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视角下的大学生经济状况对其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2021-09-09 02:12杨建锋
心理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相似性主观状况

杨建锋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

1 引言

贫富差距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Jiang & Probst,2017)。 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胡联合等,2007)。经济状况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比如,贫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显著低于一般大学生(罗涤,李华,2008),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陈军,周少贤,2012),自我和谐度也较低(李建军,2009)。贫困大学生大多出于物质动机而学习,想努力改变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而富裕大学生则多是为了精神文化和政治权力而学习(李洋,王福顺,2015)。那么,这些区别是否会影响到富裕大学生与贫穷大学生之间的道德判断呢? 如果会有影响,那是什么样的影响呢?本研究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展开。

道德判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判断之一(Fiske, Cuddy, Glick, & Xu, 2002),也是产生非人化和歧视化的主要原因 (Lammers, & Stapel,2011)。道德判断的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判断者和被判断者之间的关系。针对大学校园来讲,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会严重影响校园和谐 (王娜,2017;陈雯霞, 赵秀丽,2014)。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富裕大学生与贫穷大学生之间道德判断的直接研究。因此,本研究聚焦双方经济状况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能针对如何促进校园和谐做出有益的探索。

本研究还具有一个重要的潜在理论贡献: 以往关于经济状况和道德判断之间关系的研究往往只探讨判断者或被判断者单方的经济状况对判断者道德判断的影响, 而忽视了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判断者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本研究基于地位分化模型(Blau, 1964)来探讨判断者和被判断者双方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机制。

从判断者的经济状况来看, 为确保社会运行良好(Smith & Trope, 2006), 保障既得利益(Wiltermuth & Flynn, 2013),富人倾向于对他人实施严格的道德判断(Doesum, Tybur, & Lange, 2017)。 为维持道德标准, 富人通常认为自己比穷人更有资格(Foucault, Gordon, Marshall, Mepham, & Soper,1980), 也更有自信去对他人进行道德判断(Wiltermuth & Flynn, 2013)。 另外,富人还更倾向于遵守道德准则, 不赞成偏离道德标准 (Joris & Stapel,2009)。因此,针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富人会比穷人做出更严格的判断(Wiltermuth & Flynn, 2013),从而降低他人做出这些行为的概率, 并借此展示自己的优势地位(Brass & Burkhardt, 1993)。

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来看, 人们倾向于对富人实施严格的道德判断。人们通常认为富人能力高、道德差(Fiske et al., 2002),认为穷人是比富人更理想的合作伙伴(Handgraaf et al., 2008)。 为追求平等, 人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消除不平等(Dawes,Fowler, Johnson, McElreathv, & Smirnov, 2007),进而认为自己应该对穷人更宽容, 更多地帮助穷人(Doesum, Tybur, & Lange, 2017)。

然而, 情境会调节着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Kraus & Callaghan, 2016)。 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 它在判断者经济状况与道德判断之间的调节作用却一直被学界所忽视。 针对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地位分化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产生机制。

地位分化模型(Blau, 1964)指出,人们倾向于与那些和自己地位相似的人形成消极关系, 而与那些和自己地位不同的人形成积极关系: 高地位者通过和低地位者建立良好关系来获得其支持, 从而获取进一步提升地位的资本; 低地位者则通过和高地位者构建良好关系来获得高地位者的垂青, 进而从高地位者那里获得更多资源, 最终有利于自身的地位提升; 高地位者之间会因为彼此都是对方进一步提高自己地位的竞争对手而倾向于形成消极的相互关系;同理,低地位者也倾向于和其他低地位者形成消极关系。

经济状况是社会地位的核心指标之一(Guinote,Cotzia, Sandhu, & Siwa, 2015)。 因此,我们推断: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之间倾向于形成积极关系,而相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之间倾向于形成消极关系。 由于判断者会对与自己关系较好的被判断者做出宽松的道德判断(Heider, 1958),当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差异较大时, 判断者会做较宽松的道德判断;反之,当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相似时,判断者就会做出较严格的道德判断。 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及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正如前面地位分化模型(Blau, 1964)的分析那样,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在经济状况上的相似性会影响到判断者的道德判断。但是地位分化模型(Blau,1964)只提到了双方客观的经济状况相似性。而本研究认为,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不一定会直接影响到判断者的道德判断。 因为大学生们有时会很难从外表和日常行为看出其他同学的客观经济状况。比如,有些贫困学生会为了掩饰自己的贫穷而故意表现得大手大脚; 而有些富裕学生会因为不必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反而不会在日常消费中通过高消费来显示自信。 因此,本研究认为,客观的经济状况相似性需要引发判断者对自己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 才能进一步影响到判断者的道德判断。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判断者感知到的自己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相似性中介着判断者经济状况与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最后,整合假设1 和假设2,本研究提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图1 理论模型

本研究基于地位分化模型, 检验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并探究判断者感知到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相似性是否中介着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研究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来弥补以往研究仅关注判断者或被判断者单方面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从而促进关于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影响机制的研究, 同时也为高校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和促进校园和谐提供新的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国某高校的472 名学生参与此研究。 由于部分被试有规律地答题(如全选“1”),研究者排除了21 份数据。 最终,有效样本量为 451(290 名女性,157 名男性,4 人未报告性别),有效回收率为96%。平均年龄为 18.98 岁 (SD=0.89)。 研究者使用 G*power 估计出在确保统计效力等于0.80、 统计显著性等于0.05 的情况下,该有效样本量能侦测到微弱至中等程度的效应值(f=0.17)。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三水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因素为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 根据该因素的三个水平, 研究者把实验条件分为三组: 贫穷组、中等组和富裕组。

2.3 实验材料

本研究用到的实验材料包括三种: 对被判断者经济状况的操作材料, 测量判断者及被判断者主客观经济状况等关键变量的问卷, 关于被判断者的两个道德相关行为的描述。

2.3.1 实验操作材料

对被判断者经济状况的操作材料。 本研究采用Doesum 等(2017)的方法,通过文本形式向被试提供被判断者(小赵)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从而操纵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 之所以选择“小赵”作为被判断者的称呼,是因为“赵”是中国百家姓中广受欢迎、且男女通用的姓氏之一。 向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呈现小赵的3 种不同的背景信息。提供给贫穷组(中等组、富裕组)被试的信息如下:“小赵是某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一个贫穷(普通、富裕)的家庭,家里没有(一般的国产、昂贵的德国进口)汽车。小赵节衣缩食(理性消费、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一双鞋子一般花费100 元以内(300 元左右,超过 1000 元),使用廉价(中档、高端)手机,没有(有一些、有很多)业余爱好。在假期,小赵极少外出旅游(会去周边省份旅游、会去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旅游)。 ”

2.3.2 关键变量测量

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测量。 为避免被试因不愿透露具体经济状况而不填写相关信息, 本研究按照 Adler, Epel, Castellazzo 和 Ickovics (2000)的方法,用区间形式请被试报告自己的客观经济状况,让被试从“1” (2 万元以下),“2”(2~5 万元),“3”(5~8万元),“4”(8~12 万元),“5”(12~23 万元), 到“6”(23 万元以上) 选出最适当的数字表示自己的家庭年收入。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使用Adler等(2000)的方法测量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 请被试分别针对自己和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选择相应的数字,从“1”(非常贫穷)到“9”(非常富有)。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 借鉴 Tuk, Verlegh,Smidts 和 Wigboldus (2019)的方法,本研究用两个题来测量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 “经济状况相似性”(如,我和小赵的家庭经济状况相似),请被试从“1”(完全不符合)到“9”(完全符合)中选择最能代表自己判断的数字。 两题的总分就是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分数。

2.3.3 实验任务材料

本实验延续了研究道德判断的典型方法, 使用书面情境模拟来进行道德判断任务(Schnall et al.,2008)。 实验包括两个道德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分别针对被判断者的两个道德相关行为进行道德判断。这两个道德相关行为改编自 Detert 等 (2008)和Schnall 等(2008)。 一个行为是小赵伪造自己的求职简历,并因此获得了更多面试机会;另一个行为是小赵刚参加工作,为获得领导器重,从自己在竞争公司工作的同学那里骗取保密信息, 再报告给自己的领导。 被试在阅读完两个道德相关行为的描述后对其行为从“1” (完全不可以接受)到“9”(完全可以接受)中选择最能代表自己感受的数字。被试对这两个行为的评价总分就是道德判断的分数。

2.4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采用纸笔形式进行。 首先收集被试的客观和主观经济状况, 然后请被试阅读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描述, 并对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进行主观评价,然后报告自己和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相似性。接着请被试阅读被判断者的两个与道德相关的行为描述,并对这两个行为进行道德判断。 最后,研究者在请被试填写自己的人口统计信息后, 向被试解释研究目的并表达谢意。

2.5 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方差分析来检验能否成功操作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然后,把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看作等级数据, 用方差分析检验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和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接着,把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看作连续数据, 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和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最后, 使用Process 3.0 当中被中介的交互效应模型检验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对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的上述交互效应的中介作用。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男学生(M=4.29)倾向于比女学生(M=3.73)做出更宽松的道德判断 (t=-2.24,p=0.03,df=276.60,d=0.23)。 年龄(r=0.02,p=0.65)与道德判断无显著关联。从被试的经济状况均值来看,客观经济收入处在每年5 到12 万之间,主观经济状况也处于全社会的中等偏低水平。 另外,道德判断的平均分为3.9,说明总体来讲被试道德判断标准比较高, 离散程度也较高,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一些因素会对道德判断产生较大的系统性影响(见表1)。

表1 关键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3.2 操作检验

针对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被判断者, 被试做出了显著不同的主观经济状况评价, F(2,449)=925.17,p=0.00,η2=0.81。 事后检验发现:中等组被试报告的被判断者主观经济状况(M=5.47)显著高于贫穷组(M=2.04,t=-29.52,df=295.09,p=0.00,d=4.04),显著低于富裕组 (M=7.41,t=-14.00,df=288,p=0.00,d=1.58)。 这表明本研究对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操纵成功。

3.3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

本研究分别从客观经济状况和主观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检验了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判断者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

3.3.1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 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主效应不显著,F(5,437)=0.97,p=0.43,η2=0.01;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相似性感知的主效应显著,F(2,437)=40.90,p=0.00,η2=0.16;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判断者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显著,F(10,427)=10.16,p=0.00,η2=0.19。 按照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 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 其余为 中分组的方法 (Aiken & West,1991), 研究者把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划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根据实验操作的被判断者的三种条件,制作了交互效应图(见图2)。

图2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

3.3.2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主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 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主效应显著,B=0.23,p=0.03; 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相似性感知的主效应不显著,B=0.06,p=0.43;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显著,B=0.36,p=0.00,η2=0.33。按照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其余为中分组的方法(Aiken 和 West, 1991),研究者把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均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制作了交互效应图(见图3)。

图3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主观经济状况对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交互效应

3.4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3.4.1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主效应不显著,F (5,437)=0.54,p=0.74,η2=0.01;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主效应刚好达到显著水平,F(2,437)=3.10,p=0.05,η2=0.01;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显著, F (10,427)=2.27,p=0.01,η2=0.05。 按照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 其余为中分组的方法(Aiken& West, 1991), 研究者把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划分为高、中、低三种经济状况,然后根据实验操作的被判断者的三种条件制作了交互效应图 (见图4)。

图4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3.4.2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 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主效应不显著,B=-0.02,p=0.73;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主效应也不显著,B=0.07,p=0.14;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显著,B=-0.05,p=0.04,η2=0.14。 按照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高分组,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低分组, 其余为中分组的方法(Aiken & West, 1991),研究者把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分别划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制作了交互效应图(见图5)。

图5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3.5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对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的交互效应的中介作用

3.5.1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对客观经济状况交互效应的中介作用

根据5000 次Bootstrap 的被中介的交互效应分析结果,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被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所中介的效应值为-0.099,相应的 95%CI 为[-0.169,-0.036],不包括0。 而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直接交互效应值为-0.146, 相应的95%CI 为[-0.319,0.048],包括了 0(见表 2)。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有40.41%是通过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来实现的。 因此,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中介了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3.5.2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对主观经济状况交互效应的中介作用

根据5000 次Bootstrap 的被中介的交互效应分析结果,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被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所中介的效应值为-0.007,相应的 95%CI 为[-0.015,-0.002],不包括0。 而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直接交互效应值为-0.004, 相应的95%CI为[-0.034,0.028],包括了 0(见表 2)。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有63.64%是通过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来实现的。 因此,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中介了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主观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表2 被中介的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的交互效应值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一项被试间实验发现, 判断者会对那些具有相同经济状况的被判断者实施较严格的道德判断, 而对具有不同经济状况的被判断者实施较宽松的道德判断;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中介着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因此,今后在探讨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时,研究者有必要同时考虑判断者及被判断者两者的经济状况, 而不是仅仅考虑判断者或被判断者一方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4.1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主效应

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和主观经济状况都不会显著影响判断者的道德判断标准。 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能显著降低判断者的道德判断标准, 但显著性水平仅刚达到临界值。 而被判断者的客观经济状况对判断者道德判断标准的影响不显著。可见,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主效应都很微弱。

4.2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研究者从客观经济状况和主观经济状况两个角度, 探索了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结果发现,无论是针对客观经济状况还是主观经济状况, 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都存在着显著的交互效应。

通过对比客观经济状况和主观经济状况的结果,我们发现:在主观经济状况下,低经济状况者明显会对低经济状况的被判断者持更严格的道德判断标准, 而对高经济状况被判断者持较宽松的道德判断标准; 高经济状况者对低经济状况被判断者和高经济状况被判断者的道德判断标准, 虽然也在趋势上对前者较宽松,但其实差距却非常小。

类似的现象在客观经济状况下就更加明显。 低经济状况判断者明显会对低经济状况被判断者持更严格的道德判断标准, 而对高经济状况被判断者持较宽松的道德判断标准; 高经济状况判断者对低经济状况被判断者和高经济状况被判断者的道德判断标准则几乎相同。

总的来讲, 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显著。 低经济状况者对与自己具有相似经济状况的被判断者倾向于采用更严格的道德判断标准, 而用更宽松的道德标准去判断那些和自己经济状况不同的人。 这种差异在高经济状况者身上虽然也有,但要小很多。

4.3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对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交互效应的中介作用

客观事物通常需要通过影响主观心理状态从而最终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从客观经济状况和主观经济状况两个角度, 检验了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对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的交互效应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针对客观经济状况还是主观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都显著地中介了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这就提示我们,经济状况相似的人们首先需要主观上感知到相互之间的经济状况相似性, 才会进一步采用更严格的道德标准去判断彼此的行为。

4.4 与其它相关理论解释的对比

在本研究中, 人们倾向于用较高的道德标准去评价相似经济状况者, 而用较低的道德标准去评价相异经济状况者。 鉴于道德判断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判断者和被判断者的关系,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出经济状况差异不一定会导致富裕大学生与贫穷大学生之间产生消极关系, 反而有可能会促进双方产生积极关系。 富裕大学生与贫穷大学生处于社会的两端, 但其实中间可能有些力量在促使他们和谐相处(金明, 2009)。 而本研究所揭示的相互采用较低道德标准,可能就是这些力量当中的一种。这些结果告诉我们,即使在家庭收入差距变大的今天,富裕大学生与贫穷大学生仍有可能和谐相处。

事实上,上述结果和一些理论的观点存在差异。例如, 社会冲突理论就认为具有不同经济状况的个体之间会产生冲突,而非和谐共处;社会认同理论也指出,相似性会促进彼此之间的喜爱(Chen & Kenrick, 2002)。 若基于以上理论,判断者就应该对不同经济状况的被判断者实施更严格的道德判断,而对相似经济状况者实施更宽松的道德判断。 这无疑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反。 这或许意味着地位分化模型是解释当今富裕大学生与贫穷大学生之间日常关系的更优理论。 当然,在本研究中,富裕大学生与贫穷大学生之间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可能还不够大。或许,当这种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冲突理论或社会认同理论就会比地位分化模型更能预测现实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防止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从而避免社会冲突激化。

4.5 理论贡献

通过探索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判断者和被判断者双方经济状况对判断者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模式,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三方面理论贡献。 首先,对判断者道德判断的影响模式,以往研究要么只关注到了判断者的经济状况, 要么就只关注到了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然而,由于双方经济状况存在较大的交互效应, 所以先前研究没能找到判断者或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稳定影响模式。 而本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以往研究的不稳定结论, 提示我们需要同时考虑判断者和被判断者双方的经济状况, 才能发现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稳定而精确的影响模式。其次,本研究的结论有利于促进地位分化模型与社会冲突理论以及社会认同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对话, 提示研究者们这些看似存在冲突的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着适用条件的边界。在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经济状况相差不大时, 地位分化模型可能更能有效地解释双方经济状况对判断者道德判断的影响模式; 而在双方经济状况相差很大时, 社会冲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则可能更能有效地解释双方经济状况对判断者道德判断的影响模式。 今后研究者其实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进一步探索这些理论在道德判断方面的适用边界。最后,以往关于地位分化模型的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客观地位的相似性导致的相互的敌意, 而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客观的相似性还需要经过主观感知到的相似性进行中介,才能进一步影响到相应的行为,因此有助于我们理解地位分化对相应行为的影响机制。

4.6 实践启示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经济状况比较敏感。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会对经济状况相似的同学持更严格的道德判断标准, 并且这种现象对贫困大学生来说还更严重。因此,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就更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贫困生之间加强沟通、减少误解。同时,如果把我们的结论进一步推广到非学生的人群, 我国的扶贫工作者就需要切实意识到贫困人员之间可能容易互相挑剔,相互之间容易产生偏见和矛盾。

4.7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一方面,被试均是来自中国。 中国现阶段存在着许多与财富有关的独特现象,例如暴发户多(Ying, 2017)。他们的财富并不是基于智力或体力的付出, 因此他们获取财富的方式不一定会被大众所认可。然而,判断者或被判断者的财富来源是否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道德判断。 例如,在某方面处于优势的个体,可能会对他人实施严格的道德判断(Wiltermuth & Flynn, 2013);但当他/她的优势地位并不是通过合理方式获得时,就会对他人实施更宽松的道德判断 (Lammers et al., 2010)。 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经济来源的合理性是否会影响到本研究的结论。

另一方面, 本研究的被试都是普通的在校大学生。 非常贫穷的家庭可能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撑小孩从小学读到大学, 而特别富有的家庭也可能会有更大的比例送小孩到海外读书。因此,本研究的样本可能没能涵盖到那些特别贫穷或特别富有的人,从而限制了被试经济状况的分布区间。从被试的平均经济状况也可以看出, 本研究被试总体经济状况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这可能就是造成本研究没有发现高经济状况判断者对高经济状况被判断者采用明显更高的道德标准的原因。 本研究中的高经济状况被试和高经济状况被判断者相比, 可能还不够富裕。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邀请更多更贫穷和更富有的被试来加入研究, 从而进一步拓展和检验本研究的结果。

最后, 本研究是让判断者在阅读被判断者的道德相关行为后,对被判断者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这是学界普遍认可的测量道德判断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有利于研究者控制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 但如能在后续研究中让判断者与被判断者进行真实互动之后, 再针对被判断者的真实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则有利于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5 结论

判断者的经济状况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判断者的道德判断存在着显著的交互效应。

大学生倾向于对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经济状况的人做出较严格的道德判断, 而对那些与自己具有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做出较宽松的道德判断。并且,这种现象在贫穷大学生身上会比在富裕大学生身上更为明显。

判断者感知到的自己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相似性显著地中介着判断者及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效应。

猜你喜欢
相似性主观状况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对立与存在
安全感,你有吗?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