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料进课堂,文化浸润兴趣长

2021-09-09 13:54王国军
中国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对数数学史数学家

王国军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有其自身完整、清晰的逻辑体系和准确、规范的表达体系,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眼和脑,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此,笔者结合数学史的相关素材,编成诗作应用于课堂,学生们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概述数学核心概念的发展简史,激发兴趣

函数是数学中的核心概念,函数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函数的相关知识,也知道了与之相关的解析式、图像等表示方法。在高一阶段,该如何重讲函数呢?在讲解函数的概念时,笔者用一首诗开头:

莱氏创词欧氏简,概念发展三百年。

贝式欧变狄对应,清李善兰译数函。

翻阅数学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函数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及数学家。1692年,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用“function”表示函数,函数这个名词从此面世。但函数到底是什么,其内涵与外延还不清楚明了。1718年,瑞士数学家约翰·贝努利(莱布尼茨的学生)指出了函数的形式—函数要用一个式子表示—突出了函数的形式化特征。这可以称为函数概念发展的第一阶段。1755年,瑞士数学家欧拉指出函数的内容—变量及变化,并且用f (x)表示函数,函数的符号从此固定下来。这就是函数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这就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的概念,这样函数的概念虽然模糊,但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德国数学家狄立克莱于1837年进一步指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内涵,函数是建立在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函数的本质就是一种对应。这就是函数概念发展的第三阶段。1895年,清朝数学家李善兰将“function”译为“函数”,从此函数的概念进入我国,成为数学工作者的专用术语。

教材上对数学核心概念也有相应的补充,作为阅读材料出现。这部分内容因考试不考,教师往往不讲,学生自然也不会过多注意。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这既是数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另一角度看数学,也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整体的知识系统。

二、评析数学概念产生历程的得失,激发动力

对数的发明是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笔者曾经询问过学生对数的简单历史,大部分学生对此不甚了解,不少学生因对数过于抽象且不好理解而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在讲解对数时,用这样的诗句开头:

天文航海算数繁,曾借三角化加减。

史萌纳得欧揭底,根式指对一幂涵。

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观测和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解决大数运算的问题日益凸显,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了当务之急。16世纪前半叶,德国数学家约翰·维尔纳用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进行大数的计算,但对于大数的乘方与开方运算却没有好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前两句诗的内容。第三句涉及对数发展中的三个人,史提非、纳皮尔和欧拉。史提非天才地创造了两排数(见图1),将数的运算成功简化。比如,计算16×64的值,就在上排指数列中找到4和5两个数,相加得到9,再在下排原数列中找到9对应的数512,这就是16×64的计算结果。这就是对数产生的萌芽。1614年,纳皮尔用运动学、几何术语重新解释了上述原理,发明了对数。1624年,纳皮尔与布里格斯共同商定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公布了以10为底1~2000及90000~100000的14位常用对数表,极大地发展了对数的运算价值。1770年,大数学家欧拉用y=ax定义对数x=loga y,并指出对数源于指数,但对数的发明却早于指数(指数符号在1637年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开始使用),成为数学史上的一大珍闻。

通過解读这首小诗,学生们既为史提非天才的创造所折服,又为其与对数的发明失之交臂而感叹;为纳皮尔另辟蹊径发明对数而感叹,又为其没有揭示对数的本质而遗憾;深深佩服数学大师欧拉的高瞻远瞩,又为对数最终有了数学的解释而兴奋。由认识到对数源于指数,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用指数的运算性质对应记忆对数的运算性质,这样指数与对数的联系就更加紧密。这样处理教材,既减少了学生不必要的记忆量,又突出了数学概念间的天然联系,加之对历史人物得与失的感慨,学生怎么会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三、总结数学核心板块的公式系统,激励精神

三角函数部分由于有大量的公式需要记忆,学生对此颇有怨言:一怕公式记不准,二怕不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公式。三角函数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虽然此口诀言简意赅,减少了记忆量,但对诱导公式如何使用却没有交代。笔者在讲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时,先对课题里的“诱导”一词进行了新的解读,怎么诱呢?诱在这里就是凑角,用第一象限里的锐角α表示其他三个象限的角。用什么导呢?这里的导就是发现两个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成功引起学生的关注之后,笔者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分成两组进行解构,一组是保名变换,一组是改名变换。重点关注诱导前后三角函数名称和符号的变化,并利用单位圆结合对称性将公式改名与否、变号与否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在总结阶段,笔者抛出这样一首诗,作为本节课的结束:

三角化简先诱导,负角化正大变小。

奇变偶同定符号,圆中对称自明了。

笔者没有对这首诗做任何解释,当这首诗完整出现在黑板上时,正好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自发鼓掌,沉浸在数学学习的乐趣中。

教无定法,教无常法。在教学上从来没有一种方法包打天下。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笔者将数学史编成诗,将“数学诗”引入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希望与更多的同行交流,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对数数学史数学家
高中数学课堂中数学史教学的理论研究
明晰底数间的区别,比较对数式的大小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比较底数不同的两个对数式大小的方法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种运用方式
数学史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性
活用对数换底公式及推论
神奇的对数换底公式
渗透数学思想的小学数学史实例