台上,佛陀之后绘有上下两排前来赴会的菩萨、罗汉、僧尼等众。佛像上方绘有祥云殿堂,亭台楼阁,飞雾云霞,仙鹤翔鸣,还有铃钟等法器。墓顶绘日月星斗、团云及仙鹤。南端绘明月一轮,北端绘红日一轮,二者遥相呼应。团云中间缀以星斗,轻雾缭绕,宛然一幅天国景象。

官民守护,世代为业

通过调查,周藩部分亲王、郡王墓周围至今仍有守坟户后裔居住。相关的文字资料多见于各姓祖茔碑表、谱牒以及周边寺观庵堂碑记当中。

周定王墓守坟户有李、罗、白三姓,散居于周定王墓周围。其中李姓尚有祖茔碑记和谱牒可依,李氏始祖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开封西关居住,后迁居禹州北部老官山,守护周定王墓。周简王墓守坟户后裔聚居于周简王墓东之小寨村,有李、张、鲁、王、谢、郭、臧、靳八姓,其中李、张、鲁、王四姓繁衍至今。据碑记和谱牒记载,李、张、鲁三姓原居南京大石桥,始祖均为武职,后随周王至开封,周简王死后,随柩迁居荥阳,共守王陵。另有王氏一姓,其祖茔碑也记载有为周简王守陵的事迹,并且其后世子孙曾分居到附近的路家岗村和坟上村分别看守周惠王墓和周悼王墓。周悼王墓守坟户有臧、王、李三姓,其中臧氏始祖原居南直隶常州府阳湖县,嘉靖年间(1522—1566)迁居坟上村,与王、李二姓共同守护周悼王墓。坟上村尚存有臧氏宗祠三楹。周庄王墓守坟户仅有蒋氏一姓,居于周庄王墓所在的蒋庄村,村内现存其祖周府奉御官蒋虎墓碑一通。

郡王墓守坟户资料发现的不多,目前仅见原武王府一支。原武王府墓区附近有石佛寺,寺内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所立石碣一方,碣文有“原武府守陵官刘进、贾明”的记载。

上述问题是近年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虽然收获颇丰,但这些王墓破坏严重,加之多数未进行考古发掘,即便早年曾清理过数座亲王或郡王墓葬,也仅是对主墓进行发掘,甚至个别仅有墓志资料,诸如寝园形制、墓穴座次等问题一概不详,给相关问题的梳理带来极大不便,今后对于周藩王墓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作者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王府亲王墓葬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热闹的女子
英菲利普亲王为车祸伤人道歉
北魏宗王官佐系统考述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打开王府大门,“不能再拖了”
王府井是谁家的井
袋泡茶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