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湖北地区宗藩墓葬的墓室特点

2021-09-05 07:48白瑶瑶
大众考古 2021年3期
关键词:墓室石灰墓葬

白瑶瑶

湖广是明朝分封藩王数量较多的行省之一,有“宗藩棋布”之名。明王朝先后在湖北地区分封了楚(武汉)、湘(荆州)、辽(荆州)、郢(钟祥)、襄(襄阳)、荆(黄冈)、梁(钟祥)、兴(钟祥)、惠(荆州)等藩,其中太祖时期封有楚、湘、辽、郢4个藩系,仁宗时期封有襄、荆、梁3个藩系,宪宗封有兴藩,神宗封有惠藩。湘、郢、梁藩仅传一王,无子国除,未分封郡王。兴献王次子朱厚熜入继大统,兴藩不再传承,兴献王墓葬也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为显陵。楚、辽、襄、荆四藩有明一代都有传承。亲王下还封有郡王、将军、中尉等,到了明末宗藩人数不计其数,宗藩墓数量也十分可观。

宗藩墓是明代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地区宗藩墓众多。墓室是墓葬的核心部分,是探究陵寝制度的重要参照。这里根据湖北地区已公布资料的宗藩墓,对其墓室部分进行分类和分析,从总体上了解湖北地区明代宗藩墓葬墓室的特点。

墓室分类

依据墓室数量可将湖北地区宗藩墓葬墓室分为5类:七室墓;五室墓;双室墓,包括单墓道双室墓和双墓道双室墓;单室墓;土坑竖穴墓。

其中七室墓、五室墓这类多室墓,主要为始封王所使用,只见于明代初期,1425年以后亲王墓葬不见多室墓。

单墓道双室墓(两室横向排列)两墓室之间不见通道,且壁龛彼此对称分布,可能是单室带壁龛的夫妻同冢合葬墓或双墓道双室墓的变体。单墓道双室墓(两室纵向排列)都为高等级的亲王墓,时间跨度较大。

双墓道双室墓( 两室之间无通道连接)有明一朝基本都有使用,而双墓道双室墓(两室之间有通道连接)流行的年代多集中于1509年到嘉靖(1522—1566)中后期这一段时间。这两类墓存在一定的交叉发展关系,多为将军、中尉等级使用,无郡王及以上的高等级者,墓室面积几乎都在10平方米以下。

单室墓多为郡王或亲王级别,明朝始终都有使用。其中单室墓带耳室或壁龛者,楚、辽两藩都有发现。这类墓室的单体面积较大,集中于亲王、郡王或王妃这些高等级的墓葬中。其中已发掘的两座郡王妃墓明显小于亲王和郡王的墓室面积。这类墓自1424—1643年皆有使用,时代跨度较大。单室墓不带耳室或壁龛者的使用时间大概在1478—1595年之间,基本只见于襄藩,多为石室墓,亲王级别较多,墓室面积多集中在50平方米左右。镇国将军也有使用者,由于破坏严重,具体不详。

土坑竖穴墓多见于楚藩和荆藩,主要集中于1526—1570年间,几乎都为石灰糯米混合结构墓葬,亲王与王妃、将军和中尉都有使用。亲王级别的墓室多为石灰糯米和青砖的混合结构,但明早中期的高等级墓中不见这类形制,其大规模的使用说明1526—1570年间可能是这类墓葬的高度发展时期,而非发端期。

自身传承

从目前已公开的墓葬资料来看,每个藩系自身的传承关系远大于各不同藩系之间的关系。

楚藩墓葬

楚藩各墓葬的墓室结构基本一致,皆为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墓,始终未有太大变化。材质上,墓葬中大量使用砖、石等建材,以石灰为粘合剂,有些墓葬还在墓室外侧版筑三合土、木炭等保护层,密封效果较好,可防蛀防潮。墓室结构上,墓顶多为券顶,建有耳室或壁龛,呈“凸”或“中”字形,还设有3扇仿木结构的石门。楚藩墓葬的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墓室的面积大小及用料上,就目前已公开资料的楚昭王墓来看,其墓室面积明显大于郡王墓;从景陵王与妃的同园并穴墓来看,郡王墓面积大于王妃墓。通城王朱英焀墓墓室面积却略小于其妻墓,但墓室用料十分讲究,为其他墓葬所不及。可知楚藩王墓皆为单葬墓,夫妻合葬方式为同地异冢合葬,不见同冢合葬。

目前公布资料的楚藩将军和中尉等级的墓葬,主要集中在1509年到嘉靖(1522—1566)晚期這一段时间内,由于时间相对集中,墓葬形制也没有显著变化,分为土坑墓和带墓道的砖室墓两大类。与楚藩王合葬制度相同,夫妻也无同穴合葬者。除土坑墓外,楚藩将军、中尉等级的墓葬也大多为券顶砖室墓,皆带有墓道和壁龛。这种带有墓道的双室砖墓在墓葬结构上和藩王级别的墓葬保持一致,只是规格上有较大差异,整体面积、墓葬用料明显低于郡王级别的墓葬。

辽藩墓葬

已公开资料的辽藩墓葬有辽简王墓和辽王妃曹氏墓。辽简王玄宫结构仿帝陵而建,为单葬墓;辽王妃墓为带壁龛的单室墓。辽藩墓葬资料有限,目前来看辽藩可能为单葬墓,暂无同穴及同冢合葬形制,可能为夫妻异穴合葬。辽藩所用的建筑材料以砖为主,不同于楚藩大量使用石灰糯米将墓室整体包裹,但也用石灰糯米浆做粘合剂。

荆藩墓葬

荆藩墓葬形制有着比较典型的过渡变化,根据《金玉默守—湖北蕲春明荆藩王墓珍宝(图录)》介绍,荆宪王(1453年卒)、荆靖王(1461年卒)、荆和王(1504年卒)三位荆王的墓葬虽然破坏严重,但从残留痕迹看,其墓室应该都是砖石结构,可惜因受到破坏,无法判断墓室结构。其中荆藩早期宗藩墓,如第一任荆王宪王墓及都梁悼惠王朱见溥夫妻合葬墓(据推测)皆为前后两室的砖石墓。明代中后期以后,荆藩不论亲王墓还是镇国将军墓,皆为土坑竖穴结构,墓室面积较小,大量使用三合土、石灰糯米等建材。荆端王朱厚烇次妃刘氏(1560年卒)墓,墓四壁和底部全用三合土筑成,墓顶两檐用青砖斜铺,中间用瓦堆成屋脊,但无墓门和墓道,南开大学刘毅教授在《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中认为其墓葬“可以看作是由券室墓向无墓室之石灰椁墓过渡的例证”。到了天启年间(1621—1627),荆定王朱由樊墓的三合土基本上为黄褐色,还夹杂着许多民窑生产的粗瓷碗,已经完全没有早期和中期荆藩王墓的气派。

从已公布的材料来看,荆藩早期可能为同冢同穴合葬形式,随着墓葬形制向土坑三合土墓的演变,夫妻合葬可能变为同冢异穴、次妃另葬的形式。

襄藩墓葬

襄藩墓的墓葬形制在明代未有明显变化,自身特色较为明显,自亲王到将军等级的墓葬多以单室石室墓为主。襄藩墓中结构较为明确的有襄宪王、襄怀王、襄康王、襄庄王、镇国将军平川公墓等,这些墓葬前部均设墓道、甬道以及石质墓门。按墓室数量分为两类,一

类为双室墓,如康王墓、庄王墓,这类墓葬整体面积较大,两室相连处还建有甬道和石质墓门;一类为单室墓,如宪王墓等。襄藩亲王墓的发展变化似乎不同于其他藩系,时代较早的墓葬墓室面积小,而中后期(康、惠二王)墓室面积则较大。襄庄王墓室有仿木建筑、庑殿顶等结构,装饰华丽。

石灰糯米材料的大量使用

湖北地区宗藩墓大量使用三合土、石灰糯米等材料,有些在墓室外包裹三合土和木炭,如楚昭王墓和楚藩的一些郡王墓;有些则使用石灰糯米密封墓室或填砌缝隙,如通城王朱英焀及其妃徐氏墓、辽简王墓、郢靖王墓、朱显栻家族墓等;有些墓葬则使用三合土、石灰糯米浆建造整个墓室,如明中后期的荆藩王墓。石灰糯米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防腐防潮,石灰、木炭不仅可以吸收水分和湿气,充当“干燥剂”,还具有消毒的功效。明人吕坤认为:“土有燥湿,灰隔御湿也,宜于江南……江南下湿,水易浸棺,故作灰隔,假其燥以御湿也。”

楚昭王墓为单室墓,而同一时期的辽简王墓、郢靖王墓和湘献王墓则为多室墓,楚昭王玄宫面积明显小于辽、郢两王,但楚昭王陵园却远大于同时代始封亲王,这说明楚昭王玄宫面积小未必是为了缩减成本,很可能是在建墓时,由于工程难度的限制,使楚昭王玄宫不能建造成大型多室墓。楚昭王墓使用石灰糯米和木炭将整个墓室包裹,并使用了石灰糯米做粘合材料,这种建造方式非常注重墓室的密封性和防腐防潮。“夫妻双圹穿墙孔曰孝顺洞,通魂往来何愚也,皆损圹,夫圹仅容棺。空隙处须糯粥调石灰筑实为妙,曷尚虚文哉。”当时人认为“过洞”的设置都会“损圹”,更何况是结构复杂的多室墓,且墓圹刚好容纳棺木者“实为妙”,这就说明要保证墓葬的密封性,墓室面积不能过大,墓室结构也不能过于复杂。使用三合土包裹墓葬者,墓室结构都较为简单,而楚藩无夫妻同室合葬的情况可能也有此考虑。

明中后期荆藩墓葬大量使用三合土、石灰糯米等材料,墓室面积普遍较小。荆藩因水患、蚁患迁葬的例子在《明实录》中也有记载,在蕲春县西河驿石粉厂朱怡仙墓志中写到“己亥(1539)冬十月,攒发果罹蚁蚀之患、夫人不胜悲恸,遂易棺改附西河驿广教寺”。蕲州地区地势较为低洼,三面环水,土壤湿气重,若墓葬在建造时防水防虫工作不善,易造成蚁患。蕲春王宣村荆藩亲王墓为男女同坟异穴合葬墓,两墓之间凿有方形过洞,墓室外壁包裹三合土。明中后期荆藩墓室大量使用石灰糯米三合土等建材、将墓室面积缩小的做法更利于墓葬的防腐与防潮。

湖北地区明宗藩墓葬中还有一类—碗墓,其中的代表如楚藩镇国中尉朱显栻夫妻合葬墓,其墓是将上万个碗上下扣合,并用石灰糯米進行粘合,上下共六层,每层内外叠放两圈,最终形成圆角长方形的墓葬。碗墓使用石灰糯米的混合物为粘合料,黏连度好。此外,荆定王墓的三合土中也夹杂了民窑生产的粗瓷碗。墓葬使用的碗为瓷土高温烧成,和砖相比吸水性几乎为零,碗与石灰糯米浆的组合,能更加有效保证墓室的密封性;同时这些瓷碗制作粗糙,多为残次品,相较于大规模使用三合土建造墓室,碗墓的建造成本更低,但防潮效果却很好。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明代明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研究”(项目编号为TJZLQN20-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南开大学博物馆馆员)

猜你喜欢
墓室石灰墓葬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石灰吟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
石灰土基层中投标及施工的石灰材料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