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留在如花岁月的生命
——听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

2021-09-07 08:56
歌唱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组歌雨花台雨花

紫 茵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色主旋律创作此起彼伏、回荡天宇。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出品的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于2021年4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鸣唱。这部作品由王晓岭任艺术总监和撰稿、作词,印青任音乐总监并同印倩文作曲;应志琪、杨昭信执导,张国勇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与南京市歌舞剧院,歌唱家王海涛、王泽南、王凯、陈淼、王丽达、龚爽、李欣桐、刘海月等饰演雨花台英烈与当代青年角色;演员徐涛和姜业婷应邀担任朗诵。

这部大型原创交响组歌富于相当突出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独特角度与艺术高度,在众多同类题材作品中,可谓自成一派、非同凡响。优秀的创作队伍与演出阵容,无疑为新作首演的品质提供了可靠保证。满场普通观众的现场直接反应,亦应视作最客观的评价与最真实的明证。

碧血如花,依然炽烈

南京雨花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共同的殉难之地。这里长眠着1519位留存下英名与更多无名英烈,神圣崇高的“雨花精神”,穿越时空,薪火相传。

“用组歌传承、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我觉得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在艺术总监王晓岭看来,组歌,可以从俯仰相宜的视角回述一段历史,总体观照的高度与全局视野的宽度,既能在总体上掌控,又可在落点上具体到某个人物和某件事物;既能大气磅礴,也能细致入微。“雨花台,这么富有诗意、这么美好的名字,它恰恰是英烈品格、精神、信仰的一种形象标识。”

这部大型交响组歌集叙事抒情、塑造角色、感怀颂赞等复合式戏剧功能于一体,承载着大大超越一般所谓“组歌”的容量与分量。全曲由序曲、尾声和信仰篇、气节篇、情怀篇三章15首文词结构而成,大量节选英烈诗文原作,兼有引用与化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1519位雨花英烈中,王晓岭精心遴选了邓中夏、恽代英、黄励、吴振鹏、史砚芬五位典型人物,他们基本是以第一人称演唱,代表真实人物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感。根据歌曲题材,有的略做剪裁调整,有的依照原文词句,通篇文意更具真实性和历史感。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雨花英烈恽代英1920年写下的一首诗,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在此基础上,词作家让舞台上的恽代英这样唱:“我身外没有值钱之物,只有一副眼镜和身上的磷。我愿我的磷燃烧起来,烧掉旧世界,燃亮新乾坤。”原诗神韵犹在,新词一脉相承,好!

笔者对史砚芬的《诀别信》印象深刻,引用原文确为明智之举。“我的死,鲜血浸染自由花……我死后,灵魂常随着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满纸诗意文采,满怀壮士情怀!“你看到那流星划过,那就是我将要回家。”相比激昂高亢的宣言口号,这封家书纯朴亲切,更人文、更人性。“现在我的心很静,就像这一地月华。”同样是面对死神,相比那些凛然浩然,史砚芬烈士的这种淡然释然,自有一番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力量。“奋斗奋斗殊死奋斗!……奋斗奋斗接力奋斗!”这类颇似游行口号的文词,无不出自当年红色刊物的进步檄文,彼时此景倒也不觉牵强生硬。“这些就是武器,就是利刃刀枪!”,仍感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还有两个角色,“雨花英烈”和“烈士陵园讲解员”一男一女牵线勾连、贯穿始终。前者语感沧桑、意味深长:“冷月寒光透进铁窗照着我,我是谁?”后者声调抑扬、发人深省:“这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这两个角色,带着我们进入“红色文化的薪火传承·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聆听组歌的过程中完成新的精神洗礼。只是另外的两位主持人,上上下下未免显得“添足”,有些话语,既已印在节目手册上,何不直接打在字幕或天幕间?

王晓岭特意设计了一组“当代青年”,这组角色代表着长江叠浪、后辈新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雨花石情思》到《走进你的世界》,从《丁香的故事》到《请让我把你追随》再到《苍生之问》,基本都以第三人称的立场站立于“雨花台”上,既是祭奠者,又是讲述者,更是思想者。“一代一代的热血,为什么总在沸腾?……历史深处的回声,就是我们的初心。”他们表达的是“当代青年”对红色历史、雨花英烈的缅怀之情、追念之思、感奋之怀。已然领军词坛的大家,最后这句里的“就是”二字,可以换个词儿吗?如,“激荡”“感召”?

有专家认为,尾声之前众英烈的“自我介绍”可以删除省略,笔者反倒认为这段戏大有保留的必要。听到他们牺牲时,最年长的孙小梅同重庆歌乐山英烈江姐一样不过29岁,而最年少的石璞和袁咨桐仅有十六七岁!这是何等悲壮惨烈,令人痛惜、惋惜、怜惜,这些为理想信仰献出青春生命的革命青年,理应站在我们面前,简单的话语、平实的表白,一字一句深入人心、触及灵魂!

还想请教一点,相比有名有姓的英烈,三章结语应皆为原创新语?笔者个人感觉,序曲两首和第一章最后一首,顺理成章、毫无疑义。第三章和尾声重复、连续的铺陈,如这里的《请让我把你追随》和前面的《走进你的世界》,在情感抒发、情绪照应上多少有些近似雷同,最后的女声合唱《苍生之问》又是紧接混声合唱《信仰如旗》,现代人或者说创作者本体诉求的感怀抒情,是否有些过于频繁和堆积?单拎出来每一首都好,而置于同一部组歌之中,难免形成平地高原,而非高峰突起。是否可以再做推敲?如,将某些独唱与合唱穿插更迭,有机整合,融为一体?总体可能更为精练、凝练、简练,或许能有效避免因“无差别”平叙重复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审美疲劳?

山水之间,仰望星辰

曾在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作曲家印青,对雨花台的相关历史非常熟悉。青年作曲家印倩文,从童年开始,至少一年一度戴着红领巾前往雨花台祭奠英烈。毫无疑问,父女两人对这个题材的创作,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与情怀。这次印青更加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革命性与抒情性,民族性与时代性,艺术性与大众性。他希望,这部大型交响组歌“既有较高的艺术含金量,同时又能让普通观众接受并喜欢,最重要的是能打动更多的年轻人”。

纵览全曲,音乐中的印青标识清晰可辨,而其艺术美学体系的DNA变异,也似有源可循。虽并未具体标注15首歌曲,但,父全盘操控为主导、女为追随有主见,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总体风格相对统一,既保持着印氏惯以恒之集丰美、柔美、优美于一体的旋律特征,在和声色彩与复调织体上,又见新意迭出、别有意趣。

在这个舞台上,张国勇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有过多次成功合作的经验,新作在京首演,指挥家成竹在胸。从他身姿矫健、步履轻盈跃上指挥台的那一刻,“信仰的力量”就开始积蓄、积蓄,一点儿一点儿展开释放,一步一步涌动翻腾,导引着音乐的洪流、歌声的清流,一股一股汇聚集结、一层一层叠加交错,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渐次形成,波澜起伏、汹涌澎湃。

序曲《忠魂》,开始情绪舒朗、平缓。竖琴拨奏,琶音似涟漪,引出圆号领奏弦乐相依相随。从大调属音起六度上行大跳,经上、下三度绕行后,再六度下行、二度上行落于六级音(小调主音),这一音乐主题很有代入感,深情内敛、柔情似水,用不同的乐器主奏、在不同的音区出现,体现了变化重复手法的意义在于强调、深化听觉记忆。仿佛出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画面,青翠松柏环绕,人们引颈仰望,沉思、感念,满怀崇敬、浮想联翩……大小调交织更替,最后在大调主音上结束。

第一曲《雨花石情思》是一首带有民族五声调性的男女声二重唱,一支吉他且弹且歌与管弦乐队密切呼应,这曲或许出自印倩文之手?《国际歌》旋律从零散到完整,从模糊到清晰。从歌队哼鸣到以“啊”字代词,将“参观者”引至《烈士雕像》,这首混声合唱情绪的对比强烈、变化鲜明,是带重复的两段体。“长明灯为你燃烧,忠魂亭为你祈祷”,开始是抒情性的轻柔细语;“你以石头城血肉之躯,凛然筑就红色的大道”,随之是行进式的雄健步调,最后以大调和声结束。同《烈士雕像》首尾观照、前后呼应的混声合唱《献给无名烈士的歌》,开始由长笛、双簧管引出轻柔的歌声:“绿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鲜花在夜色里默默开放。”如此诗意的文词配以优美的曲调,真是声声悦耳、句句入心。

如果一定要严格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这三章各四首的曲目编排似也无问题。但问题是“ABA”接“ABA”、“慢快慢”接“快慢快”、“强弱强”接“弱强弱”,同结构的颂赞歌式合唱,还是略显雷同。作曲家本是这方面的高手,可否重新剪裁、拼接、缝合,多首合写为一首?既精简了篇幅又缩短了长度,听起来也不坠、不累,何乐而不为?

初临现场,只听过一遍,可能感觉并不准确,好像男、女声独唱与合唱篇幅段落偏多?所以两首重唱给人留下的印象格外明晰,尤其是第三章的《中国正青春》,这首男声八重唱,无论在情绪上还是性格上,都是最特别的一例。虽有些类似《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但词曲结合皆有意识与20世纪80年代的“既定语法”拉开距离。“青春在哪里?青春在中国,穿越苍茫大地奔腾一条河”,自信而乐观,从容而达观,应为“90后”“00后”人群的集体特质;“如歌的快乐,如花的蓬勃……永葆青春,青春之中国”,音乐和歌声,无不令人为之振奋,耳目一新。

因文本提供的基础,两位作曲家为邓中夏、恽代英等五位雨花英烈谱写的独唱曲无不带有歌剧化、角色化的特性,基本是不同于七字句规整韵辙的生活化、口语化的长短句文词,一首一首写得文通曲顺,绝不别扭生硬,有的类比宣叙调,有的近似咏叹调。而当代男女青年的独唱曲,似乎更像早期叙事歌曲或艺术歌曲的笔法格调。前者皆以第一人称,后者多为第三人称。其中,《丁香的故事》叙事角度相当别致,倘若也是英烈的独白和对白,可以写成如歌剧中的男女声二重唱。但这里的女声独唱仍为当代青年视角,一个旁观者、讲述者、感悟者,所以听不见女主角的“新郎”演唱。最妙的是,一把二胡与女高音同声相契,歌声与琴声穿越历史、隔空对话、灵犀相通、遥感呼应,这种处理可谓别具一格、匠心独运。

前面谈及“雨花英烈”和“展室讲解员”两位朗诵者,我们注意到,在章节之间、说唱之间,两位作曲家精心设计了“幕间曲”——钢琴独奏(Solo),琴声清淡而轻柔,同朗诵者的声调、语感相依相伴且如影随形,音乐承上启下,间或为前一首旋律的延续变奏,间或为后一曲动机的导引前奏。但,笔者更希望作曲家能够再为管弦乐队谱写一两段间奏曲,偶尔也让器乐来担任“讲述者”的角色,可能又比钢琴独奏的表情和语言更丰富一些?可能是序曲给人印象太深刻,后面乐队的独立“发言”几近“失语”,既然是“交响组歌”,若能补充一些交响性、器乐化的章节,即便篇幅不大、乐段不长,听觉心理也理应获得更大满足。

苍天之问,悠远回声

这部大型交响组歌不仅缅怀雨花英烈、传承雨花精神,还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相比读一份文件、听一场报告、看一次展览,优秀的艺术作品对现代人的影响,更能让人振聋发聩、记忆深刻,心领神会、心悦诚服。可以说,那晚听了音乐会,本人对邓中夏、恽代英等英烈事迹,从来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动。一度创作和二度呈现给我们的艺术形象,真实生动、丰满鲜活。

《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北京首演阵容强大,男中音王海涛、陈淼分饰邓中夏和吴振鹏,男高音王泽南饰演恽代英、王凯饰演史砚芬,女高音王丽达、龚爽、李欣桐和刘媛媛饰演当代青年,女中音刘海月饰演黄励,全是头牌大角儿,他们足以分担多部民族歌剧的男、女一号。再加上流行唱法男歌手陈昊哲和男声八重唱里的梁羽丰、蔡俊、李廷雷、曹瑞东、刘扬、徐达、张洋、柴进,还有国内艺术与歌剧合唱最强劲旅——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这个舞台上,雨花英烈重生复活,从未冷却的革命火种,引燃了现场观众内心的热情与共鸣。

“青年们快快觉醒,黑暗已到尽头,且向光明行!”这首《播火者》是邓中夏振臂高呼、奋力鼓动,开始的进行曲风,王海涛的演唱坚定有力;“鲜花般的青年们,朝霞般的青年们……”简练精悍的B段变化了情绪和语气,男中音的歌声语重心长、充满希冀。《坚强些,同志们》的音乐很像一首艺术歌曲,“如果我们不去真心救(国),如何面对先贤子孙!”王泽南以通透、柔润的歌喉,“原声”再现恽代英的深沉寄语。带引子的两段体《我们的将来》,乃非常优美的女中音独唱加合唱的抒情歌曲:“那时的每座城都有和平的鸽群,那时的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笑容。”刘海月嗓音宽厚、密实而富于质感,歌声丰盈着向往与憧憬的表情。

吴振鹏一篇《愿将赤血流》,陈淼唱出了英烈的坚韧与胆识。他歌喉宽厚、结实,好听且动听,“你们的皮鞭、烙铁,只能吓唬那些胆小鬼。”带有宣叙调式的独唱曲,充分展示出青年男中音的实力与魅力。《诀别书》写到的史砚芬,这个名字似不如邓中夏、恽代英等为人熟知。在这部组歌里,这个角色、这首“咏叹”却是最能触及灵魂也最刻骨铭心。王凯嗓音条件优异,虽然“号”不算大,但其歌声兼备高度、亮度、力度。表演上,他也下足了功夫,雨花英烈生前写给亲人的“一封家书”,虽无响亮口号、严正宣言,但一字一句都那么“史砚芬”。前面两段有思想高度,后面三段有情感温度。“我虽死,断头只当去走天涯”,这是革命者英勇不屈的崇高气节;“妹妹……我的苦衷请原谅体察”“弟弟……你要听姐姐的话”,这里有普通人的天真情感、无限牵挂。人心与人性,人伦与人格,最是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王晓岭和印青曾达成共识:这部组歌,虽以英烈故事作为支撑,但终极目的是能够引发当代青年的认同和共鸣,尝试采用“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以实现其艺术的理想。从序曲里刘媛媛和陈昊哲的男女声二重唱开始,他们在每一章的“结语”均特地安排三位女高音分别担任“当代青年”的重要角色。“我要走进你的心灵,倾听你炽热的诉说”,王丽达的歌声清澈、甜美,富于真切的深情;“丁香树长高了年年开放……丁香姑娘在那等着新郎”,这个动人的故事,由龚爽声情并茂地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悦耳走心;“常常想那些远去的人,生命留在如花的岁月”,李欣桐的优美声线抒发着今天人们面对雨花英烈的情感心声。可以说,所有歌唱家都很好地完成了角色的形象塑造,组歌里每一首歌曲都独具一格、神采焕发。

重点提及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从序曲的《烈士雕像》到尾声的《信仰如旗》,从雄壮有力、大气磅礴到轻柔如风、平静似水,从轰然爆发的张力到精雕细刻的功力,力度强弱、音色浓淡的变化与对比,无不高度还原了作曲家的主观意图。无论是独立成篇,还是穿插于“咏叹”,歌队在“雨花台”上的表现,无愧于国内顶尖专业团体的水准。《烈士雕像》先声夺人,笔者非常喜欢,但个人最难忘、最心仪的还是第三章开篇那首《献给无名烈士的歌》,写得真好、唱得真棒!那就是所有人的共鸣心声,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必须大赞怒赞!相信这一曲,将来应该可以独立于组歌之外,在合唱的专场、赛场上大放光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恢宏交响乐章中,《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就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重要声部。众多艺术家用音乐语言谱写的一份“党史学习教育教材”,将带给观众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更特殊的记忆与回味。正如张国勇在开演前对笔者说的一段话:这个作品,最可贵的是饱含真情。王晓岭、印青和印倩文,他们在实地采风中动了真情,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真情。这份真情,感动了舞台上的演员,也感动了舞台下的我们,“洁白的墓碑上没有你们的名字,却能感受到那颗颗心依然滚烫……”

走出音乐厅、走上长安街,夜幕下的天安门巍峨壮丽。交响组歌里的那些文词、那些旋律、那些歌声,余音缭绕、久久回荡。雨花英烈,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将在我们心中永远珍藏。

猜你喜欢
组歌雨花台雨花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常宴铭
《孙子兵法》组歌
井冈山精神的百年回声——《井冈颂》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观后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井冈颂》唱响“英雄城”
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
晴雨花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