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江战役的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2021-09-08 10:49叶兴艺楚汉杰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

叶兴艺 楚汉杰

[摘  要]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学界对湘江战役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存在研究范围较小、高质量学术成果不足、研究呈现“趋热性”特征等问题。湘江战役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从研究成果分析,主要集中在起讫时间与兵力折损方面,至今尚无定论。虽然对湘江战役本身的胜败评价不一,但对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湘江战役的研究,应加快构建湘江战役集群化问题框架、强化海内外学者交流合作、加强战役对比研究、丰富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湘江战役;红军长征;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7-0004-06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他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也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在广西全州县湘江两岸地区打响了湘江战役,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数万名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慨然作答何为长征精神。青山埋忠骨,湘江缅英魂。湘江战役作为中国革命的涅槃新生之战,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最为悲壮、最为关键的战役。红军将士们在战斗中所展现的精神与留下的史料记载是留给广西乃至全中国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断奋斗构筑了精神引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湘江战役的研究现状、趋势、争议以及对湘江战役的评价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梳理,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推动湘江战役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

一、湘江战役研究基本概况

在中国知网(CNKI)以“湘江战役”“血战湘江”“浴血湘江”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41篇学术期刊文献(其中有36篇发表在核心期刊),5篇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时间跨度覆盖了1986年5月至2021年6月。从湘江战役研究成果的选题来看,其中前4个选题方向分别聚焦于“湘江战役过程”(111篇,其中110篇期刊文献,1篇学位论文)、“红军长征”(40篇期刊文献)、“中央红军”(45篇,其中42篇期刊文献,1篇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红色旅游”(15篇,其中12篇期刊文献,3篇学位论文)。

黄汉星认为湘江战役具有暴露了“左”倾军事路线危害的重大历史意义,是遵义会议能够成功召开的重要前提条件[1],从而开启了学术界关于“湘江战役”的研究。此外,潘健等在《社会科学家》发表的《论湘江战役的历史启示》一文,使湘江战役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他们指出,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所展现的共产主义信念、拼命精神与群众作风,是建设当代中国现代化革命军队的重要支撑。[2]自此,学者们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湘江战役史实本身,还立足于所学专业,对湘江战役的时代价值进行理论探讨与建构。

如图1所示,1986—2015年,湘江战役的研究成果总体呈现较为平稳的状态,以对湘江战役史实及具有争议性问题的研究为主。随着由中共党史学會与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中共桂林市委承办的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暨湘江战役7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长征胜利75周年等一系列学术论坛的开展,湘江战役的研究成果分别在2005年至2006年与2010年至2011年出现了两次小幅度上升的趋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使学者们围绕“湘江战役在长征中的地位”“湘江战役与长征精神的形成”“湘江战役中的人物”等研究内容展开了学术探讨,相关发文量迅速上升。2019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落成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脚山铺,使学术界兴起了对湘江战役价值传承的学术研究,以及对湘江战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歌舞剧的评析热潮。

综上所述,湘江战役的研究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首先,当前湘江战役的研究成果过度聚集在对“湘江战役过程”的研究,陷入了“就问题而描述问题”的恶性循环。其次,尽管湘江战役的专门著作与学术论文数量较少,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为研究湘江战役在长征中的地位、长征精神、湘江战役中的人物等问题提供了研究导向。需要注意的是,仅为10.56%的核心期刊文献比例,也表现出当前学术界对湘江战役的研究缺少系统性、突破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再次,因湘江战役发生在广西桂林,所以相关学术文献的作者大多来自广西桂林的部分机构,尤其集中于桂林市委党校、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学术机构。最后,湘江战役研究趋势呈现出较强的“趋热性”,具体表现为由社会热点新闻带动湘江战役在一定时期内的发文量激增,随后又迅速下降。缺少“甘坐冷板凳”的学者进行长期、稳定的研究,这也是核心期刊文献数量不多的原因之一。此外,就研究队伍方面来看,湘江战役缺乏青年学者的关注。

二、湘江战役争议问题的相关研究

湘江战役争议问题也是湘江战役研究的难点所在,目前学术界对湘江战役起讫时间问题与兵力折损问题的观点尚未一致,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梳理。

(一)起讫时间问题

当前学术界对于湘江战役的起讫时间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分为4天(11月28日至12月1日)、7天(11月25日至12月1日)、9天(11月25日至12月3日)三种观点。湘江战役主要包括准备、进攻、防守和收尾四个阶段,即开辟西进道路,抢占渡点,阻击敌人,东岸突围的军事任务。

首先,“4天说”未将准备阶段的时间算入湘江战役的起始时间[3],主要包含了湘江战役的决战阶段[4]。其次,“7天说”是受学者广泛认可的观点,如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湘江战役历史研究》课题组在进行湘江战役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研究时,认为湘江战役以11月25日中革军委下达的作战部署为开始标志,至12月1日决战结束,共持续7天。[5]最后,经考证中革军委电令的史料记载,“7天说”与“9天说”的观点都认为湘江战役是自11月25日红军正式决定突破湘江开始,但对湘江战役的结束时间呈不同意见。对于“9天说”的观点,刘绍卫认为在12月3日各部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湘江战役才算真正结束。[6]石仲泉与梅黎明也认为湘江战役由“3+1”构成,即三大阻击战与后卫突围战,因此以12月3日的后卫突围结束,作为湘江战役落幕的标志,战斗共持续9天。[7][8]

(二)兵力折损问题

湘江战役发生时正处于极度激烈、紧张的混乱形势,导致有价值的相关历史资料尽数遗失,亲历者也未能及时掌握战役数据的全貌。因此,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的兵力折损问题仍然众说纷纭。主要包含了伤亡过半,以及阵亡五万、三万、两万等观点。

“人员折损过半说”主要以刘伯承元帅在《星火燎原全集  第3卷》中“虽然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人员折损过半”的表述为代表。[9]3-4何成学在进行湘江战役史考订工作时认为近两万人折损的说法较为准确,并列举了三个佐证:一是查阅中央军委档案馆相关材料及红军战士采访记录;二是列举李德、周恩来在《中国纪事》一书中对出发前及穿过前三道封锁线兵力数据的史料记载,并通过预估认为红军兵力在湘江战役中的兵力折损数量与两万最为相近;三是指出“折损过半”否定了红军先前突破封锁线时的兵力损失,因此,伤亡过半与阵亡三万、五万的观点皆与史料相互矛盾。[4]唐咸明和杜乐秀也结合当时电文、重要人物回忆录及国民党公布的数字,认为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了近两万人的说法基本符合历史事实。[10][11]而宋永忠等则持不同意见,他基于“伤亡”与“损失”的不同概念,将湘江战役红军兵力折损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并认为中央红军的直接损失(牺牲与被俘)是1.3万余人,而间接损失(分散落伍)也是1.3万人左右,必须分而论之。[12]

一方面,当前对湘江战役争议问题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而缺少站在国民党中央军、桂军、湘军等湘江战役其他参战主体和外国人的角度对战役全貌及所涉及数据进行梳理与剖析的研究成果。这种史料缺失,导致研究成果呈现片面化,使湘江战役在起讫时间、兵力折损的问题上始终存疑。另一方面,湘江战役的相关史料缺少大规模、成体系的收集与梳理工作。国内各地区的档案馆、研究所、高校缺乏对湘江战役的重视,导致难以在数量上展现出系统化的文献史料;在质量上,已出版的湘江战役文献史料也仅仅是摘编的形式,且局限于某一个角度或领域,缺少理论建树。此外,文献资料大多以叙述性记载为主,而电文、文件、图片等一手资料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湘江战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湘江战役评价问题的相关研究

湘江战役是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对湘江战役评价问题的相关研究,既有利于培育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也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与理念支撑。虽然对湘江战役本身的胜败评价不一,但对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1.湘江战役战略意义的相关研究。1934年12月1日,在湘江战役的紧要关头,周恩来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名义向湘江战役前线作战部队发送电报:“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胜负关全局……”由此可见,突破国民党封锁线的湘江战役具有决定革命生死存亡,保留革命宝贵火种的重大军事意义。[13]此外,湘江战役所在的桂北地区作为红军长征经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红军在湘江战役期间所进行的“喊口号”“刷标语”等民族工作实践探索,在桂北大地播撒了革命火种,争取了少数民族同胞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认同。[14]

2.湘江战役思想价值的相关研究。湘江战役“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实质在于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15],红军在湘江战役过程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警醒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思想、军事路线的反思,尤其是转变了中央决策层及红军高级将领的态度与思想认知[16],为黎平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等一系列纠正“左”倾教条主义的会议召开奠基了前提条件[17]。汤志华等认为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从认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转变到认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转折点,在遭受湘江战役巨大损失之后,中国共产党认清了教条主义思想,逐渐甩掉了“共产国际”的拐杖,开始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18]刘绍卫在整体视域下探究了湘江战役意义和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之间的关系,认为正是红军对湘江战役进行反思与总结经验的过程,为毛泽东军事思想路线的确立开启了一个窗口,并提供了实践基础。[6]李佑新等同样指出,毛泽东在湘江战役结束后逐渐在党和红军中确立领导地位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正是自诩正确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不肯承认失败与错误的行为让广大红军醒悟了,从而摆脱了“本本主义”,形成了走向伟大胜利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与军事战略。[19]

3.湘江战役精神的相关研究。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伟大斗争,蕴含着长征精神的本质所在。湘江战役培育了红军将士包含军魂精神、牺牲精神、无畏精神与为民精神在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方面,湘江战役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精神内涵,以坚定必胜的决心与一往无前的勇气支撑着中国工农红军走向长征胜利。[20]另一方面,湘江战役锻炼了一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党忠诚的中共“铁军”,经历了血与火所铸就的信念,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石。[21]

(二)湘江战役的当代价值

1.打造红色文化资源。目前,我国部分学者就如何开发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研究,在整体视角下,陈虹秀通过对桂林红色资源的分布、类型、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展、延伸桂林红色资源的价值。[22]曲姿璇等从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在高校校园、课堂、大学生生活实践、党团建设中引入桂北红色资源,提出了开发利用的路径。[23]对于存在的问题,莫桂烈认为当前湘江战役红色教育资源存在资源碎片化以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湘江战役教学资源存在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建议通过统筹资源、提升价值、编写精品课程的方式,打响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品牌。[24]唐红艳针对桂北红色文化资源位处偏僻地区的特征,提出应积极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打造以湘江战役为主题,以历史脉络、革命遗迹、英烈人物、革命故事、纪念传承为篇章的红色文化系列网站,从而更加有效地弘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基因。[25]

2.传承正确价值理念。一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湘江战役结束后,博古、李德将失败的错误归结为红军政治工作薄弱、军事行动软弱,缺少敢于直面、纠正错误的勇气。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作风与原则的重要转折点。[18]时至今日,实事求是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思想特质,并不断取得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26]

二是对党忠诚,服从指挥。湘江战役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时刻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15]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强渡湘江,绝处逢生,究其根因,就在于全体红军将士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服从党的指挥。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年代亦是,这种对党的无限忠诚以及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战斗力[16],同时也是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是坚持群众道路,巩固群众基础。在湘江战役准备阶段,红军积极向当地百姓宣传政治主张,使群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政党,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为红军在运送物资、提供粮食、护理伤员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27]由此可见,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根本,中国梦的实现仍需要我们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政治原则。[13]

3.弘扬现代革命精神。湘江战役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滋养着中國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与奋斗意志。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坚定不移的理想信仰、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顾全大局的担当作为,时刻鼓舞着我们这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8]如胡海源探讨了新圩阻击战与当代党性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利用其蕴含的红色精神,丰富当代党性教育内容。[29]唐源江通过剖析湘江战役精神与辅导员职业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湘江战役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精神中汲取、总结新时代辅导员开展“以红养红”思政教育的经验,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一定的启示。[30]经友新等立足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提出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发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敢于攻坚破难的湘江战役精神,以革命精神为向导,凝聚脱贫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思想保障。[31]甘庆华等以红军对湘江战役精神进行宣传工作的特点和方式为研究切入点,试图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工作在内容、路径选择、制度保障、反馈渠道等方面提供启发。[32]

从总体上看,当前学者对湘江战役评价的研究主要站在四个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讨。一是立足中国革命历史的整体视域,二是立足中国共产党思想道路的转折点,三是立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机,四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讲政治的科学内涵。虽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既有研究成果的跨学科性较为薄弱,缺少多学科视角下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并且研究问题与研究视角较为零散,尚未形成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的集群性研究体系,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紧密逻辑关联。另一方面,相关学术成果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一是对一手档案的使用率较低,缺少对湘江战役史实的考证与学术争鸣,即便使用一手档案,也多以材料堆砌的形式进行呈现,难以形成逻辑。二是回忆史料的广泛、重复使用,导致湘江战役的同质化研究较多,缺少开创性视角,学术研究价值不高。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为了破解既有研究的薄弱之处,湘江战役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与深化。

第一,加快构建湘江战役集群化问题框架,系统梳理该课题的前沿研究议题,并从中确定该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未来应集中围绕湘江战役关键问题进一步深化研究,从而避免研究问题与研究角度的过度零散与碎片化。鼓励学者在“湘江战役过程”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开创性研究,可以由高校、研究所或政府进行牵头,专项、专款出版档案史料丛书,梳理出湘江战役中有价值的重要专题,以便开展系列性研究活动。此外,还应注意在湘江战役的研究中突破地域狭隘的歌颂观念。鼓励学者在整体视域下,结合史实,对湘江战役全局作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避免在某一地方、地域着重渲染,夸大作用。

第二,强化两岸学者交流合作,加强战役对比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仅从我方史料出发,难以掌握湘江战役内在的演变路径。因此,应进一步增加海峡两岸学者在湘江战役学术与资料方面的合作机会。海峡两岸学者应秉承着“论从史出”的原则,通过交流和探讨,将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文献史料三者结合,提高湘江战役的整体研究水准。此外,还应加强湘江战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他伟大斗争实践的横向对比、交流与联系,以期找出共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比较的方式,提高对湘江战役特点、地位、历史意义的把握与理解,不断推进湘江战役的研究深度。

第三,增强研究视角的跨学科性。目前学界关于湘江战役的研究成果较多集中于军事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应进一步拓展政治学、地理学、哲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形成综合性较强的多学科研究态势。

参考文献:

[1]黄汉星.红军长征过广西是遵义会议酝酿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J].学术论坛,1986,(5):57-62.

[2]潘健,王焕福.论湘江战役的历史启示[J].社会科学家,1996,(5):70-75.

[3]广西区党委党史办,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军区党史办.广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学术座谈会文集[M].南宁:广西区党委党史办,1986.

[4]何成学.湘江战役误史考订[J].广西地方志,1995,(4):54-57+49.

[5]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湘江战役历史研究》课题组,张丽红.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N].广西日报,2019-09-03(7).

[6]刘绍卫.湘江战役与毛泽东军事路线确立——整体视域下湘江战役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4,14(4):62-66.

[7]石仲泉.湘江战役之我见[J].苏区研究,2016,(6):4-9.

[8]梅黎明.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生死战——湘江战役再解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9(6):85-92.

[9]刘伯承,徐海东,等.星火燎原全集:第3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

[10]唐咸明.谈谈中央红军两次过湘江的人员损失[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12(3):68-71.

[11]杜乐秀.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变化之考[J].知与行,2016,(10):75-79.

[12]宋永忠,付广华.湘江战役前后中央红军兵力损失及其原因浅探[J].桂海论丛,2008,(4):84-87.

[13]赵晓刚.全面认识湘江战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启迪[N].桂林:广西政协报,2020-01-07(3).

[14]唐凌,甘庆华.湘江战役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工作的实践探索[J].理论月刊,2016,(6):67-73.

[15]甘庆华.论湘江战役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16]石仲泉.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2):9-11.

[17]王成,邓倩.湘江战役前后毛泽东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努力与中国道路的早期探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8,(3):19-23.

[18]汤志华,兰岚.湘江战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5):108-113+158-159.

[19]李佑新,沈俊楠.有关毛泽东与湘江战役关系的几个问题——与《史说长征》作者商榷[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6):1-7.

[20]李杨.论湘江战役红军将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J].老区建设,2018,(12):19-22.

[21]李成远.湘江战役与长征精神的现代教育意义[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12(2):63-66.

[22]陈虹秀.新时代桂林市红色资源价值开发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1):5-7.

[23]曲姿璇,肖祥.论桂北红色资源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利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2):78-82.

[24]莫桂烈.整合湘江战役教学资源对策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0,20(2):19-23.

[25]唐红艳.新媒体时代桂北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0,36(2):26-29+34.

[26]张治银.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36-38.

[27]雷洪泽.湘江战役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军事历史,2014,(5):17-22.

[28]胡建华.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J].文史春秋,2019,(7):62-64.

[29]胡海源.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新圩阻击战与当代党性教育刍议[J].传承,2019,(2):45-50.

[30]唐源江.试论湘江战役精神对新时代辅导员职业素养养成的影响[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5):120-121.

[31]经友新,张建华.弘扬湘江战役精神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9,19(2):52-55.

[32]甘庆华,唐凌.湘江战役过程中的宣传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9(1):6-11.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
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众创问题研究:现状、视角及展望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研究
近5年来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综述分析
国内外城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进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