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以文艺之美闪现党史之光

2021-09-08 02:02呼东方
新西部 2021年8期
关键词:渭南市渭南党史

呼东方

以艺术形式讲述和讴歌革命历史,弘扬时代精神,让普通观众们通过艺术形式触摸到“历史的厚度”,体会到“红色的热度”,感受到“文艺的温度”,是渭南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6月29日,由渭南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以“百年辉煌·渭南巨变”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演出在渭南市大剧院隆重举行。晚会由《星星火炬耀秦东》《扭转乾坤开天地》《万里阔步谱新篇》《砥砺奋进圆国梦》四个篇章16个节目组成,通过情景演唱、情景舞蹈和情景互动音乐剧等形式,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作为主线,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其中的情景表演《张富清1948》以老英雄张富清事迹为原型创作,揭示了张富清深藏功名的人生历程与心路历程,在观众中引起极大共鸣。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渭南市各县(市、区)涌现出一批以艺释史的文艺作品,当地文艺工作者通过挖掘本土党史的事件和人物,以戏剧、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了渭南市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以《红梢林》为代表的戏曲剧目演绎红色故事

“今年七一前,全市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文艺汇演,我在渭南大剧院外面等人,就听很多观众在议论,富平的《红梢林》什么时候上演呀?我告诉他们,按演出安排,富平阿宫剧团的《红梢林》6月29日、30日演出。”问及《红梢林》在普通观众中是否受欢迎,富平阿宫剧团团长王革委笑咪咪地这样回答。

《红梢林》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秦腔版,一个是阿宫腔版。据富平阿宫剧团提供的资料显示,阿宫腔是中华戏剧中一个风格独特的古老剧种,唱腔娴雅婉转,刚劲有力,缠绵激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王革委介绍,《红梢林》是近些年来富平阿宫剧团排演的第一部大型红色题材剧目,是由富平本土的国家一级编剧曾长安在2016年开始创作。“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传承红色革命的基因,这是创作的初衷。”剧本以照金革命根据地为背景,描写了中医方云霞与丈夫赵成金以祖传的万和中药铺为掩护,建立地下联络站,积极投身革命,为掩护、救助被困山野梢林的红军伤员,他们一家人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用鲜血染红了梢林,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2018年年底,富平阿宫剧团开始筹备排演。王革委说:“我们这部戏是一部精品剧作,从主演到舞美都是国内戏曲界一流的水平,主演是梅花奖得主齐爱云,艺术指导专门邀请了《中国戏曲》杂志的总编武丹丹,国家一级导演何红星,目的就是要打造一部精品剧目。”

2019年4月,《红梢林》在富平首演;4月23日、24日,在北京長安大戏院连演两场。“第一场演出那是真正的一票难求啊!”一提起当时的盛况,王革委就兴奋起来。

“有戏、有情、好看、好听!”在第二天召开的《红梢林》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评价道。

“很过瘾,非常好看,观众的反应也是非常棒的。这几年,我们在戏曲舞台上能看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眼球为之一亮的作品不多,我认为秦腔《红梢林》这个剧作是很难得的一台好戏。”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也是给予了充分肯定。

北京演出成功后,2019年5月4日、5日,《红梢林》在西安易俗大剧院演了两场,随后开始了省内外的巡演。2019年9月9日、10日,《红梢林》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演出,王革委说:“从来也没有想过我们一个县的剧团,能登上这样的舞台,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同台交流。”

2019年10月,《红梢林》荣获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20年9月,阿宫腔版的《红梢林》开始排演;两个多月后的11月5日,阿宫腔现代戏《红梢林》在宝鸡市千阳县参加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获得了文化奖。

王革委说,两个版本的《红梢林》,他更偏爱阿宫腔这个版本。“这个版本也更受观众欢迎,因为阿宫腔是国家非遗项目,演出时更具有吸引力、更具特色,艺术性也更强一些。我们在富平巡演、戏曲进校园以及惠民演出,都是阿宫腔版。”

今年5月,秦腔版的《红梢林》受青海省委、省政府邀请,在西宁青海大剧院参加了“百年百戏”活动。七月份,受甘肃省邀请,《红梢林》本来还要去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战斗过的甘肃环县、华池等地巡回演出,因疫情的原因往后推了,这让王革委觉得非常遗憾。

在《红梢林》的带动下,渭南市近两年涌现出一批原创红色题材剧目。澄城县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秦腔剧《张富清1948》,是根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张富清的英雄事迹创作。此剧2020年8月首演,随后亮相2020年陕西省第九届艺术节和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获得好评。

2018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由蒲城县剧团担纲的新编大型秦腔现代剧《李仪祉》,用精湛的演出征服了首都观众。这部展示了民国时期陕西著名人物李仪祉兴办教育为国育才、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历史功绩,生动地表现了李仪祉先生舍小我、为大家,福祉百姓,至诚报国的精神。该戏获得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表演奖,并获得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重点扶持。

2021年2月28日,潼关县秦腔剧团创排的大型秦腔革命现代剧《黄河湾纪事》在渭南大剧院首演。这部戏以渭华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了群众白玉兰为支持革命和保护共产党员的遗孤,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忍辱负重,守口如瓶,最终英勇献身的感人故事,真实反映了潼关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伟大牺牲,热情歌颂了人民群众坚强执着的品格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从5月20日开始到5月31日举办的渭南市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红色优秀戏曲舞台剧目展演,则分了四大剧场、由11个县(市区)文艺院团、剧团出演8台剧目、15场演出,近千名戏曲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是对渭南市近些年来红色戏曲剧目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这次展演中,除了经典剧目《红梢林》外,还涌现出华州剧团的秦腔现代剧《渭华星火》、同州梆子现代剧《黄河岸边枣花香》等新剧目。这些红色戏曲剧目都用艺术形式讲述和讴歌了革命历史,弘扬了时代精神,让普通观众们通过戏曲这种形式触摸到“历史的厚度”,体会到“红色的热度”,感受到“文艺的温度”。

以电影《春雷》为代表的影视作品传播红色故事

以红色文艺作品传播革命故事,是近年来渭南市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重要途径。

2020年8月22日,由陕西省电影家协会指导,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大荔县委宣传部联合摄制,陕西乐七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承辦的红色革命题材电影《春雷》开机新闻发布会在西安举行。这部电影是一部小切口讲述大故事的主旋律影片,通过讲述一个高塘党小组进入大荔县为起义收集枪支并带领有一定反抗精神和革命动力的群众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来表达对早期革命者的缅怀之情。

而在此之前,2018年3月3日,以富平作家巴漠长篇小说《黑石村往事》改编的电影剧本《燃烧的麦子》,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西安博胜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富平县墨珍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开拍。影片讲述西安事变发生后,红二方面军进驻富平,进行筹粮扩红、宣传抗日、改编誓师,奔赴抗日前线,其中一支红军在贺炳炎领导下,进驻黑石村,与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这部影片融入阿宫腔、立城中学、老庙老鼓、琼锅糖等鲜明富平地域文化元素,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2018年11月23日,电影《黄河入海流》启动仪式在陕西大荔举行。这部由王明军编剧、执导,杨新鸣、王双宝主演的主旋律农村题材电影,以“走进传奇枣乡、感受时代力量”为总基调,用大荔的农村变化来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中新农村建设发展成就,展示农民的新生活、新风貌。

2021年4月10日,一部被列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生活”项目库、西安市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的年代电影《粮票》,在大荔县丰图义仓举行了开机仪式。这部电影通过讲述“粮票”的历史变迁,弘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而在党史纪录片的创作上,渭南市近年来也涌出不少精品。几年前,由华州区委、区政府联合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拍摄的文献纪录片《渭华起义》,再现了1928年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那场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工农武装暴动。

2020年12月,由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出品,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和陕西旅游集团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承制的六集文献纪录片《东渡!东渡!》在央视播出。这部纪录片以细腻翔实的史料讲述了1937年秋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从长征胜利的征战中重整行装,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以民族大义为重,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克服艰难险阻,一往无前,从韩城芝川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迅速开创了敌后抗战的崭新局面,并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2021年6月,渭南市档案馆与渭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系列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对渭南市的红色档案故事进行全面梳理,党史教育以电视片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

以《智取华山》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讲述红色故事

2021年7月,由陕西省作协、《延河》杂志社、陕西省图书馆共同主办的“荐读文学经典,牢记初心使命”庆祝建党百年大型读书活动启动式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读书分享会在西安举行。此次分享会上,推出了“荐读文学经典, 牢记初心使命”的10部红色题材文学作品,其中《智取华山》是渭南市潼关青年作家赵阳的一部反映陕西红色革命历史的长篇小说。

《智取华山》历时八年创作完成,长达56万字。作者以详实的革命战争史实为依托,讲述了发生在西北战场上闻名遐迩的“智取华山”等一系列战役中的革命故事,是一部有着宏阔历史背景的厚重之作。

除了《智取华山》,赵阳还著有中篇小说《潼关潼关》和短篇小说《血染竹林》,构成赵阳小说创作的红色三部曲。

2015年1月,蒲城县农民郭钊历时三年完成的30万字的长篇小说《呼啸的枪声》在蒲城中心广场举行了首发式。该书以20世纪30年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的战争故事为主题,讴歌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这部小说出版后不久,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省教委推荐为 中小学校书目之一。

2016年,大荔作家严步青的《龙尾堡》以清末到解放关中七十年历史变迁为背景,谱写出一曲三秦大地变革动荡和苦难抗争的旷世悲歌,被文化界、出版界誉为“迄今惟一一部可媲美《白鹿原》的文学佳作”,开创了“本土原创长篇小说的又一新高峰”。

富平籍军旅作家党益民创作的长篇小说《根据地》于2015年出版,这部小说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之前,陕甘边红色武装力量长达十年的“闹红”史,再现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历程。2018年1月,《根据地》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2020年7月16日,由富平县文化旅游局、富平县文联主办,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富平县图书馆、富平县作家协会协办的康凯鹏长篇小说《渭北洪流》(后改名为《破晓》)改稿会在富平县图书馆举行。省内文艺评论家、作家、影视编导以及富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富平县文联、富平县作协相关领导和书中人物原型后裔代表20余人参加了本次改稿会。这部小说约40万字,以西安事变前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及渭北解放为历史背景,再现了关中国统区与陕甘宁边区交错地区所发生的一幕幕波澜壮阔、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亦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渭北人民投身人民解放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在此之前,康凯鹏已发表了《凤凰镇1937》和《嫂子》两部红色小说。

2021年7月1日,临渭区作家秦川牛献礼建党百年推出长篇小说《长寿塬》。该小说是“2020陕西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全书共45万余字,是一部反映渭华起义到解放关中二十余年间,渭南历史变迁的雄奇史诗。

渭南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早期革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革命题材因此成为渭南文学创作的不竭之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这些红色文学作品,渭南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以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让群众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充分运用文艺来鼓舞人民士气,推动社会进步,丰富精神生活。

渭南市以多種形式的文艺活动,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红色血脉和时代精神,汇聚成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从而引领广大群众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

渭南市提出,实现渭南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不仅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021年4月22日,由渭南市电影公司、渭南市新创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组织,民间演出团体协办的“百场红色文艺行+红色电影进广场社区”放映活动,在城区海兴广场开演。

5月20日晚,由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庆百年华诞,启秦腔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优秀戏曲舞台剧目展演活动在渭南大剧院开幕。开幕式上,碗碗腔折子戏《常青指路》、《红灯记》选段《痛说革命家史》、《江姐》选段《绣红旗》、《智取威虎山》唱段《八年前风雪夜》等一批红色经典折子戏的精彩唱段集中亮相,以戏曲的艺术形式为观众讲述别样的“红色经典”故事,给广大观众献上了“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视听盛宴,也让现场观众领略了渭南市丰富的戏曲文化底蕴。

此次红色戏曲展演是渭南市文旅局加快文旅融合、建设华彩渭南、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渭南市文旅局还将推出17项为民、惠民、乐民系列文化活动,活动从五月持续至十月,给群众提供充实、多彩、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主场活动在渭南市华州区渭华起义旧址举行。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和“革命映耀百年征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陕西省文物局在启动仪式现场搭建了陕西非遗和陕西文创展区,展示陕西非遗技艺传承保护和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情况。

6月24日,华州皮影雕刻大师薛宏权创办的华州宏权影艺文化传承发展公司创作和编排的老腔情景剧《渭华楞娃铁打汉》在渭南上演,引发了群众的热烈反响。该剧以宣传弘扬渭华起义精神为目的,通过老腔特有的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气魄雄伟壮观等特点,在追求自在、随兴的听觉痛快感中,再现当年渭华起义中的真实场景。

6月26日上午,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全国剪纸精品邀请展在渭南开展。该剪纸精品邀请展通过集中展出全国30个省市的240幅剪纸精品,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突出革命精神,生动表现了红船故事、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延安精神等历史场景,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祖国,凝聚着创作者对党的无比热爱和崇敬,营造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热烈氛围。

同日晚,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演了渭南市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之集中展演戏曲专场,参演的百余人齐聚一堂,经典与创新剧目荟萃,为现场的千余名市民和戏迷们奉上一场精妙绝伦的视听盛宴。

据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渭南市和各县(市、区)文旅局积极举办各类群众文化、主题征文、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和宣传、经典阅读、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渭南市各县(市、区)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不忘初心跟党走,同心共筑家乡梦”摄影展等各类活动共753场,参与人次共计200余万人次。部分活动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其中临渭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公共文化服务进基层与陕西广电网络联合直播,线上观众点击81.7万人次。渭南市图书馆党史文献听书墙系列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达8.6万人次。近年来,渭南市还把大力学习和弘扬渭华起义精神、习老精神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地域特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介绍,渭南市还将红色文艺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融媒体、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在党员和广大群众中进行广泛传播。今后还将鼓励和组织文学艺术创作者们深入到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实施乡村振兴与党史学习教育、文旅融合华彩渭南等重大活动中来,创作更多反映当下时代的红色文艺作品,推动渭南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取得更大成效。

猜你喜欢
渭南市渭南党史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妇联、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感恩母亲 红心向党”诗歌诵读会活动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渭南市2020年Ⅳ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华阴市举行
陕西省药监局渭南分局挂牌成立
渭南淘汰2万余辆黄标车
陕西
春节假日渭南旅游实现“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